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潮流特區】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26)
--- 電子資訊版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29)
---- 奧斯威辛集中營囚犯65年前的瓶中信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29&topic=1185)


-- 作者: 德吉千瀚
-- 發表時間: 2009/05/16 11:52pm


[color=#C10066] <b>
[size=5] 奧斯威辛囚犯65年前字條納入紀念館珍藏 [/size]
</b>[/color]

<BR>

2009年5月6日,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館。館長皮爾特•塞文斯基主持了一個令人激動又略帶哀傷的儀式───將一張寫于65年前的字條納入紀念館的文檔珍藏。這張字條寫于1944年,上面記載的只有七個名字。這些被納粹囚禁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年輕人,將自己的姓名和家鄉寫在字條上,塞在一個瓶子里埋藏起來。如今,這封“瓶中信”成為集中營又一筆罕見的歷史証據。“在那朝不保夕的苦難中,他們或許只是想留下一些痕跡,以証明自己曾在這世上存在過。”紀念館的一位工作人員猜測。館長塞文斯基則稱贊說,“這是希望的標志,不僅瓶中信最終得見天日,信上的一些人也逃過劫難,仍然活在世上,這更讓人感動。”

2009年4月底,波蘭奧斯威辛的建築工人們正在改造一處學校校舍,當他們推倒地下室的一堵牆後,意外地發現了這封“瓶中信”。

水泥袋上寫下7人信息

信紙實際上是水泥袋子的碎片,上面用鉛筆潦草寫下的七個名字依稀可辨。其中六個是波蘭人,還有一個來自法國,且為猶太人。名字的前後分別標注了七人的集中營監獄號、家鄉和年齡(全部是18歲到20歲)。信上還提到,犯人們被迫為集中營的長官們修築防空堡壘。落款的日期是:1944年9月9日。

這封信被塞到一個瓶子里,堆砌到地下室的牆壁里。二戰期間,這里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納粹用來儲藏食物的地窖。這幾名囚犯正是趁著加固地下室的時機,小心翼翼地將瓶子藏起來的。

“我們冒著極大的風險做這件事,必須萬分謹慎。”85歲的瓦克羅•薩博扎克是這份名單上的幸存者之一。“當時,我們都感到很難熬過劫難,這麼做是想留下一些信息,希望在死後人們至少能發現我們的姓名和家鄉。”

信中7人尚有3位在世

薩博扎克6日應邀作為幸存者代表參加了“瓶中信”移交紀念館的儀式。他說,自己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關了一年半,這封信重見天日,他感到“喜悅而滿意”,盡管這難免再次勾起那段痛苦歲月的記憶。

薩博扎克說,他好像親自將瓶子放到了牆壁里,或者往瓶子上澆過水泥。對于那段痛苦的回憶,這位85歲高齡的老人已記不清晰。

瓶中信上的七人中,確定尚在人世的有三位,除了薩博扎克,還有來自波蘭羅茲的卡茲邁克茲•澤卡斯基,以及法國的猶太人阿爾伯特•維希德。

確定已逝世的兩名波蘭人是揚科維亞克和斯坦尼斯洛•杜布拉。剩下的兩人,瓦爾德碼•比洛則斯基和揚•賈茲克,他們的命運至今無人能知。

奧斯威辛被稱作“哀傷之城”,1940年至1945年間,德國納粹從歐洲各地抓來猶太人、波蘭人、吉卜賽人、俄路斯人,關在這座歐洲最大的集中營里。毒氣室、飢餓、疾病和奴役至少奪去了110萬人的生命,其中90%是猶太人。

第7人對信件毫不知情

“這一切都太讓我吃驚了!”當84歲的阿爾伯特•維希德從孫女口中得知奧斯威辛“瓶中信”的消息,遠在法國南部小村莊生活多年的他不禁感慨萬分───他甚至不知道這些波蘭工友們將他的名字也寫在了字條上。

“一、二、三、四、五、六,最後是我,第七個。A12063,阿爾伯特•維希德,里昂(法國)。”老人輕輕地念著紙條。A12063,這個集中營監獄號碼的烙印至今殘存在他已經枯瘦的左臂上。

維希德是一名猶太人,1924年出生在伊斯坦布爾,小時候被父母帶到法國。1943年8月的一天,維希德在里昂被法國警察逮捕,“警察那天抓了好多猶太小伙子,並把我們交給德國人。”後來,他被蓋世太保挑中,于1943年5月30日被遣送至奧斯威辛。

他說,波蘭工友們能說幾句簡單的法語,在建築工地工作,而猶太工人負責修建工地下的地堡。白天,波蘭囚犯將偷偷搞到的果醬和其他物資交給維希德,由他負責將物資藏在地下堡壘里,晚上,他們秘密來到地堡取出物資。

作為交換,波蘭人還常常帶一些用剩下的肥皂塊給維希德。維希德說,“我對他們很友好,我記得他們的長相,但是不知道名字。或許是想到我冒著生命危險為他們藏匿物資,他們就將我的名字也寫了上去,可我自己卻一點兒也不知道。”

幸存者挨過“死亡之旅”

隨著蘇聯紅軍向波蘭推進,戰敗的陰影在納粹頭頂盤旋。維希德被迫參加了致命的“死亡之旅”。

就在1945年4月,“瓶中信”被隱藏後的七個月,納粹開始瘋狂屠殺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囚徒,並強行驅趕數萬名囚徒徒步前往德國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整個行程持續了三周,其間囚犯們沒有得到任何的食物。

在這次“死亡之旅”中,被殺害和死于寒冷、飢餓與疲勞的人不計其數,乃至于許多幸存者說,這趟旅程比他們此前多年里遭受的折磨還要痛苦。“如果戰爭再持續一周,我恐怕也熬不住,不會還活在這世上了。”維希德說。

後來,維希德又被轉移到捷克的一座小型集中營,在那里,他終于盼來了解放。“美國大兵把我送上一輛前往紐倫堡的卡車,我從紐倫堡搭乘火車返回法國,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1945年5月15日。”

維希德以“大屠殺幸存者”的身份回到馬賽,此後四年,他一直受到肺結核的困擾。幸運的是,維希德的家人全部躲過劫難。他在馬賽做起了小生意,開始享受平靜的生活。

如今,維希德是一位退休泥瓦匠,住在普羅旺斯的一座小村莊。多年來,維希德一直和其他大屠殺幸存者保持聯系,每年都要回奧斯威辛一趟。今年,和維希德一起探訪集中營的是一群小學生───這是為了讓下一代銘記不應忘卻的過往。

■ 鏈接

瑞典女士認出父親筆跡

奧斯威辛“瓶中信”的消息傳開後,一位瑞典女士愛琳麗•揚科維亞克認出字條是父親貝路尼斯洛•揚科維亞克的筆跡,而她的父親已于1997年去世。

“我認識這個筆跡,一定是我父親的。我們把字條的筆跡和他寫的其他東西做了對比,包括父親在1945年左右寫的信件和日記,所以我能百分之百地確定字條是父親所寫。”愛琳麗說。

49歲的愛琳麗說她在字條上看到父親的名字時“驚呆了”。她的父親貝路尼斯洛•揚科維亞克1926年出生于波蘭,1943年被抓到集中營,“1945年,父親被解救後逃到瑞典,在瑞典遇見了我的母親,定居結婚,有了四個孩子,我就是其中之一。”

“父親幾乎從沒對我們提過他在集中營的經歷。或許那是一段太過殘酷、他極不願意回想的往事。”

(吳妮)
<BR><BR>


[color=#C10066]報導日期[/color]
香港時間 2009-05-10 (新京報)<BR><BR>

[color=#C10066]資料來源[/color]<BR>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1129283/1.html

<BR><BR>
集中營“瓶中信”上記錄了七名囚犯的監獄號、家鄉和年齡。
[UploadFile=10may09aus_1242489018.jpg]

6日,幸存者薩博扎克向媒體展示當年的“瓶中信”。
[UploadFile=10may09aus2_1242489040.jpg]

[UploadFile=10may09aus3_1242489090.jpg]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