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unclesam
-- 發表時間: 2006/04/05 01:30am
<pre> 發現蟑螂斷背山 加州大學修法不罰同性戀 你知道蟑螂也有同性戀嗎?你能像蛾一樣聞到四千公尺外的味道嗎?你可想過為何工蟻會全心服侍蟻后?你看過多長一對翅膀的果蠅嗎?這些昆蟲研究,對人類科技文明進步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國科會與聯合報、公共電視、科學人雜誌、中廣公司、News98合辦、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2006展望演講春季系列─觀察與認知:心靈•生物•地球•宇宙」,第四場由科學月刊社董事長周延鑫主講「觀察昆蟲世界,瞭解生命科學」,不僅座無虛席,連走道都坐滿聽眾。
研究昆蟲 10人拿諾貝爾
周延鑫指出,地球在三億年前就有昆蟲,是無脊椎的節肢動物,分為頭、胸、腹三大部分,胸部有翅膀和三對腳,在所有動物種類中,昆蟲就占3/4;曾有十位學者利用昆蟲做實驗而獲得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像生命科學裡的果蠅、醫學的蚊子、農學的蝗蟲,都很重要。
周延鑫的成名作是蟑螂,他說雌蟑螂會分泌一種化學物質「性費洛蒙」,雄蟑螂聞到就會展翅,也就是表現性行為;若把雌蟑螂身體尾端切一段放進酒精裡,酒精中就有性費洛蒙。
若在箱籠中放一雌三雄,三隻雄的都會去找雌的交尾,是「一妻多夫」制;如果全都放雄的,再滴百萬分之一克性費洛蒙,雄的找不到雌的,就會和其他雄的交配,也就是同性戀,可是每隻都想當雄的,會因此打架,強壯的取得上風。
周延鑫說,這項實驗後,美國加州大學修改法規,本來宗教團體要處罰同性戀者,改為「只要同性戀者不危害第三者,就不罰」。
蛾費洛蒙 四千米外聞到
還有些蛾分泌的性費洛蒙,只要一億分之一克,就可讓四千公尺外的雄蛾聞到;甚至只要一千兆分之一克,就有效果。周延鑫後來養了50萬隻本土昆蟲「茶蠶」,純化出性費洛蒙,分析分子結構,再用人工合成,成功做出雄蟲引誘物,是1996年昆蟲學界非常有名的研究成果。
有些昆蟲有社會行為,例如蝗蟲的群飛,每平方公尺可聚集四、五千隻蝗蟲;不過周延鑫表示,蝗蟲多半都是單獨生存,食物缺少時,體色會改變,分泌「蝗酚」,接著領頭者起飛,就全部一起跟著走,尋找新的食物來源。
白蟻的社會行為則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只有蟻后能活三年,不停產卵,其他工蟻只能活三個月,而且終生都在服侍蟻后和幼蟲;周延鑫說,原因是蟻后會分泌一種化合物,抑制其他雌蟻的卵巢發育,因此工蟻無法成為100%的雌性,荷爾蒙不平衡,當然只會做工並且短壽。
服侍蟻后工蟻被搞短壽
蟻后死掉時,就會有一或兩隻營養比較好的雌蟻發育起來,成為新蟻后,再抑制其他雌蟻發育,所以是「有我無你」的社會昆蟲族。
「變態」是昆蟲和兩棲類的特徵,但青蛙變態只靠甲狀腺素控制,昆蟲卻要兩種化合物:脫皮素和青春激素;周延鑫指出,早期兩種化合物同時作用,幼蟲會脫皮成長為較大的幼蟲,但到第五齡(已脫皮四次),只剩脫皮素作用,幼蟲就會結蛹變為成蟲。
有個實驗是讓第五齡幼蟲和第一齡幼蟲體液流通,結果第五齡幼蟲就不變態為成蟲,而會繼續變成第六齡,體型愈長愈大,周延鑫說,最多可長到第九齡;若和第二齡幼蟲體液流通,就需要兩隻,顯示愈年輕的幼蟲青春激素愈多。
另一方面,未足齡幼蟲若接受第五齡幼蟲的體液,也會提前變態為成蟲,但體型較小,而且各器官都不成熟,無法完全生育;若飼料中沒有加膽固醇,變態時也會死掉,因為缺乏脫皮素。
幹細胞是現在的熱門科學,一開始也是在昆蟲學發現的,周延鑫表示,把蟑螂腳中間砍斷一節,前後接起來,結果中間缺少的一節會自己長起來,就是「再生」;除昆蟲外,其他例如雞的翅膀也會再生。
周延鑫說,幼蟲身上有「成蟲盤」,變態時成蟲盤上的各部位,會生長成成蟲身上的各組織,例如腳盤就會長腳;若把果蠅成蟲盤的翅膀部位,放到成蟲身上,就會多長出一對翅膀,叫做「重疊生長」。
這樣子變化就多了,周延鑫說,可讓眼睛部位長腳、腳部位長翅膀,稱為「超越分化」;這是因為昆蟲身體最早來自於一個受精卵,一種細胞本來就有能力分化為各部位,也就是現代醫學非常重要的幹細胞原理。
防蚊治瘧 國父同學發現
蚊子的研究則對醫學進步非常重要,瘧疾在19世紀造成上百萬人死亡,瘧疾原蟲在人體內無性繁殖,在蚊子體內卻有性繁殖,1901年英國人羅斯(國父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的同學)發現這一點,得出「防治蚊子可避免瘧疾」的結論,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
周延鑫指出,瘧疾在中國叫「瘴癘之氣」,鄭成功就是死於此病。西方人用奎寧治療瘧疾,中國人則在唐太宗時,就知道可用苦艾中的「青蒿素」來治療;越戰時美國人從「中國人不容易得瘧疾」發現這種藥,做出衍生物,被聯合國認為是「中國科學家對世界西藥界最大的貢獻」,現在在非洲大量應用。
中國古書還記載一種壯陽藥叫「金蒼蠅」,周延鑫說,金蒼蠅就是豆莞菁,是一種昆蟲,會分泌莞菁素,人體皮膚接觸到會過敏起水泡;他做科學實驗後發現,金蒼蠅其實沒有壯陽效果,顯示古代說法未必全都正確。
但是雌雄豆莞菁的觸角有絞繞的行為,可說明DNA分子雙螺旋的絞繞原理,達到個體的層次,使本土的昆蟲研究獨步全球生物界。
</p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