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潮流特區】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26)
--- 電子資訊版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29)
---- 救新聞還是救報業? 美參院辯論精采但無共識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29&topic=1180)


-- 作者: 德吉千瀚
-- 發表時間: 2009/05/12 01:34am

[這篇文章最後由德吉千瀚在 2009/05/12 01:39am 第 1 次編輯]

[color=#C10066] <b>
[size=5] 救新聞還是救報業?美參院辯論精采但無共識 [/size]
</b>[/color]

<BR>

(法新社華盛頓6日電) 美國聯邦參議院今天舉辦一場聽證會,舊媒體和新媒體兩造磨刀霍霍,激烈辯論,希望在數位化時代檢視新聞界的未來應何去何從。

這場參議院聽證會上,奄奄一息的報業,由德州的報業發行人和前「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記者出面,成為關切焦點。網路鉅子Google的高級主管和網路新聞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創辦人則代表新媒體,在聽證會上聯手出擊,猛轟舊媒體。

召開聽證會的是民主黨參議員凱瑞(John Kerry),他是參院傳播科技和網路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 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主席。他說,召開這場聽證會的原因是他擔心「報紙看起來好像瀕臨絕種生物」。

這位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說,「作為傳達即時新聞的手段,紙張油墨已經過時。和強大又有效率,講究高科技的網路一比,就黯然失色」。

從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選出來的參議員凱瑞說,新媒體在網路世界欣欣向榮,但是他想問問「網路新聞媒體會承擔過去報業所擁有的專業新聞價值嗎?」

凱瑞說,他不知道政府是否應該在確保美國維持媒體蓬勃發展上,扮演任何角色,如果政府在這當中有任何角色可扮演的話。但凱瑞說,很清楚的是,面對報業崩潰,總該做點事。

網路興起之後,媒體面貌發生戲劇性的改變,過去幾個月來,「洛磯山新聞報」(Rocky Mountain News)和西雅圖「快訊報」(Post-Intelligencer)已經倒閉,其他十幾家大報也岌岌可危,包括凱瑞家鄉的「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在內。

這幾個月來,許多家報業集團都宣告破產,包括擁有「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和巴爾的摩太陽報等多家報紙的「論壇公司」(Tribune Co.)在內。

今天出席聽證會的4位來賓,包括前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西蒙(David Simon),他已經成功轉業變成一個作家,和HBO熱門影集「火線」(The Wire)的製作人。

西蒙說,報社老闆們要為報業困境負起大部分的責任,因為他們「短視傲慢」、管理不善又唯利是圖。

但是西蒙說,他也沒有受到「新媒體」的鼓舞,因為這些聚集新聞的網站和部落客只是從主流新聞媒體中吸收新聞,除了重複引用、評論來評論去之外,少有貢獻。

西蒙說,「除非能找到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否則有深度的新聞在美國正在消失,無法從網站或其他地方重獲契機」。

他說,報業必須「找到一種對網路內容收費的辦法」,他也敦促國會放寬反托拉斯禁令,讓報業資方有機會討論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內容等議題。

「達拉斯晨報」(The Dallas Morning News)發行人摩若聶(James Moroney)呼籲減稅和豁免部分反托拉斯禁令。他說,報業如果能夠整合起來,一起和類似Google News這種網路新聞集合器談判,就能夠發展得比較好一點。

Google目前並沒有因為Google News將新聞內容連結到報紙網站,而付一毛錢給報社。但是出席今天聽證會的Google公司副總裁梅爾(Marissa Mayer)反駁說,Google News為報紙的網站帶進來流量。

她說:「Google News和Google Search提供報紙網站價值匪淺的免費服務,尤其是把有興趣的讀者引導到報紙網站這部份,每個月點擊數超過10億次」。

她說,「報社利用網路流量增加閱讀率,藉此獲取額外的收益」。她還說,報社隨時都可以選擇退出,不在Google News上展示新聞內容。

摩若聶則回應,「我們不是要退出數位生態系統,我們只是要求公平償付我們所刊登的內容」。

以自己姓氏為名,成功創立一個網路新聞媒體的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是哈芬登郵報的創辦人兼總編輯。她在聽證會上說,新聞內容製造者攻擊Google,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她也批評聽證會花太多力氣辯論報業的命運。

哈芬登說,「優質新聞的未來並非依賴於報業的未來」,她認為「事實上我們正處於新聞消費者的黃金時代」。

她並且認為,「聽證會討論的主題,應該從『如何拯救報社?』轉為『如何強化新聞品質?』─不管是透過哪一種平台傳遞」。

參議員卡定(Ben Cardin)也現身聽證會,重申他過去主張,立法讓報業視同為非營利事業,享有免稅地位。這項建議受到許多與會人士支持。

卡定說,「美國新聞業已經進入一個創造性破壞的階段。但是被破壞掉的比率,遠高過新機構取代舊媒體建立新局面的能力」。(譯者:賴秀如)
<BR><BR>


[color=#C10066]報導日期[/color]
香港時間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17:05<BR><BR>


[color=#C10066]資料來源[/color]<BR>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507/8/c2av.html[br][br][color=#990000][b]-=-=-=-=- 以下內容由 [i]德吉千瀚[/i] 在 [i]2009年05月12日 01:36am[/i] 時新增 -=-=-=-=-[/b][/color]


[color=#C10066] <b>
[size=5] 白宮對美報業困境表關切 但無意伸出援手 [/size]
</b>[/color]

<BR>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白宮今天對美國報業的艱難處境表示「關切」和「遺憾」,但表明,政府不可能為報業紓困。

白宮發言人吉布茲(Robert Gibbs)告訴記者:「坦白說,我不知道政府在這方面能做些甚麼。由於角色不同,那是個有些難以插手的領域。」

吉布茲係回答1名記者提問,該記者問道,白宮對美國近來若干家報紙關閉以及受人敬重的「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也有關閉之虞有何看法。

吉布茲說:「顯然(歐巴馬總統)認為,我們必須有強大的自由媒體。我想,當大家看到我國某些城市和某些地區的報紙紛紛歇業時,會感到有些關切和有些遺憾。」

美國各報一直在平面廣告收益遽減、報份持續下滑和讀者轉而閱讀線上免費新聞的情況下,掙扎求生。(譯者:張佑之)

<BR><BR>


[color=#C10066]報導日期[/color]
香港時間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06:35<BR><BR>


[color=#C10066]資料來源[/color]<BR>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504/8/c0m7.html[br][br]

[color=#990000][b]-=-=-=-=- 以下內容由 [i]德吉千瀚[/i] 在 [i]2009年05月12日 01:37am[/i] 時新增 -=-=-=-=-[/b][/color]


[color=#C10066] <b>
[size=5] 憂報業永無止境虧蝕
[/size]
</b>[/color]<BR>

【明報專訊】巴菲特跟報業有不少淵源,到現在他仍會每天看5份報章,但他卻看淡美國報業前景,表示價錢無論多少也不會購入,因為報業無法找到可持續的生意模式,可能永遠無法復原。

「無論多少錢也不會買」

巴菲特小時曾當報童,70年代他最大宗的投資便是《水牛城新聞》(Buffalo News),到現在還持有。但問道會否再投資報章時,他卻顯然十分悲觀。他說﹕「對於美國大部分報章來說,無論價錢多少我們也不會買。它們有可能永無止境的虧蝕。」他表示,問題在於美國報章過去對民眾是必須品,因此對廣告商亦是必不可少,但現在新聞卻可以在互聯網等地方供應,令廣告收入大減。

不過他表示仍會繼續持有《水牛城新聞》。巴郡亦有投資《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公司,巴菲特稱該公司的有線電視    業務穩固,值得繼續持有,但直言該公司的報章生意有問題。巴郡副主席芒格則形容報業衰落是「國家悲劇」。

華爾街日報    


<BR><BR>


[color=#C10066]報導日期[/color]
香港時間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05:05
<BR><BR>


[color=#C10066]資料來源[/color]<BR>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503/4/bztu.html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