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hehehaha
-- 發表時間: 2005/08/19 00:34pm
[font=標楷體]在我國古代東漢年間,誕生了一位在醫學史上頗負盛名的醫學家,後世尊為「醫聖」,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張仲景。 張仲景(約一五0~二一九年),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為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 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兵禍綿延,加上疫病流行猖獗,黎民生活顛沛流離,百姓苦不堪言。 據文獻載云,有些地區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甚至出現千里無雞鳴,白骨蔽原野的情景。 面對如此慘狀,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在少兒時,便立下了為醫學進步獻身的宏圖大志。 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 他最早跟同鄉張伯祖學醫,天資聰慧又勤奮好學的仲景,很快地就掌握了老師傳授的各種知識和技能。 看著這孩子進步如此快,鄉鄰友人都讚嘆不已。 有位名叫何顒的同鄉說他將來必有番大作為。 何顒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 此外,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歎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人們沒有說錯,刻苦的鑽研和長期醫療實踐的錘煉,終使仲景成了一位出色的臨床醫學家。 有關他的神奇醫術在歷史上有許多傳聞。 據說一次仲景來到當時的京都洛陽,見到皇帝手下的侍中王仲宣,別看這侍中只是個伺侯皇帝雜事的小官! 由於他每日跟隨皇帝左右,直接進出宮廷,地位亦非同一般。 仲景與他寒喧施禮後,就仔細端詳起此人,直言說道: 「先生此時已有疾在身,應予調理才是。 現在病尚輕淺,對身體無妨。 但若不及時治療,到了四十歲時,此疾便當發作,會出現眉髮脫落的症狀。 再過半年,將必死無疑。」 仲宣聽後,十分不快,心想: 「我年方二十,寢食俱佳,如何會生病。」 仲景又說: 「先生若要調治,我這裡有個五石湯的藥方。 如您現在開始服用,病就會慢慢好起來的。」 可惜仲宣始終沒能聽從仲景的勸告。 二十年很快過去,正如仲景所言,王仲宣眉毛開始脫落,一病不起,又過了一百八十七天終於死去。 當然今天看來,此記載中有不少荒誕不實之處,不過可以說明仲景當時的辨證水平已達到高超入神的境地。 中醫所說的傷寒,除了普通的外感病外,通常泛指一切熱性傳染病。 在人類歷史上傳染病的流行曾相當猖獗。 僅在中國古代仲景生活的東漢年間,從漢桓帝劉志到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裡,即一四七至二二0年,就爆發了十七次疫病流行。 其中不少是連年大流行,中國文學史上生活在這一時期有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均因染疫病而英年早逝。 當時仲景的家族,亦堪稱大族,也有不少人是因感染了疫病而死亡的。 據他自己描述,自東漢建安元年,即一九六年,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在二百餘人的張氏宗族中,感染疫病而死亡的就佔了總數的三分之二! 其中患傷寒而死者十居其七,面對熱性傳染病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仲景刻苦鑽研學習《黃帝內經》、《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中醫經典理論著作,總結前人及自己多年積累的臨床經驗。 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 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 終於,嘔心瀝血地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部人類醫學史上的名著。[/font]
-- 作者: mms
-- 發表時間: 2005/08/19 08:58pm
嘔心瀝血 :em07: 太苦了!!
-- 作者: jennifer
-- 發表時間: 2005/08/19 09:20pm
謝謝分享。 感興趣讀中醫歷史- 醫聖張仲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