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問卜、測字、解夢及姓名學◎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2)
--- 測字園地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14)
---- 楞严大义今释 第一章 第三节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4&topic=1299)


-- 作者: nlut
-- 發表時間: 2005/09/02 11:00am

楞嚴之宇宙觀与人生觀由七處征心而至八還辨見,已經明白指出塵塵逐逐,為煩惱窠
臼者,都是心目為咎。然而人心,机也。目為心之開關也。如欲心目自不為咎,就
要息机才對。此机究竟又從何而息?此誠為人生一大事因緣。机如不息,始終在柳暗
花明處,循聲逐色,依舊沉淪去也。于是佛又橫說豎說,指出宇宙万象,無非物理
變化之幻影。無奈眾生妄見,而生個別与群見之异同。但從心物齊觀,方知万象盡
為能量之互變。而此能變之自性,固自寂然不動,無聲無臭者也。迨感而遂通之后,
即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困于夫婦之愚,日用而不知其至矣。因此又三科七大,詳
細指陳心物之真元。說出十八界因緣法則与自然之關系,指示一般見解之謬誤。由
此可以概括近世自然科學理論与哲學原理,了然無遺,上下古今,一串穿卻。此是
乾坤一只眼,直指心物同元,物我無二,涅磐生死,等是空花之境。人生到此,可
以向無佛處稱矣。
然而問題至此,辨理愈精而實際愈迷。黑松林忽然闖出李逵,故有富樓那之卒然發
問。若此世間之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之万有世間相,究竟胡為而來者?于是佛又不惜
眉毛拖地,說出物質世界与眾生世界之形成,從時間以稱世,以空間而名界。時空
無際,而對待成勞,則天地一指,万物一馬,由身心而透法界。
從法界复入身心。視此碌碌塵勞者,無非物理之變化。但能寂然觀化,本分事即不
离目前,可以當下明白,歸家穩坐,毋須騎牛覓牛去也。所謂第一義諦,所謂第二
義門,直指明心与聞思修慧,到此皆和盤托出,不盡言詮矣。系以詩日:
魚龍鵬 互相催,瞬息千秋自往來,
小生閑窗觀万化,乾坤一馬走云雷。
万物由來自不齊,南山高過北山低,
空明虛室時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雞。
根塵解脫与二十五位圓通到此本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忽然又奇峰突起,阿難卻
于言思不到處,等而再求其次,望佛說明解脫之方法。佛乃以華巾作成六結,譬喻
身心六根結縛之因由,指出"虎項金鈴,系者解得。" 花果山上孫猴子,頭上本無金
箍,只因未曾悟空,不見如來,自苦不知其中底蘊耳。誰知万法本閑,唯人自鬧,
何須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然此是無門為法門,几人到此誤平生!不如飲食男女,
人人本自理會得到。因此复于無法中設法,佛乃命与會諸先進,各自陳述修持解脫
之行業,如驗兵符,如合契約,各名印證一番,此所以有二十五位圓通之作。恰如
夫子所謂:“二三子,吾無隱乎爾。”而此圓通,首由聲色二生開始,終以觀音耳根
圓通為結,千言万語,只是教人在聲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么之結,尤較聲塵為
難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陰中,仍須從解脫色塵人手,方透觀音入道之要門。
此乃頂門心上一只眼,畫龍點睛之筆。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苟有不能,可以
一二實驗將來,千生万劫磨礪去也,系以詩日:
誰教苦自結同心,魂夢清宵帶影臨,
悟到息机唯一念,何須解縛度金針。
妙高峰頂路難尋,万轉千回枉用心,
偶傍清溪閑處立,一聲啼鳥落花深。
秋風落葉亂為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閑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教理行果從上娓娓說來,本來大事已畢,奈何“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复回。”
唯恐平地凡愚,可望而不可即,乃急轉直下,再說出一大藏教之戒定慧三學,無非
是“莫以善小而勿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此理人人都知得,叵耐個個做不到。故
再三吁嚀咐囑,正是“臨行密密鏈,意恐遲遲歸”之慈母心腸也。于是詳細指出輪
回六道,因果循環,地獄天堂,人間苦海与圣賢之种种境界,此即所謂修道之謂教
者,亦乃全部佛法之基石也。但又复坦然指出,所謂天堂地獄与因果輪回等事,皆
此一心堅固妄想之所建立。纖塵下而翳天,一芥墜而覆地,“自淨其意,為諸佛教。”
臨歧叮嚀,唯此而已。吾佛婆心懇切,恐來人于歧路徘徊,乃复說出修持過程中五
十种陰魔境界之現象,“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善惡由心,魔佛同体,執迷
處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故必須知得在“有佛處莫留戀,無佛處急走過。”則
君子坦蕩蕩,不做小人長戚戚矣。古德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是陰魔,不起
是煩惱”。乃知世人在開眼閉眼處,舉足下足時,無一非心障之冤魂,其魔豈止五
十种而已。但得正身心,魔境可成趣,則赤條條來去無牽挂,何有魔佛之可得哉!
菩薩之位數五十有五,陰魔之境,只說五十者, 乃綜合身心是稱五陰。五陰錯綜复
雜而為用,五十相生,故數僅得此。易日:“天數五,地數五,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其用四十有九。”舍此天地均數之象僅為五十。一點動隨万變,故其用四十有九。
如一塵不染,即万法不生。然則所謂五十五,或六十四圣位,与失五种陰魔,都只
是大衍之數,六十四封之周天變相而已。周天之象,始于一,終于一,中通于五。
故全經以情波欲海之一念始,以剖析五陰之空性為結。首尾關照,層次井然。一以
貫之,等于未說一字也。系以詩日:
游戲何妨幻亦真,莫將魔佛強疏親,
心源自有靈珠在,洗盡人間万斛塵。
欲海情波似酒濃,清時翻笑醉時儂,
莫將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紅豆紅。
几年魂夢出塵寰,濁世何方乞九還,
一笑拋經高臥穩,龍歸滄海虎歸山。
庚子年春三月南怀瑾 述楞嚴大義隨筆之一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楞嚴大義今釋(注一)
第一章 心性本体論
問題的開始
有一天,釋迎牟尼佛(注二)到舍衛國(注三)波斯匿王(注四)的宮廷里去,為追悼
王父的忌辰而應邀赴齋。佛的從弟阿難(注五)早年從佛出家,那天恰恰外出未歸,
不能參加。回來的時侯,就在城里乞食,湊巧經過娼戶門口,被摩登伽(注六)女看
見,愛上了他,就用魔咒迷住阿難,要想加以淫污。正當情形嚴.重的關頭,佛在
王宮里已有警覺,立刻率領弟子們回到精舍,波斯匿王也隨佛同來。佛就教授文殊
(注七)大士一個咒語,去援救阿難脫离困厄。阿難見到文殊,神智恢复清醒,与摩
登伽女一同來到佛前,無限慚愧,涕淚交流,祈求佛的教誨。佛問阿難:“你以前為
什么舍去了世間的恩愛,跟我出家學佛?”阿難答:“我看到佛的身体,庄嚴美妙
而有光輝,相信這种現象,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就出家,跟您學法。”
心靈存在七點認識的辨別佛說,“世間的人,向來都不認識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
生不滅的常住的真心,本來是清淨光明的。平常都被這种意幟思維的心理狀態 妄想
所支配,"認為這种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發生种种錯誤,在生死海中輪
轉不休。我現在要問你,希望你直心答复我的問題。你要求證得正知正覺的無上菩
提,大門只有一個直徑,這個直徑,就是直心。你須要知道,一切正覺者成佛的基
本行為,就是心口如一,絕不自欺。你因為看見了我外貌色相的美妙,就出家學佛,
你用什么來看?又是哪個在愛好呢?”阿難答:“能看見的是我的眼,能愛好的是我
的心。
佛說:“你說出看見而發生愛好,是眼与心的作用。如果你不知道眼与心在哪里,就
無法免除塵勞(注八)顛倒的錯誤根本,不能消滅心理的煩惱。譬如一個國王,要用
兵剿匪,倘使不知道匪在什么地方,如何去剿滅他們呢? 你說,使你發生愛好的,
使你在煩惱痛苦中流浪的,都是眼睛与心所指使。我現在問你,這能看的眼,与能
愛好的心,究竟在哪里?"阿難答:“世間上一切有靈性的生物与人,他們能夠看見的
眼,都在面上。他們能夠識別的心,都在身內。”(阿難第一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
在身內。)
 (注一)楞嚴:大定之總名也。自性定也。佛自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經云:
“妙況不動周圓。”故為圓定。性自本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体
如故,故為妙定。凡不兼万有,獨制一心者,皆非圓定。凡不即性,而別取工夫者,
皆非妙定。古德稱之為,“徹法底源,無動無坏”之定。
(注二)釋迦牟尼佛: 即中天竺(印度)迦毗羅國淨飯王太子,十九出家,三十歲成道,
譯日能仁寂默。為婆婆世界之教主。
(注三) 舍衛國,地名,后以為國號。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烏德之東,尼泊
爾之南。
(注四)波斯匿: 舍衛國之王名,譯日和悅,又日月光。
(注五)阿難: 譯日慶喜,乃佛堂弟,斛飯王之子。于佛成道日降生
王聞太子成道,一喜也。又斛飯王人宮,報告生子,請王賜名,又一喜也。故字日
慶喜。在佛弟子中,多聞第一。
(注六)摩登伽: 譯日小家种,亦日下賤种,是其母名。女名缽吉蹄譯曰本性。雖墮
淫女,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者,依母彰名也。
(注七)文殊:譯日妙德,又日妙吉祥。其德微妙,曾為七佛之師。降生之時,有十
种吉祥瑞相。
(注八)塵勞: 生有染污義,勞有扰亂義,塵勞即本末煩惱也。



-- 作者: nlut
-- 發表時間: 2005/09/02 11:02am

楞严之宇宙观与人生观由七处征心而至八还辨见,已经明白指出尘尘逐逐,为烦恼窠
臼者,都是心目为咎。然而人心,机也。目为心之开关也。如欲心目自不为咎,就
要息机才对。此机究竟又从何而息?此诚为人生一大事因缘。机如不息,始终在柳暗
花明处,循声逐色,依旧沉沦去也。于是佛又横说竖说,指出宇宙万象,无非物理
变化之幻影。无奈众生妄见,而生个别与群见之异同。但从心物齐观,方知万象尽
为能量之互变。而此能变之自性,固自寂然不动,无声无臭者也。迨感而遂通之后,
即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困于夫妇之愚,日用而不知其至矣。因此又三科七大,详
细指陈心物之真元。说出十八界因缘法则与自然之关系,指示一般见解之谬误。由
此可以概括近世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原理,了然无遗,上下古今,一串穿却。此是
乾坤一只眼,直指心物同元,物我无二,涅磐生死,等是空花之境。人生到此,可
以向无佛处称矣。
然而问题至此,辨理愈精而实际愈迷。黑松林忽然闯出李逵,故有富楼那之卒然发
问。若此世间之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之万有世间相,究竟胡为而来者?于是佛又不惜
眉毛拖地,说出物质世界与众生世界之形成,从时间以称世,以空间而名界。时空
无际,而对待成劳,则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由身心而透法界。
从法界复入身心。视此碌碌尘劳者,无非物理之变化。但能寂然观化,本分事即不
离目前,可以当下明白,归家稳坐,毋须骑牛觅牛去也。所谓第一义谛,所谓第二
义门,直指明心与闻思修慧,到此皆和盘托出,不尽言诠矣。系以诗日:
鱼龙鹏 互相催,瞬息千秋自往来,
小生闲窗观万化,乾坤一马走云雷。
万物由来自不齐,南山高过北山低,
空明虚室时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鸡。
根尘解脱与二十五位圆通到此本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忽然又奇峰突起,阿难却
于言思不到处,等而再求其次,望佛说明解脱之方法。佛乃以华巾作成六结,譬喻
身心六根结缚之因由,指出"虎项金铃,系者解得。" 花果山上孙猴子,头上本无金
箍,只因未曾悟空,不见如来,自苦不知其中底蕴耳。谁知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何须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然此是无门为法门,几人到此误平生!不如饮食男女,
人人本自理会得到。因此复于无法中设法,佛乃命与会诸先进,各自陈述修持解脱
之行业,如验兵符,如合契约,各名印证一番,此所以有二十五位圆通之作。恰如
夫子所谓:“二三子,吾无隐乎尔。”而此圆通,首由声色二生开始,终以观音耳根
圆通为结,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在声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么之结,尤较声尘为
难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阴中,仍须从解脱色尘人手,方透观音入道之要门。
此乃顶门心上一只眼,画龙点睛之笔。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苟有不能,可以
一二实验将来,千生万劫磨砺去也,系以诗日:
谁教苦自结同心,魂梦清宵带影临,
悟到息机唯一念,何须解缚度金针。
妙高峰顶路难寻,万转千回枉用心,
偶傍清溪闲处立,一声啼鸟落花深。
秋风落叶乱为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教理行果从上娓娓说来,本来大事已毕,奈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唯恐平地凡愚,可望而不可即,乃急转直下,再说出一大藏教之戒定慧三学,无非
是“莫以善小而勿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此理人人都知得,叵耐个个做不到。故
再三吁咛咐嘱,正是“临行密密链,意恐迟迟归”之慈母心肠也。于是详细指出轮
回六道,因果循环,地狱天堂,人间苦海与圣贤之种种境界,此即所谓修道之谓教
者,亦乃全部佛法之基石也。但又复坦然指出,所谓天堂地狱与因果轮回等事,皆
此一心坚固妄想之所建立。纤尘下而翳天,一芥坠而覆地,“自净其意,为诸佛教。”
临歧叮咛,唯此而已。吾佛婆心恳切,恐来人于歧路徘徊,乃复说出修持过程中五
十种阴魔境界之现象,“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善恶由心,魔佛同体,执迷
处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故必须知得在“有佛处莫留恋,无佛处急走过。”则
君子坦荡荡,不做小人长戚戚矣。古德有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不起
是烦恼”。乃知世人在开眼闭眼处,举足下足时,无一非心障之冤魂,其魔岂止五
十种而已。但得正身心,魔境可成趣,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何有魔佛之可得哉!
菩萨之位数五十有五,阴魔之境,只说五十者, 乃综合身心是称五阴。五阴错综复
杂而为用,五十相生,故数仅得此。易日:“天数五,地数五,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其用四十有九。”舍此天地均数之象仅为五十。一点动随万变,故其用四十有九。
如一尘不染,即万法不生。然则所谓五十五,或六十四圣位,与失五种阴魔,都只
是大衍之数,六十四封之周天变相而已。周天之象,始于一,终于一,中通于五。
故全经以情波欲海之一念始,以剖析五阴之空性为结。首尾关照,层次井然。一以
贯之,等于未说一字也。系以诗日:
游戏何妨幻亦真,莫将魔佛强疏亲,
心源自有灵珠在,洗尽人间万斛尘。
欲海情波似酒浓,清时翻笑醉时侬,
莫将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红豆红。
几年魂梦出尘寰,浊世何方乞九还,
一笑抛经高卧稳,龙归沧海虎归山。
庚子年春三月南怀瑾 述楞严大义随笔之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楞严大义今释(注一)
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
问题的开始
有一天,释迎牟尼佛(注二)到舍卫国(注三)波斯匿王(注四)的宫廷里去,为追悼
王父的忌辰而应邀赴斋。佛的从弟阿难(注五)早年从佛出家,那天恰恰外出未归,
不能参加。回来的时侯,就在城里乞食,凑巧经过娼户门口,被摩登伽(注六)女看
见,爱上了他,就用魔咒迷住阿难,要想加以淫污。正当情形严.重的关头,佛在
王宫里已有警觉,立刻率领弟子们回到精舍,波斯匿王也随佛同来。佛就教授文殊
(注七)大士一个咒语,去援救阿难脱离困厄。阿难见到文殊,神智恢复清醒,与摩
登伽女一同来到佛前,无限惭愧,涕泪交流,祈求佛的教诲。佛问阿难:“你以前为
什么舍去了世间的恩爱,跟我出家学佛?”阿难答:“我看到佛的身体,庄严美妙
而有光辉,相信这种现象,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就出家,跟您学法。”
心灵存在七点认识的辨别佛说,“世间的人,向来都不认识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
生不灭的常住的真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平常都被这种意帜思维的心理状态 妄想
所支配,"认为这种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发生种种错误,在生死海中轮
转不休。我现在要问你,希望你直心答复我的问题。你要求证得正知正觉的无上菩
提,大门只有一个直径,这个直径,就是直心。你须要知道,一切正觉者成佛的基
本行为,就是心口如一,绝不自欺。你因为看见了我外貌色相的美妙,就出家学佛,
你用什么来看?又是哪个在爱好呢?”阿难答:“能看见的是我的眼,能爱好的是我
的心。
佛说:“你说出看见而发生爱好,是眼与心的作用。如果你不知道眼与心在哪里,就
无法免除尘劳(注八)颠倒的错误根本,不能消灭心理的烦恼。譬如一个国王,要用
兵剿匪,倘使不知道匪在什么地方,如何去剿灭他们呢? 你说,使你发生爱好的,
使你在烦恼痛苦中流浪的,都是眼睛与心所指使。我现在问你,这能看的眼,与能
爱好的心,究竟在哪里?"阿难答:“世间上一切有灵性的生物与人,他们能够看见的
眼,都在面上。他们能够识别的心,都在身内。”(阿难第一次所答的观念,认为心
在身内。)
 (注一)楞严:大定之总名也。自性定也。佛自释首楞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经云:
“妙况不动周圆。”故为圆定。性自本具,天然不动,不假修成,纵在迷位,其体
如故,故为妙定。凡不兼万有,独制一心者,皆非圆定。凡不即性,而别取工夫者,
皆非妙定。古德称之为,“彻法底源,无动无坏”之定。
(注二)释迦牟尼佛: 即中天竺(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十九出家,三十岁成道,
译日能仁寂默。为婆婆世界之教主。
(注三) 舍卫国,地名,后以为国号。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乌德之东,尼泊
尔之南。
(注四)波斯匿: 舍卫国之王名,译日和悦,又日月光。
(注五)阿难: 译日庆喜,乃佛堂弟,斛饭王之子。于佛成道日降生
王闻太子成道,一喜也。又斛饭王人宫,报告生子,请王赐名,又一喜也。故字日
庆喜。在佛弟子中,多闻第一。
(注六)摩登伽: 译日小家种,亦日下贱种,是其母名。女名钵吉蹄译曰本性。虽堕
淫女,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者,依母彰名也。
(注七)文殊:译日妙德,又日妙吉祥。其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降生之时,有十
种吉祥瑞相。
(注八)尘劳: 生有染污义,劳有扰乱义,尘劳即本末烦恼也。



-- 作者: nlut
-- 發表時間: 2005/09/02 11:09am

从本贴的后半开始, 南怀瑾先生开始讲解楞言咒.(白话)


-- 作者: nlut
-- 發表時間: 2005/09/03 11:58am

有没有前辈知道是否"妙况不动周圆"是否同"妙湛总持不动尊" 同意?

谢谢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