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德吉千瀚
[color=#C10066] <b> <BR> 【明報專訊】筆者每次選題也感到苦惱。這幾個星期的各種新聞與網絡話題,以所謂的「膠文」居多。這些有趣但無聊的話題,究竟有什麼魔力,可以吸引記者追訪、知識分子揮筆、讀者與網民追捧?日文有謂「閱讀空氣」,就是說明掌握社會討論的意義,如捕捉空氣般困難。我們該如何入手分析這些千奇百怪的議題?我先把上月港人關心的一些話題歸納如下: ●一個故事荒唐的香港劇集中的角色「Laughing哥」英勇殉職,大量網民紀念; ●電視新聞節目談論「港男港女」,事件引發網絡討論,更令「御宅族」遊行,譴責媒體; ●某些商學院大學生跳舞(Dem Beat)宣傳校花校草,打搞日本 領事演講,引起學界網絡上的世代交鋒,討論「學生傳統文化」; ●立法會 粗口風波,報章主要版面譴責議員教壞學生,但副刊與網絡上的知識分子們抗議權力介入語言; ●作家陶傑 先生的文章引發「外交風波」。 面對如此眾多非智(如非反智)話題,其實反映香港社會真是人間樂土,溫飽之餘大家的精神生活還真夠貧乏。可是,個別話題可能「騎呢」,但這些無聊話題所引發的討論,其實可以帶來一些啓示。 無聊話題引發討論帶來啓示 第一點,要分析思潮,就要注意政府與媒體如何誘導市民思考與討論的方向。譬如立法會粗口事件,我們可以問,為何議會開會必須像班房?槍桿子出政權,政治不是請客吃飯,為什麼議員該是學生道德模範?這些未經反省的思考方向,其實已經被各種政治權力誘導。 第二點,我們不應只注意個別話題的內容,還要留意各話題背後那些有意無意的選擇。譬如少數民族人士被警員槍殺,導致上千人示威。這事件的報道篇幅,竟與數十人的「御宅族」遊行差不多。因什麼的政治理由與經濟利益令某些話題被低調處理?又譬如陶傑文章事件,媒體提供的只有八卦資訊,而文章所帶起的領土主權、外籍傭工與族群問題,從未被關注(陶先生另一篇近期文章,談的正是少數民族被不公平對待的人權問題)。要分析思潮,就得留意任何議題的選擇,背後已經隱藏了各種動機。 第三點,是新舊媒體的互動問題。「Laughing哥」、「港男港女」事件,是電視引發網絡討論,再由報紙跟進。這兩件事明顯反映電視在市民心目中已經淪為笑柄。大家一方面取笑電視的片面報道與膚淺劇集情節(所謂的「腦殘劇」),卻又相當認真地看待某些大家投射的喜惡形象。「學生傳統文化」事件,代表另類媒體譬如新聞組、博客,已經比傳統報章更廣泛地回應即時事件。如果論評只是對個別觀點的回應,而報道內容跟網絡意見同樣膚淺的話,網民根本毋須參考,導致傳統媒體再無任何道德權威高地。 最後一點,是分析討論的背景氣氛,遠比討論的內容重要。美國 社會學家C.W. Mills說,社會制度的效果是很難被個人察覺的,而我們總是難以用清楚的言語去說明個人日常生活的困難背後的集體原因。譬如「Laughing哥」與議員粗口事件,會不會是代表了我們政治制度令我們長期有臥底的感覺?說粗口的政治無間道,正是香港文化遺民,在國家與國際面前感到無力。「港男港女」其實是不是關於我們警覺到對未來絕望,還有人與人感情關係的不安?這些話題背後代表了何種公眾心態?這就有待觀點版論客用更清楚的語言、更深刻的分析與多一點想像力去討論實際的議題了。 <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