>>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提供會員交流電腦知識及應用之場所
緣生術數研究社【潮流特區】電子資訊版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踏破鐵鞋遍五區 重構歷史真像 啟蒙老師一句話 投身研撰本地史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踏破鐵鞋遍五區 重構歷史真像 啟蒙老師一句話 投身研撰本地史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德吉千瀚 發表於: 2009/02/06 10:02am
    文章刊出日期
    香港時間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05:05<BR><BR>

    內容
    <b>踏破鐵鞋遍五區 重構歷史真像 啟蒙老師一句話 投身研撰本地史</b><BR>
    (明報)2月3日 星期二 05:05<BR><BR>

    【明報專訊】「香港史有咩好研究?不如研究南斯拉夫吧!」十多年前政治系教授的一句話,令當時修讀歷史系、現任國民教育學會主席的梁炳華至今仍耿耿於懷,慶幸遇上多名啟蒙老師,啟發他實地索求真相之道,過去十多年於香港四覓契據、村民現身說法、建築手法、民間風俗等第一手資料,如拼圖般重構中西區、南區、北區、離島及觀塘的歷史真像,編寫本港五區風物志,箇中體會如何?他一本正經地說﹕「歷史就在足下,只要肯走肯找便可拆解很多疑問,尋求真相」。<BR><BR>

    1993年獲傑出博士畢業生的梁炳華,畢業後便被推薦編寫《北區風物志》,當時社會充斥「回歸慌」,人人忙於籌錢移民,自身的歷史文化不受重視。「我記得一名政治學系教授一聽到我說是研究香港史,便皺起眉,說『香港史有什麼好研究?不如研究南斯拉夫吧』,至今我仍耿耿於懷……當時我答他﹕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我,覺得香港比任何地方都重要,都值得研究」。
    <BR><BR>
    但其啟蒙老師卻鞏固其對研究歷史的堅持,著名考古學家林壽晉的教誨便令他畢生難忘。「他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即上天堂下地獄也要努力找資料。」為梁炳華奠下探索精神根基的,還有他在教育學院遇上的陸鴻基    (現任教院    副校長)。當時陸鴻基每學期都帶他實地考察,包括走訪大嶼山    的古老修道院,發現與世隔絕的神父於當地耕種苦修,「令我了解原來歷史就在足下,只要肯走肯找尋,便可拆解很多疑問」。
    <BR><BR>
    四出找契據相片 邀村民現身說法

    樂於實地考察的他先後走遍北區、南區、中西區、離島區及觀塘區,向村民、廟宇、民間組織等探求歷史痕迹,契據、相片、村民現身說法、特刊等無一放過,但要重構歷史真像,除了堅持和熱誠,還要別人同樣付出。
    <BR><BR>
    「很幸運,每區也有熱心人,因此每區都有意外收穫」,當時70歲的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克彬便是其一,他帶梁炳華四處遊覽,介紹不少村民訪問。「我跟他說﹕『資料已很充足,但若有契據便更好』,但他說無。」怎料3個月後一個早上,梁接到李的來電,電話傳來雀躍聲音﹕「梁博士,我找到了!你快點來!」回想當天踏入李家,看到的是吋多厚的契約,連「嘉慶年間」的文件也有。「原來自己的一句話,他銘記於心,很感動。」
    <BR><BR>
    家族後人興奮細說故事

    研究鯉魚門    則遇上葉氏家族後人葉栢強,「數十年前的文件均被整齊地套入膠袋,一問起他,他便興奮得如數家珍般逐一說起,可見他是多麼熱愛自己的地方文化歷史」。
    <BR><BR>
    被問最愛哪區,作為五區風物志「爸爸」的他,答出一般父親的答案﹕五區都喜歡。「最有趣是五區皆藏中國傳統特色,如最洋化的中西區的南北行,竟是拜孔子的,南區漁民船上放滿中國神仙的俏像,北區極富中國農村味道,觀塘竟有中國鄉村的『四山鄉約』,大嶼山則是抗日的游擊據地」。
    <BR><BR>
    明報記者 何嘉敏


    <BR><BR>

    資料來源<BR>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202/4/ahf7.html

    -=-=-=-=- 以下內容由 德吉千瀚2009年02月06日 10:05am 時新增 -=-=-=-=-
    文章刊出日期
    香港時間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05:05<BR><BR>

    內容
    <b>「風物志」僅為起步 倡推各區史研</b><BR>
    (明報)2月3日 星期二 05:05<BR><BR>

    【明報專訊】發展局計劃與18區區議會商討設立文物徑,發展局長林鄭月娥 表示,本港已有足夠的風物志及文物資料,只欠文物路徑、導賞、交通等配套。但曾編寫5本香港風物志的梁炳華坦言,本港地區歷史資料不足,形容自己的風物志只是「開荒牛」,提醒政府除了開闢文物徑,需同步推動各區歷史研究。
    <BR><BR>

    「中西區因發展歷史悠久,加上居住的都是達官貴人及有識之士,所以尚算有歷史文獻,但北區和南區,是完全無書可參考。」說起編寫五區風物志,梁炳華形容過程很艱巨,因為本港的地區歷史文獻不足,蒐集文獻資料時,往往要靠不同組織的特刊。「首先不是每個商會或街坊會都年年印製刊物,而且內容可能主要跟該組織歷史相關,與地區歷史的關係未必很大。」
    <BR><BR>

    歷史記載過於片面零碎

    即使找到小量地區歷史記載,但大部分皆流於片面或零碎,「要做到資料詳盡的文物志,要有探求歷史的訓練、興趣,還有支援,但社會對此的支援根本不足」。梁炳華提醒,即使日後各區均有文物徑,旅客及市民需要的不止是小冊子或單張,「若只得一張相片,相片下幾句說明的小冊子,只滿足到止渴式的要求,但若真的想市民透過文物徑了解歷史,具深度的資料,包括當時的社會意識、歷史背景、政治、經濟及教育等發展,皆需詳述,這全需足夠的歷史研究」。他建議政府參考澳門    ,設立文物徑的同時,增撥資源推動地區歷史研究,供市民參考,才可真正做讓市民體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BR><BR>

    資料來源<BR>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202/4/ahf8.html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