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rainbow
[這篇文章最後由rainbow在 2006/12/08 03:49pm 第 1 次編輯] [b][color=blue]我認為一些人有錯誤的概念, 在中文報紙, "合法華人移民" 經常被稱為"旅美華人", 合法華人移民不是 "旅美華人", 他們是將自己的家連根拔起了, 搬到新國居住.[/b][/color] [b][color=purple][size=4]居住在台灣的人如果被稱為 "旅台華人", 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感覺, 可能除了 "台獨人士" 以外, 居住在台灣的人都樂於被稱為 "旅台華人"。[/b][/color][/size] 這與來自歐洲, 或從非洲 移民來到美國的人相似, 他們不應該被稱為"旅美歐洲人", 或"旅美黑人","旅美非洲人"。 以下 "世界日報" 新聞文章顯示 "有合法居留權的華人移民" 在美國東岸紐約 落地生根, 這是他們的新家, 不是 "旅美華人", "旅美" 暗示 - 當 "旅遊" / "週遊列國" 結束後, 他們將來回歸。 </pre>
-- 作者: rainbow
[UploadFile=LI_1165517396.jpg] <pre>華人東移 長島闖出一片天
本報今日起推出「華人在長島」專題,針對華人在長島地區的發展情形、社團演進、華人對長島地區經濟、政治帶來的影響等方面,詳盡介紹,與讀者一起分享長島地區的華人生活。[/b][/color] 【本報紐約訊】在曼哈坦或皇后區打拚的台灣移民,經濟狀況較好之後,陸續搬遷至學區與環境都優良的長島,九○年代開始,許多中國移民成為長島的新住民,根據人口普查統計,目前有五萬多華人居住在長島地區。 根據人口普查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至2000年為止,長島地區已有3萬5000名華人,其中來自中國的有2萬5000人,台灣移民約一千人;到了2004年,長島的中國移民有3萬4000人,台灣移民1500人。四年間中國移民增加了九千人,台灣移民增加五千人。平均每年增加3500名華人。 目前長島地區的華人大都分布在大頸(Great Neck)、塞奧瑟(Syosset)、石溪(Stony Brook)、新海德公園(New Hyde Park)、曼哈塞(Manhasset)、伍瑞柏(Woodbury)、杭廷頓(Hunting-ton)與傑瑞科(Jericho)等地區,其中石溪因有州立大學,許多華人在當地教書、做實驗,不過大部分華人把長島當住家,事業仍在曼哈坦或皇后區。 曾擔任人口普查工作的張強,根據人口普查局的調查指出,今年長島納蘇郡人口與去年相比沒有成長,加上今年許多中文學校的學生並無明顯增加,他估計目前長島地區的華裔與兩年前調查時的人數相差不遠。 不過,人口普查局沒有將居住在學校宿舍或非法身分的華人包括在內,因此張強認為,實際上長島地區的華人應該更多。 張強表示,因為大部分人於法拉盛或華埠工作,長島交通方便,八○年代初,華人集中在長島西邊的大頸與小頸(Little Neck)。當時以台灣人居住多,近年中國大陸的新移民湧進,成為一股新勢力。 長島文協暨中文學校校長岑世民表示,六○年代的台灣人因為經濟能力普遍無法負擔出國費用,留美的人不多,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漸增,大部分人畢業後選擇留在美國,許多目前住在長島的華人就是當時留下來的。 [b][color=blue]八○年代時,台灣經濟起飛,很多留學生學成回台灣,到了九○年代,台灣出來的人減少,反倒是中國大陸出來的人多,此時也是中國大陸移民漸漸往長島搬遷的時期,「現在打開華文報紙的廣告,80%在長島執業的醫師或律師都是中國大陸移民」。[/b][/color[ 長島中華協會會長嚴樹生表示,[b][color=blue]以前華人是從華埠和法拉盛一步步來,先搬到貝賽再搬到長島,現在的移民因為經濟與教育水準高,許多一來便搬到長島,而選擇長島的原因,不外乎生活環境與學區好。(系列之一)[/b][/color] </pre>
-- 作者: rainbow
[UploadFile=LI3_1165517476.jpg] <pre>華人社團 依地緣應運而生 【本報紐約訊】儘管長島華人分散各地區,但過去近半世紀仍發展了許多華人社團,不過也因為居住頗為分散,除了大部分的社團或依地緣、或以不同宗旨成立外,長島華人參與活動的熱情似不若其他華人集中的地區,長島華人居民分析,可能由於大部分移居當地的華人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對社團的依賴性較低所致。 長島地區依地緣成立的社團大多可從社團名稱一窺究竟,例如大頸鎮華人聯誼會、蠔灣華人協會、南灣華人協會,有的為了在長島傳承中華文化而成立的社團,如長島中華協會、北岸華人協會,而隨著華人人口逐漸增加,原本活躍於皇后區、曼哈坦的社團也陸續在長島有了分會,例如美華協會長島分會、長島台灣同鄉會,或是慈濟基金會長島分會等。 長島中華協會會長嚴樹生表示,該協會成立40年,為長島地區最悠久的華人社團之一,現有會員三百名。他說,當初該協會是由幾位在曼哈坦華埠經營餐館、居住在長島的華人創立,希望能在長島地區推廣與傳承中華文化,近幾年協會由第二代、第三代接手管理,成員多半講粵語或是英語,因為語言沒有隔閡,中華協會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頻繁,在非華裔社區的知名度也較高。嚴樹生表示,該會每年提供各種不同性質的活動,希望吸引更多華人參與、凝聚向心力。 成立於1996年的北岸華人協會,創會會長、目前為該會顧問的李明星表示,協會有會員近兩百個家庭,除了聯誼外,協會重點在於教育第二代移民,因此常與長島地區學校合作舉辦活動,幫助青年升學與學習。[b][color=blue]協會會員多為台灣及香港移民,台灣移民占60%,會員多為醫生與律師,因長島到皇后區或曼哈坦的交通便利,許多會員工作在曼哈坦華埠或法拉盛。[/b][/color] 長島台灣同鄉會會長蔡逸杰表示,長島台灣同鄉會成立20多年,有會員一百多人,主要為文化、教育性質,[b][color=blue]大部分會員為第一代的移民,不過這些會員的孩子也已長大。許多會員在長島有工作,做生意的則以經營餐館的較多。蔡逸杰認為長島華人相較於皇后區或曼哈坦區,對社區的關心度較小,「可能因大部分居民是醫生、教授等專業人士,較不需要在生活上尋求協助,對社團的依賴度也較低。」蔡逸杰鼓勵華人多參與活動,增加互動,而長島台灣同鄉會也藉著「多辦些好活動」的宗旨來增加會員間的參與度。(系列之二)[/b][/color] </pre>
-- 作者: rainbow
[UploadFile=LI5_1166232687.jpg] <pre>家長重教育 十數中校見一斑 【本報紐約訊】[b][color=blue]許多華人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寧願移居房價與地價稅皆高的長島,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家庭移入,家長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也帶入長島,長島的孩子們免不了也要承受升學壓力。[/b][/color] 目前在長島的中文學校有長島中華文協暨中文學校、杭亭頓中文學校、石溪中文學校、慈濟長島人文學校、十峰中文學校、平原中文學校、南灣中文學校與華夏中文學校,其他的為一些小規模的教會中文學校。 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負責中文學校的施明儀表示,在文教中心登記的紐約中文學校共42所,長島地區有八所,其中兩所為教會學校,文協、杭亭頓、石溪與南灣成立較久,其中又以1979年創立的長島中華文協為長島地區最早成立的中文學校。 [b][color=blue]近年來隨著大陸移民也逐漸「東移」,長島地區漸漸出現教授簡體字的中文學校,其中華夏中文學校以及從杭亭頓中文學校分出的十峰,由於繁、簡字體教學理念不同,僅教授簡體字,也不在文教中心名單內,其他部分學校則設有繁、簡體字兩種課程。 長島中華文協暨中文學校校長岑世民表示,文協中文學校目前只教授繁體字,創立時以台灣學生為主,近年來大陸學生增加,反映了中國移民在八O、九O年代漸漸搬至長島,也因為如此,成立不久的、僅教授簡體字的華夏中文學校擴充很快。[/b][/color] 南灣中文學校校長鍾莉莉表示,創學時學生以台灣移民為主,近五年來,來自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的學生增加,目前約占20%到30%。原本與皇后區、曼哈坦的華人家長相比,長島地區的家長給予子女較多的自由,但隨著華人湧入長島,對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增加,也使得華人第二代在此地的升學壓力越來越大 [b][color=blue]長島南大頸高中家長會的王麗麗表示,長島的地稅、房價都高,但仍有許多華人為了子女有更好的成長環境,搬到長島定居。 王麗麗記得10年前搬到大頸時,孩子班上華人約10%,現在有20%。華人增多讓家長與孩子都不輕鬆,孩子學才藝、學中文,樣樣不少,而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漸趨嚴格。[/b][/color] (系列之三) </pre>
-- 作者: rainbow
[這篇文章最後由rainbow在 2006/12/16 10:35pm 第 1 次編輯] <pre>華裔參政待加油 深入社區 【本報紐約訊】長島華人對政治的關心程度普遍不高,除了鼓勵華人在選舉時站出來投票以及參政外,從基層教育做起,應是最有效的方法。 今年3月上任的長島曼哈塞(Manhasset)地區普藍登高地市(Plandome Heights)首位華裔市長胡振強表示,據他所知長島沒有其他華裔民選官員。民選官員為了得到居民的支持與信任,必須從社區參與開始,「而這需要經年累月的努力」。他鼓勵欲參政者,從家長教師協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童軍或女童軍團、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等與家長或社區居民接觸的組織義工做起,或是教導孩童體育、加入學校委員會、社區委員會或捐款做社區建設之用。利用這些組織服務的經驗,深入了解社區、讓居民感受到參選人的能力。 胡振強認為提升華人參政度需有長遠的計畫,「你希望孩子做個成功的雇員,或是成功的領導者?應讓華人知道參政能讓自己進入主流社會,也能提升亞裔的地位,並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 雖然與曼哈坦、皇后區相比之下起步較晚,但長島地區華人近年來逐漸體認參政的力量和重要性,包括美華協會長島分會等多個鼓勵並支持華人參政的團體,也有許多亞裔團體如長島中華協會與北岸華人協會致力提升華人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蘇福克郡亞裔顧問委員會委員謝翠娟表示,長島幾乎沒有參政的華人。「相較於皇后區或曼哈坦,長島華人的政治參與度低,這也是亞裔顧問委員會正在加強改善的地方。」 謝翠娟認為,參與度低的可能原因為長島的華人普遍年紀稍長,在事業上已有成就,正持續奮鬥中;或是專注在小孩的教育上,對公共事務沒興趣。「亞裔顧問委員會正籌備幾場教育座談會,讓華人知道政治參與度高,才能受到美國主流社會的重視。從學校教育開始,往基層扎根,也是方法之一。」 此外,提升與主流社會的交流,增進社會對少數族裔的了解,也是委員會的重點工作。(系列完) </p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