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歡迎討論各種理氣及操作法門
緣生術數研究社【風水地理概念研究】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轉貼]黃帝陵遊記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8 第 1 頁,總共 5 頁,共 69 個 [顯示所有]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轉貼]黃帝陵遊記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緣生 發表於: 2008/09/13 03:23pm

    下面引用由緣生2008/08/22 06:20pm 發表的內容:
    傳說中軒轅黃帝大業已成,天帝遣巨龍前往橋山,於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那天迎黃帝上天宮。 ...




    炎黃子孫~~~~~努力~~~~~~~~~~~~~~~~~~
     
    緣生 發表於: 2008/09/13 02:48pm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緣生 發表於: 2008/09/13 02:44pm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資料來源: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sn.xinhua.org/200403mon/hdl.htm
     
    緣生 發表於: 2008/09/13 02:42pm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這是黃帝陵全景(5月4日攝)。位於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1961年,國務院公佈黃帝陵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為古墓葬第一號,故有“天下第一陵”之稱。

    新華社記者王利
     
    緣生 發表於: 2008/09/13 02:28pm
    黃帝與黃帝陵


       古老中國一條龍,龍的祖先葬黃陵。
       古老中國一條龍,龍的祖先葬黃陵。

       中華開國五千年,
       神州軒轅自古傳。
       創造指南車,
       平定蚩尤亂。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孫中山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猷長”,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 。軒轅黃帝,一生歷經52戰,降服了炎帝 ,誅殺了蚩尤 ,結束了遠古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並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由於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黃帝死後,群民選擇了“橋山之巔” ,將他深深埋進黃土裏,希望“黃帝靈魂升天,精神永遠常在”。歷代的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拜謁的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一) 軒轅黃帝

    1 、黃帝生平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曆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土高原,坦蕩渾樸,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後期,黃帝于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于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于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週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2 、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古史時期的衣 、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藥、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的創造發明,均始於黃帝時代,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標誌。而重文明的傳統發展到西周時代,就產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論,把"文明"作為一種美德。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創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並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今天我們要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加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黃帝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一個奠基人 。黃帝時代,解決了人類衣,食,住、行問題,諸如製衣冠,造舟車,創文字,教蠶桑,種五穀等,使人們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黃帝時代的偉大功德,結晶成了黃帝精神,黃帝精神體現了方面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創造”,“奉獻”,“團結”,這是黃帝時代寶貴精神的結晶,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偉大精神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億萬黃帝子孫的“傳家寶”。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才創造出如“天下為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信條。這些都是永遠激勵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中國精神,它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規範我們言行的總則,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黃帝陵廟

    1、 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史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歷五年至大歷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庭,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後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範圍。已遠遠超過歷代。

       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民謠說:
    漢朝立廟唐擴建,
    到了宋朝把廟遷,
    不論誰來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2 、現狀

       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陜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墻,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墻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陵前正南,陵園圍墻以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臺”。《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臺,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余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梁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佔地約300余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週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臺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倣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莊嚴雄偉。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榦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挂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係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西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西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祭黃帝陵禦制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西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3、 規劃發展

       應海內外華人的共同要求,經國家批准,整修黃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節)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

       整修黃帝陵工程的範圍包容了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及其周圍山水、城鎮,面積達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一是以黃帝陵、廟深刻的內涵為基礎,通過整修黃帝使黃帝隊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二是保證好現存的文物古足跡和古柏林,為古柏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建築與天然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山、水、城于一體,體現出“雄偉、莊觀、肅穆、古樸”的氣勢;四是吸收傳統思想的精華,追求漢代更古樸粗廣的建築風格,並使所有建築風格形象力求統一。

       整修工程規劃確定了以黃帝陵、軒轅廟為重點保護範圍,總體結構包括廟前區,廟品,功德場及神道,陵區,縣城和週邊景觀六個區域。形成祭祀謁陵完整的建築休係,其中廟院廣場能滿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點綴,增強人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是國內一流專家指導下進行的,並廣泛徵求了港,澳臺地區和海外華人的意見。相信不久的將來,黃帝陵一定能成為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凝聚點。




    資料來源:http://big5.huaxia.com/20040401/00191035.html
     
    緣生 發表於: 2008/09/13 02:14pm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
    目前頁面執行消耗時間: 190.00 毫秒 [Gzip: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