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提供會員交流電腦知識及應用之場所
緣生術數研究社【潮流特區】電子資訊版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轉貼]發汗為治感冒大法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轉貼]發汗為治感冒大法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mccann 發表於: 2005/12/29 01:03am
    漢代張仲景以「傷寒論」成名,並形成「傷寒學派」,他主張風寒表實證宜用「麻黄湯」,風寒表虛證則宜「桂枝湯」,成為一代宗師。

    在黃帝內經後,漢代張仲景 ( 西元一五O~~二一九年 ),將當時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結合起來,依疾病的證候分類而施以不同的治療,列出了許多治病條文和治療方劑,但均散失。最後由同時代的王叔和 ( 西元二 O-1 二八 0 年 ) 將其散失的條文,廣泛搜集、整理和重編後,即是現代中醫奉為臨床必讀首書的「傷寒論」。

    因傷寒論極有系統的將中醫診病要旨,精微嚴謹的逐條列出,疾病範圍包含頗廣,所以經眾多醫家的闡述陳揚,遂形成一大中醫學流派:「傷寒學派」。      

    傷寒論在說什麼呢?

    從字面上解釋可知,傷寒就是指身體受外來寒邪侵襲而延伸的疾病。

    在傷寒論的首頁,就提到寒邪侵入體表,讓人不舒服症狀,以頭部、頸部強緊或有疼痛、全身畏寒怕冷居多,而脈象是輕觸可感覺得到的「浮脈」。      

    受寒感冒而有頭部、頸部強緊疼痛,甚至於發燒,主要是因寒邪進入體表,壓抑住體表的陽氣,陽氣鬱滯,所以有體表疼痛和發燒現象。

    另受寒感感冒的特徵是畏寒怕冷,也是因為寒邪來自體表,陽氣被阻鬱,所以會有畏寒和怕冷感。

    因病邪始侵入於體表,一般身體強壯的人會流汗,將體表寒邪排出,感冒就痊癒了。

    但若正氣略為不足,通常要藉體內正氣和病邪交戰所產生的「發抖和戰慄」現象,讓身體熱度增加、流汗而將寒邪排出,至於身體正氣和病邪相搏均在體表,所以脈象是一按即可觸手的「浮脈」。

    太陽表證最適宜

    若寒邪侵入體表,出現頭部、頸部強緊,畏寒怕冷、脈象為浮脈時,中醫稱「太陽表證」。

    治療即用發汗法,將病邪排出體表。

    當兵時,部隊出操若碰到下大雨,被淋成落湯雞,回部隊後,廚房就會抬出大鍋的薑母紅糖湯供弟兄飲用。

    這是為了藉薑母湯的辛溫出汗,以排出體表所滯存的寒邪,否則寒邪侵入體表即成感冒。

    其他讓身體出汗的方法還有:洗熱水浴、喝熱茶,體質偏弱或小孩則喝熱稀飯,孕婦也可喝熱稀飯或以蔥白加生薑於沸水中輕涮數下後飲用,甚至喝杯熱可口可樂加檸檬,也可得到發汗的效果。

    無汗重發汗,有汗重調營衛

    因寒邪侵入體表引起的感冒,以發汗排出寒邪最首要,一般人均頗為熟悉。

    大家也許會問:有些人感冒後,身體一直流著濕濕的汗,那還要再發汗嗎?

    「傷寒論」在開宗明義的首列條文中就提到,受寒感冒,若身體偏壯,出現感冒發燒、怕冷惡寒、口不渴而頭項強緊,身體不出汗,且脈象出現浮而勁強的浮緊脈時,就要用具有良好發汗效果的「麻黃湯」,主藥為發汗力極強的麻黃。

    至於同樣因受寒而感冒,但身體素來較虛的患者,雖出現發熱頭痛、流清鼻水、口不渴,但身上一直有微微汗出並很怕風吹,脈象為浮脈,勁道偏弱 ( 稱為浮弱脈 ),就要用「桂枝湯」治療。

    桂枝湯辛溫,由解肌發汗的輕劑桂枝、生薑,並加上有滋陰和陽,不使發汗太過的芍藥、大棗、甘草配合,所以在發汗、止汗的雙重調和下,治療脈弱、自汗出的受寒型感冒有效。

    可見同一種受寒感冒,都要用發汗方法治療,但因個人體質不同,有的是體壯無汗,有的卻是體弱多汗,其所用的發汗方劑,在傷寒論中就有重劑的麻黃湯、輕劑的桂枝湯之分。

    除了用藥物發汗之外,如服用薑母紅糖湯或蔥白加生薑煮水,甚至於喝稀粥、喝喝熱甘甜庶汁以微微出汗等,都是一種可行的發汗方式,只是效果較輕而已。

    隨感冒輕重及體質發汗

    「汗法」是中醫治病八法之首,歷代很多醫師都曾提出汗法的合適性和禁忌,其中以宋代名醫朱肱在其「辨可發汗病脈證」及「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中講得最完全,要點包括:

    一、凡是讓患者流汗之法,以患者于、足部均有汗出其最佳,但不要如出水一樣的淋漓出大汗。

    二、出汗後之汗法:發燒、怕冷、身痛已經緩解,就可以不用再吃發汗方劑,即不必全數服用發汗方劑。

    三、體質偏虛,脈象微弱或沉細,平時常腹脹、水樣腹瀉的虛寒性腸胃功能不佳患者,或四肢冷感、常沉沉欲睡的心陽虛性患者,或心臟功能不佳,均不宜太過發汗。

    基本上,身體若偏虛而脈象微弱,或身體偏寒性而脈象遲慢,或疾病深在裡層 ( 汗法的寒邪在體表 ) 而脈象偏沈細數時,若要以發汗法治療,在應用上應該謹慎些。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