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雜項討論,集思廣益及投票專區。
緣生術數研究社【智囊區】 → 引用回覆文章

主題標題: 《道德經》詳解[轉帖]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道德經》詳解[轉帖]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炒蝦拆蟹 發表於: 2006/02/14 00:49am
    [這篇文章最後由炒蝦拆蟹在 2006/02/14 00:51am 第 1 次編輯]

    想認真讀道德經,一定要有齊通本、帛書、楚簡本,一齊比較,先會接近真意。

    舉一個例:
    通本第十九章第一句:絕聖棄智
    帛書意思相同
    楚簡嘛...是「絕智棄辯」!文句已唔同,再因原文古字訓解不同,學者對「辯」字亦意見未能一至,有學者解為「辨」,「辯」者巧言、美詞,「辨」者分辨、分別,兩字之意已為風馬牛.....

    如此例子之多,至令各學者對簡帛的校釋成為專著,有興趣者到各大書局必能找到。
     
    河馬 發表於: 2006/02/13 00:03am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釋】  
    真實的話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話不見得真實。行為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者不是善良的人。有專門知識的人不是什麼都懂,什麼都懂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專門知識。聖人沒有積蓄,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盡力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的道有利萬物而不加傷害。聖人的道即使做點什麼,也不跟人家爭奪。
     
    河馬 發表於: 2006/02/13 00:02am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釋】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最好,不止到自以為知道就是毛病,正因為把這種毛病當作病,所以才沒有病。聖人沒有毛病,因為他把這種毛病當作 病,所以才沒有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解釋】  
    人民不怕威脅時,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感到壓迫。所以聖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現,只求自愛而不自居高貴。所以要拋棄後者保持前者。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解釋】  
    勇於有膽量就會死,勇於沒膽量就會活。這兩種“勇於”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討厭的,誰知道是因為什麼?所以聖人也難於解說明白。天的道,不爭鬥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答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慢條斯理的而善於謀劃。天網廣大無邊,網孔雖稀,而從沒有遺漏。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解釋】  
    人民不怕死,怎麼能用死來嚇唬他們?如果使人民經常怕死,對那些搗亂的人,我把他們抓來殺掉,誰還敢?應由專管殺人的人去殺。要代替專管殺人的去殺,正如同代替木匠去砍頭。要代替木匠去砍木頭,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的。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解釋】  
    人民所以飢餓,是由於上面租稅太多,所以才飢餓。人民所以難治理,是因為上面有所妄為,所以難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視自己生命,是因為上面過分地保養自己的生命。所以人民才不重視自己的生命不過分看重生命的人,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解釋】  
    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人死後身體是僵硬的。萬物草木活著時是柔軟脆弱的,它們死後 就變得枯槁了。所以僵硬的屬於死亡一類,柔軟的屬於生存一類。所以軍隊逞強就會被消滅,樹木僵硬就會被摧折。僵硬的處於下降狀態,柔軟的處於上升狀態。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解釋】  
    天的道不正像拉弓射箭嗎?高了就壓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減少些,不足的就補充些。天的道減少有余的補足不足的,熱鬧的道卻不是這樣,而是減少不足的補充有余的。誰能把有余的拿來補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聖人干完事情卻沒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願意表現自己的賢能。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釋】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沒有別的東西能代替它。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沒有人不懂,卻不能實現。因此聖人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算得國家的領導。承擔全國的災殃,才能當天下的王。正話好像是反話。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解釋】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還會有遺留的仇怨,這怎麼算作妥善的辦法呢?所以聖人雖然拿著借據的存根,而不強迫人家還債。只拿著借據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債的是無德的人。天道對人無所偏愛,經常幫助有德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  
    國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遠方遷移;雖有船車,沒有乘坐的必要;雖有武器裝備,沒有陳列的必要。使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吃得香甜,穿的美觀。住的安逸,過得歡樂,鄰國之間互相看得見,雞鳴犬吠的聲音互相聽得著。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來。
     
    河馬 發表於: 2006/02/13 00:00am
    [這篇文章最後由河馬在 2006/02/13 00:01am 第 2 次編輯]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解釋】
    大國要居於江河的下流,這是天下百川所歸附的地方,自居於雌性地位。雌性經常以安靜戰勝雄性,就在於她安靜而居下。所以,大國對於小國謙下,就可取得小國的信任。小國對大國謙下,才能取得大國的信任。所以,謙下可以信任人,謙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國不過分要求領導小國,小國不過分要求事奉大國,大國小國都適當的滿足自的要求,大國應特別注意謙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解釋】  
    道是萬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寶,惡人也受它的保護。美好的言詞能換取人們的尊敬,善良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即使有不懂為善的人,怎能把他們拋棄呢?所以樹立天子,設置大臣,雖然先獻美好的玉石,後獻珍貴的車輛,還不如把道作為獻禮。古時所以為什麼要重視這個道?不是說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嗎?所以被天下所重視。

    《老子》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解釋】  
    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來報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難要從容易處入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細小處開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處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小處做起。因此聖人始終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輕易答復別人的要求,勢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勢必會遇到很多困難。因為聖人遇事總是看得困難些,所以最終就沒有困難了。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解釋】  
    局面安定時容易維持;事變還沒有跡像時容易解決;事物脆弱時容易溶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消散。要在事件發生前就把它安排妥當,要在禍亂未發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樹是由小樹苗長成的;九層的高台是積累的泥土築起的;潛力的遠行是從第一步開始的。有為就會有失敗,有得就會有損失。因為聖人無為,所以就不會失敗:無得,所以就無失。人們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時候失敗。當事情快要辦完的時候還能像開始時那樣謹慎,因此聖人的欲望就是沒有欲望,不重視稀有的貨物;聖人的學問就是沒有學問,以補救眾人常犯的過錯。用以輔助萬物自然發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解釋】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聰明些,而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難治理就是因為他們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國,是國家的災害;不用智巧治國,是國家的幸福。認識這兩種治國的法則也就是模式。經常運用這一模式,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啊,與事物是相反的,最後得到的是非常通順。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釋】  
    江海所能成為一切河流的領袖,由於它善於處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為一切河流的領袖。所以要想處在人民上面,必須在言詞上對人民表示謙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須站在人民後面。所以聖人處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負擔;處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覺礙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歡推崇他而不厭棄他,因為他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解釋】  
    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太大,正是因為大,所以不像任何東西。如果像某種東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寶,我掌握它並保護著它:第一叫做慈愛,第二叫做節儉,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人的前頭。慈愛,才能勇敢,節儉,才能寬綽,不敢在天下人的前頭,才能做事物的首長。現在舍棄慈愛而求勇敢,舍棄節儉而求寬綽,舍棄後而去爭先,只有死路一條了。說道慈愛,用它去作戰就能勝利,用它去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拯就誰,就用慈愛來保衛誰。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解釋】  
    善於作武士的不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不靠憤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靠對打;善於用人的,對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德行,這叫做利用別人的力量,這叫做與天道符合,這是自古以來的准則。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解釋】
    用兵的說過:我不敢主動進攻而要防守,不敢前進一寸而要後退一尺。這就叫做沒有陣勢可擺,沒有胳膊可舉,沒有敵人可打,沒有武器可拿。禍害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我的法寶。所以兩軍勢力相當,悲憤的一方會得到利。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解釋】  
    我的話很容易懂,很容易實行。天下竟沒人懂,沒人實行。言論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於人們的無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貴了。所以聖人穿的雖不好懷裡卻揣著美玉。
     
    河馬 發表於: 2006/02/12 11:57pm
    [這篇文章最後由河馬在 2006/02/12 11:58pm 第 2 次編輯]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解釋】  
    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種類區分萬物,環境形成萬物。因而萬物沒有不尊重道而珍貴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貴,就在於它不加干涉而順應自然。所以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得到生長和發育,使萬物得到安定和保護,使萬物得到養育和繁殖,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了萬物而不自以為有功,當萬物之長而不自以是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解釋】  
    天下事物 都有個開頭兒,要把這個開頭兒當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經得知了萬物的根本,就能認識萬物。既然認識了萬物,還必須堅守著萬物的根本,就一輩子沒危險。塞著窟窿,關閉門戶,終身不生疾病,敞開窟窿,濟了他們的事,終身不可救治。觀察細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強。用它的光亮返照內在的明,不給自身帶來災殃,這就是熟習常道。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解釋】  
    假如我有點知識,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卻喜歡走捷徑。朝政很腐敗,農田很荒蕪,倉庫很空虛,而穿著錦繡衣服,帶著鋒利寶劍,吃厭了精美飲食,占有過多的財富,這就叫做強盜頭子。多麼不和乎道呀!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釋】  
    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會脫落,子孫遵照這個道理祭祀永不斷絕。用這個道理修身,他的德就會純真;用這個道理治家,他的德就會有餘;用這個道理治鄉,這鄉的德就會久遠;用這個道理治國,這個國的德就會豐厚;用這個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會普及。所以,從個人去認識個人,從家去認識家,從鄉去認識鄉,從國去認識國,從天下去認識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是這樣的呢?就是用這種方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釋】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個嬰兒。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傷他,惡鳥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頭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這是精力充沛的表現。整天號啼而喉嚨卻不沙啞,這是淳和之極的表現。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認識到常的叫做明。貪求生活享受叫做災殃,欲望支配精氣叫做逞強。事物過分壯大就會衰老,可說是離開了道,離開了道就要早亡。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
    故為天下貴。  

    【解釋】  
    真懂得的不隨便亂說,隨便亂說的不是真懂得。塞著穴洞,關閉門戶,挫去鋒芒,解脫糾紛,含光耀,混同垢 塵,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對它親近,不可能對他疏遠。不可能使他 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貴,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視。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解釋】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國,用奇譎詭異的方法用兵,以不擾民來掌握天下。我怎麼知道會是這樣的呢?就是因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貧困;民間的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人們的技術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盜賊就越多。所以聖人說:我無所作為人民自然順化。我好靜,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擾,人民自然富裕,我沒有貪欲,人民自然淳樸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解釋】  
    政治寬松,人民就淳樸。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詐。災害啊,幸福就在它身邊,幸福啊,災害就藏在裡邊。誰知它最後會怎麼樣?它沒有定論。正常的可能變為反常,善良可能變為妖孽。人們的迷惑,由來已經很久了!因此聖人雖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雖是鋒利的,但不傷人,雖是坦直的,但不放肆,雖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
    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解釋】  
    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嗇為好由於吝嗇,可說成是早作准備。早作准備可說成是重積德。重積德就無往而不勝。無往而不勝這種力量是無法估計的。這種無法估計的力量,可以管理國家。有了治國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長久。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這是延長生命的道理。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解釋】  
    治理大國好像煎小魚(或者做小菜)。用道來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傷人。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傷人,聖人也不傷人。這樣雙方互不傷害,所以能彼此無事。  
     
    河馬 發表於: 2006/02/12 11:56pm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像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解釋】  
    上士聽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實踐;中士聽了道的道理,覺得好像是有道理又好像沒道理;下士聽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說過:明顯的“道”好像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後退,平坦的“道” 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窪的川谷,潔白好像污垢,廣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剛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質地純淨好像是渾濁。最大的方形反而沒有邊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聲音聽來反而無聲,最大的形像看來反而無形。“道”幽隱而無名,只有“道”,才善於使萬物得以完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解釋】  
    道產生統一體,統一體產生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第三者,第三者產生萬事萬物。萬物內部都包含著陰陽兩個對立的方面,它們在交衝中得到和諧。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家”.“寡人”.“不* ”這些詞兒。而王公們卻用這些詞兒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貶損它它卻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卻受到貶損。人們所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別人:“強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這句話作為教人的宗旨。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御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進入沒有空隙的東西裡面。我因而認識到無為的好處。無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天下的事很少能夠比上得上它。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解釋】  
    名聲與身體相比哪個親切?身體與財產相比哪個重要?得到和喪失相比哪個有害?所以,過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費,豐厚的儲藏必有嚴重的損失。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可以長久安全。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解釋】  
    最完美的東西好像是空虛的,它的作用不會窮竭。最挺直的好像彎曲,最靈巧的好像笨拙,最好的口才好像說話遲鈍。急走能戰勝寒冷,安靜能克服炎熱,清淨無為可以做天下的首領。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釋】  
    天下有道時,戰馬都用來耕地;天下無道時,懷孕的馬也要在戰場上生駒。最大的災禍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罪過是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為滿足永遠是滿足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解釋】  
    不出大門,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遠,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聖人不需要通過經歷就能知曉,不需親見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釋】  
    求學問天天增加,求道天天減少,減少再減少,以至於達到無為的境地,雖然無為而沒有不是他所為的。治理天下不要經常進行干擾。如果經常干擾,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解釋】  
    聖人沒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講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講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勝任治理天下,和和氣氣使天下百姓心思歸於渾樸。百姓都注意他們自己聽到的和看到的,聖人使百姓們都回復到嬰兒般的狀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解釋】  
    從出生到死亡。長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命的,卻過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這是為什麼?因為想長命,生活過於優厚。聽說善於保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 牛和老虎,在戰爭中不會遭到殺傷。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這是為什麼?因為他不到有死亡危險的地方去。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