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鵲踏枝
<font color=red>[b]聖經裡有沒有密碼[/b]</font> 寬侄: 上星期忙,覆信遲了。《達芬奇密碼》有什麼漏洞,我得聽你講呢。我好幾年沒看閒書了。美國的排行榜消息,國內媒體和讀者比我們靈通;生活在這兒反而對流行品牌不太敏感。剛來美國時,我的老師波士夫人讓她家老三來看我,約了在哈佛廣場碰面——這「廣場」(square)實際應譯作「街口」才對——老三說:你看,這是地球上語言最多最密集的一個角落,什麼國家的人都有!我四下望去,可不,再時髦奇特的人物、產品,來到這兒也就普普通通不搶眼了。 倒是另外一本「密碼」,也是壓垮排行榜的,可以跟你聊聊,叫作《聖經密碼》。作者是個記者,報導的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大新聞」:以色列學者證明,希伯來語《聖經》裡有「藏了三千年的密碼」,乃是關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災變事件人物,包括世界大戰、納粹屠猶、廣島原子彈、恐怖分子襲擊等等的確切信息,即預言。 記者說,這「密碼」最先是一位布拉格的猶太拉比(教士)注意到的,他發現《創世記》開篇每隔50個字母取一字母,連讀便是torah,摩西所傳上帝之「法」。而且這「法」字還以同樣方式出現在《出埃及記》、《民數記》和《申命記》中。這一發現引起了從俄國移民以色列的Eliyahu Rips博士的興趣,他和朋友一起編了電腦程序,用32位歷史上有名的拉比的名字和生卒日期來驗證,結果百分之百成功,拉比們的生平「密碼」全在經文裡!請哈佛、耶魯和希伯來大學的數學家鑒定,都認為不是巧合。有一名美國國安局退休密碼專家還重新設計程序,輸入拉比們的生卒地,也證實無誤。於是Rips他們把這項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雙向匿名審稿的美國學刊《統計科學》(9:3/1994)。 Rips的方法並不複雜:先將經文剔除現代標點、音符和詞語間隔,得到一串304805個希伯來字母的序列。輸入電腦,自動排成一個個矩陣(matrix),用以檢索兩條或多條字母組合(即詞語)是否相交、相連或相鄰。字母組合無閱讀方向限制,只需呈「等距字母序列」(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s)即可。例如,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名字yzhqrbyn八個字母(讀作:yizhaq rabin),僅出現一次,在64×4772字母的矩陣中。與之相交有一字母組合:rwzh′shryrzh,可讀作「將要行刺的兇手」(rozeh′asher yirzah,語出《申命記》4:42)。兩條「密碼」合起來便是預言:「拉賓/將遭兇手暗殺」。記者聲稱,發現這一凶信後曾托友人轉告拉賓,但未獲重視。次年(1995)11月4日,一極右分子從背後向總理開槍,預言兌現。 此書面世即全球熱銷,媒體酷評如潮——其實噱頭很簡單。原來,希伯來字母只有輔音和半元音,在矩陣中形成無數等距組合,讀法(加入元音、劃分詞語)便十分靈活。換言之,任何長達30萬字母的序列,「密碼」都不會少。後來上網一查,果然。有人用《戰爭與和平》的希伯來語譯本依樣畫葫蘆檢索,也有不俗的發現,包括連希伯來語經文都告闕如的「基督密碼」:「人子/拿撒勒人」(bar′enash/hannazari,《新約》中耶穌的稱號)。好笑的是,用美國小說《白鯨》檢索,成績亦不讓《聖經》,甚至預告了記者先生將因褻瀆上帝之法在開羅或雅典被刺!若以《摩西五經》與《白鯨》對查,則《五經》透露「白鯨/內有密碼」(mwbydyq/ysh qwdb);而《白鯨》卻顯示「五經/內無密碼」(torah/no codein)和「聖經/無密碼」(thebible/no codes)。 不過,寬寬,我今天想到同你討論的,是暢銷書背後的一個問題。記者在前言裡聲明自己不是教徒,只信數學原理;彷彿《聖經》中許多常人忽略的教導和啟示,所謂「密碼」,是要通過統計方法或檢索「非偶然巧合」的等距字母組合才能顯示的。看似科學,卻是迎合這個世俗化時代的大眾趣味和消費習慣。 經文充滿奧秘,本是古人的通說。只是古人不必拋開信仰而訴諸電腦程序、科學實驗來獲取經文的教導,尋求上帝對當前或未來事件的啟示。相反,信仰是認真領會啟示的必要條件。所以即便奧秘得之於巧合,也是神意的表現:耶和華之道對於特定個人和群體的眷顧,總是寓偶然於必然的。恰如聖保羅所言:經文雖然說的是摩西和以色列人的事,實際上一字一句都是「專為儆戒我們而寫的」(《哥林多前書》10:11)。故奧秘即安排,巧合乃教訓,只待生活在「末世」的人們去發現、遵循。 這話也許不太好懂,可以聖奧古斯丁(354-430)《懺悔錄》卷八「皈依」一段說明。 奧古斯丁30歲那年,到米蘭宮廷教授修辭學;事業蒸蒸日上,母親為他選了一位10歲富家嗣女訂婚(當時女子滿12歲可出閣)。可是奧古斯丁想獻身教會,放棄教職與婚姻情慾。猶豫了好久,非常矛盾。一天,心裡又自責起來,恍恍惚惚走進園子,仆倒在無花果樹下大哭:還要等多久,明天、明天才到盡頭?為什麼不能現在? 突然,隔壁人家傳來一個稚氣的聲音,像是兒童歌唱: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吃了一驚,心說,這是什麼遊戲兒歌,怎麼沒聽見過?腦海裡卻閃現一幕聖安東尼(250-356)的故事:聖人偶入教堂,正逢人念:「去,變賣你的家產,分給窮人,你就有財寶在天國;然後再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9:21)。忽覺得耶穌這話就是對自己說的,遂散盡家產,隱居修道,皈依了聖言。想到這兒,奧古斯丁猛然醒悟:那兒歌是上帝的指示!忙止住眼淚,起身去把福音書拿來,急急翻開,映入眼簾的是這一句:「不可荒宴醉酒,不可沉迷淫樂,不可爭風嫉妒;相反,應穿上(induite,比喻受洗)主耶穌基督,拒絕依從肉體、墮入欲壑」(《羅馬書》13:13以下)。 他只感到一片光輝照進心底,猶疑不決的黑影消散了。 《聖經》裡有沒有密碼呢?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見證,應該是有的。只不過,那密碼,或誡命教導和預言的啟示,不在等距字母序列的電腦矩陣,而是明明白白寫在經文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頁——每一次捧起、翻開、誦讀之中。 資料來源:[url=http://magazines.sina.com.tw/nfweekend/contents/20051027/20051027-025_1.html]《南方周末》[/url]
-- 作者: feel
鵲踏枝大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