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歡迎會員提供各種親子教育及家庭有關資訊
緣生術數研究社【親子樂園】 → 引用回覆文章

主題標題: 較申請美國孩子容易 華爾街名人掀領養華童熱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較申請美國孩子容易 華爾街名人掀領養華童熱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nlut 發表於: 2007/04/07 09:12am
    我念MASTER的时候一个同学跟我说, 他在医院就职时, 一个西人女同事收养了一个几个月大的中国女婴. 理由是中国孩子普遍和父母关系较亲近, 聪明, 努力,易于管教, 身体健康(不象非洲一些国家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发现很多隐形缺陷和疾病).

    但是对她来说, 最重要的是对中国儿童的领养审批好象不包括申请家庭的性别情况进行调查别(我觉得应该加上这一条, 有些欧洲国家的收养 程序里有此一条), 她是同性恋, 领养申请是和她的同性伴侣(是在同一家医院供职的另一个医生)提出的(这里同性婚姻关系合法).

    我同学当时问了她们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这个BABY该如何称呼她的妈妈们呢? 被告之, 她们被分别称为MAMA和MAMI. 我如果是这个BABY的话, 铁定CONFUSED, 不单是被家庭, 也被社会. 我担心这个孩子的性别自我意识回有误差, 同时心理可能也会异于常人. 希望是杞人忧天吧.
     
    rainbow 發表於: 2007/04/06 08:23pm
     當然稱職,很多這些單親媽媽是職業婦女, 事業女強人, 尤其,經濟上稱職.


    ~~~~~~~~~~~~~~~~~~~~~~~

    領養華童 單親媽媽稱職
    研究稱孩子健康 中國政府設限無根據
    2007-04-01
    世界新聞網


    【本報綜合波士頓三十一日電】一名南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31日公布的研究顯示,美國單身婦女領養的中國兒童,其身心和雙親家庭領養的中國兒童一樣健康,此研究結論推翻中國政府認為「單親對中國兒童不好」的說法。

    心理學家譚行(譯音Tony Xing Tan)分別對兩組兒童的領養者發出問卷調查,其中一組兒童有144人,由單身婦女領養;另一組有509名中國兒童,由415個雙親家庭領養。這些兒童為1歲半到11歲。「兒童行為量表」問卷測量領養中國兒童的「內化」問題行為,學前兒童的這一類行為包括焦慮、憂鬱,學齡兒童包括緊張、憂傷和抱怨、作嘔。測量「外化」問題行為則包括學前兒童是否能安靜坐著還是容易打架,學齡兒童說謊不守規矩或是威脅別人。

    譚行31日在波士頓說:「沒有證據顯示單身婦女領養的中國兒童適應方面與雙親家庭領養的兒童不同。」

    根據美國國務院資料,過去六年來,美國人領養外國兒童的首選是中國。中國政府透露,過去10年來,五分之四被外國家庭領養的兒童,是由美國家庭領養。

    2006年美國家庭領養了6493名中國兒童,數目超過自其他國家領養的兒童;過去21年間,美國家庭領養了5萬5446名中國兒童。

    中國政府2001年頒布新規定,減少單親家庭領養的名額,理由是中國政府認為,「兒童最好是生長在雙親家庭」。

    5月1日以後自中國領養兒童規定更為嚴格,受限者包括:單身者、過重者、憂鬱症病患、結婚未滿兩年者、離婚後再婚未滿五年者、超過50歲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收緊單身領養政策
    專家:單親雙親育子無差別
    2007年4月1日

    【路透社波士頓電】周六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美國單身女性從中國領養的孩子,不會比已婚夫婦撫養的中國小孩差。中國政府之前宣稱,單親家庭有礙被領養中國孩子的成長。

    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的心理學家Tony Xing Tan,針對126名單親媽媽撫養的144名中國女孩,和415對雙親家庭收養的509名中國女孩進行比較。這些女孩年紀最小的1歲半,最大的11歲。

    「整體來說,在單親家庭養子和雙親家庭養子之間,本研究沒有發現顯著差異,」Tan在周六於波士頓發表的研究中說。

    Tan引述中國政府的政策說,中國在2001年規定,將單親家庭收養中國孩子的比率從25%到30%,削減到僅有5%,因「雙親家庭對被收養孩子的成長較有利。」該政策自5月1日起將更為緊縮,屆時諸如單身、超重、憂鬱、結婚不到兩年、離婚、再婚不到五年,或年紀超過50歲者,都不得從中國領養小孩。

    美國國務院指出,在過去6年中,中國一直是美國人領養外國孩子的第一選擇。中國政府稱,過去10年被外國人領養的中國小孩,其中有五分之四都去了美國家庭。

    Tan說,在單身養父母中,中年白人婦女佔大多數,她們通常有高教育水準、有全職工作和足夠的收入。「有了上述因子,再加上收養外國孩子的決心,可能有助於撫養孤女順利成長,」Tan說。

     
    wingwing 發表於: 2007/02/26 09:48am
    在中國文化節上,我看到‘非常多’西人帶着領養的中國小孩來參加呢。
     
    rainbow 發表於: 2007/01/13 03:21pm
    <pre>較申請美國孩子容易
    華爾街名人掀領養華童熱
    2006-12-27
    星島日報

    ( 本報訊)紐約華爾街的名人近年興起一股領養中國兒童的熱潮,即使近日中國宣布即將在明年起收緊外國人收養內地兒童的限制,華爾街這股熱潮亦絲毫無損。

    《紐約郵報》報道,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及其他大有來頭的名人,均願意付出1萬5000美元,並等待長達兩年的時間來收養中國大陸的兒童。

    不乏商界荷里活名人

    其中一位名人是對沖基金巨擘城堡投資集團(Citadel Investment Group)的老闆安德烈森,他和妻子雖已育有3孩子,但夫婦二人本月仍前赴中國河南省,領養一名10大的女嬰。他強調,現時華爾街領養大陸兒童的情況非常普遍。

    其他領養中國兒童的財經界名人亦包括納斯達克資深副總裁舍曼﹔暢銷書作家、財經界顧問波普科恩﹔紐約投資銀行Westminster Associates的主席兼行政總裁奧斯亞等。另外,荷里活女星美琪賴恩及歌手查普曼等,亦有領養內地兒童。

    學校增辦漢語課程

    長島領養華童家庭中文學校校長郭曼麗表示,目前全美領養華童約有4萬8000人,去年約有8000多名兒童被領養,今年則有6000多人。

    郭曼麗認為,華爾街人士因為生活條件好,單身也多,所以想領養孩子的人也多,而且比起領養美國孩子,領養中國小孩的申請較容易,此外中國人較少有不良嗜好,例如吸毒等,小孩也都聰明漂亮,因此愈來愈多的美國人想擁有華童。

    事實上,美國的學校近年亦興起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馬里蘭州多所學校更加著重教授漢語的課程。這是因為想學習漢語的美國學生愈來愈多,教育界紛紛和姐妹學校結盟,研究如何加強漢語課程。

    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有接近5萬名七年級至十二年級的學生上漢語班,而6年前這些人數僅有5000人。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