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提供會員步入易學門檻的園地
緣生術數研究社【易門】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當代東亞易學復興的意義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6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禁止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8 第 1 頁,總共 5 頁,共 69 個 [顯示所有]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當代東亞易學復興的意義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hehehaha 發表於: 2007/05/24 04:09pm
    70年代以來,隨世界工業文明發展,「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淡化了一向以科技成就自豪的「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觀念,

    從而使東方社會的歷史和文化的整體意義顯露出來。
    有意思的是,當西方的一些富於歷史洞察力的思想家,致力於西方文化經驗的主體性意識「消解」工作的同時,在東方,文化主體意識都得

    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東方傳統文化和智慧對於整個人類的意義、價值被確定下來,易學當然地成為整個東方文化復興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們看到,這一復興在西方世界得到不少學者的積極呼應,並參與進來。
    這種情形的出現顯然十分有利於《易經》現代國際性的深入研究。

    具體地說,70年代前後,國際中國學正處在一個重大的轉折時期。
    一些學者在對中國哲學和學術作深入理解時,試圖脫出單純從歷史方面予以瞭解和闡釋的模式。

    70年代是東亞經濟開始騰飛的時期。
    先是日本,然後是韓國、臺灣乃至東南亞的新加坡。
    而到了80年代,整個中國大陸也進入了經濟持續增長時期。

    經濟上的成就反過來支持了人們的文化上的自尊意識和自信心。
    於是人們開始從調和的觀念來看傳統與現代化的關係,在此背景下考察當代易學的復興。
    就可以說,復興不僅僅是人們對古老經典知識上的興趣,同時對某種思維範式、價值體系和文化創造精神的追尋,即對易理的深入把握。

    在當代國際範圍內展開的易學復興,東亞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如果說,整個70年代在東亞〈主要是朝鮮、日本和港臺地區)已經醞釀著一場易學的學術復興的話,那麼,到了80年代,1984年10月在韓國漢城召開的首屆「國際易學大會」的召開,是易學復興的第一個高潮。

    「國際易學大會」的最早發起者是韓國易理學會會長池昌龍等人,並得到了臺灣和日本學者的積極回應和支持。

    每次與會的除了亞洲各國的學者,也有不少來自歐美的《易經》學者。
    這說明易學大會確實具有國際色彩。
    初時,由於大會注重《易經》的實用價值和術數研究,且參加者多為東亞、東南亞的一些民間性的易學團體,在高等學府和學術機構從事《易經》研究的學者並不多,因此,使大會具有很濃的實用傾向。
    但由此引起的反響卻是深遠的,並波及整個世界。
    又由於這樣的大會連年按期舉行,形成規範,自然而然地就在文化上造成了一股聲勢。
    由此可見,對《易經》的興趣及推廣應用和研究,已經成為今日東亞文化的一個核心。
    就這一點而言,說東亞文化富於易文化色彩,易文化是東亞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及不少東亞學者提出「易與東亞文明」並不過分。

    在古代(從西元紀年起至19世紀〉,整個東亞地區的社會文化及學術思想的發展,持續地處於中國文明的影響之下,漢字是該地區學術上的通

    用語言,也是學者、詩人和作家們運思達意的工具。
    即使在這些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語言,但仍將精通漢文看作是有教養、有身份的標誌。
    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裏,漢字在這些地區的教育、政務、學術等諸多方面有著廣泛的功用。

    整個古代時期,漢籍(包括《易經》)在東亞及東南亞成為這些民族建立歷史性的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精神基礎。
    像發源於印度,形成于東亞及東南亞的「佛教文化圈」,主要是建立在漢澤印度佛典和中國佛學典籍的基礎上。
    因此,在相當廣泛的範圍內,東亞及東南亞「佛教文化圈」與漢字和漢語典籍為基礎的「中國文化圈」是交叉重合的。

    然而東亞及東南亞剛開始從中國大規模引進文化的時代,也正是中國儒學全面確立和廣泛流行,並由本土向周邊民族和國家擴展其影響的時
    代。

    在這種文化上的引進或擴展是一個多源、多元、多相位、多取向的複雜過程,在其中儒學據有首要的地位。
    因此,在整個東亞,《易經》被當作儒學的基本經典來接受。
    而易學在這一廣大區域的傳播大體上是伴隨著儒學典籍而展開的。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