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dddada 劉永福,號淵亭,1837年生於廣西防城 劉永福出生後的第三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戰爭以清朝失敗並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告結束。
在吳亞忠領導的起義軍中,劉永福的軍事才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和發揮。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劉永福創建了“黑旗軍”,初創時僅有200多人,便屢戰屢勝,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日趨成熟。 但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經失敗,清政府乘勢下令對農民起義斬盡殺絕。 在力量十分懸殊的形勢下,為了保存有生力量,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向中越邊境實行戰略轉移,最後抵達六安。在六安,劉永福正式建立了黑旗軍,以七星黑旗為軍旗,並制定了嚴密的軍事編制和嚴明的紀律。 黑旗軍剷除了橫行霸道於中越邊境一帶的封建割據勢力和土匪勢力,穩定社會治安,維護百姓利益,鼓勵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鼓勵民間正常貿易,並實行稅收制度以解決軍餉。 19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邊疆及鄰國的侵略,使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危機。法國覬覦越南已久,企圖將越南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1862年6月,法國強迫越南政府簽訂了《西貢條約》,強佔了越南南部,接著又準備出兵侵佔越南北部。 1873年,河內、海陽、寧平、南定北方四省陷落,越南政府懇請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前往協助抗法。 劉永福率領1000多名英勇驃悍的黑旗軍戰士,組成抗法突擊隊,從保勝出發,疾馳千里,抵達河內郊外,與越南軍隊1萬多人會合,採取“誘敵出城,伏擊殲敵”的戰術,一舉拿下河內城並在河內斬殺了法國侵略軍頭子安鄴。 黑旗軍旗開得勝,殲敵數百名,繳獲大批槍械,迫使法國侵略者退出河內,不得不從越南北部撤退。越南政府為表彰劉永福的戰功,任命他為“三宣副提督”。 1882年,法軍乘劉永福“請假回欽州修墓”、黑旗軍退守保勝之機,再一次侵入越南北部。 法國交趾支那海軍艦隊司令、海軍上校李威利,率領侵略軍再次攻佔河內,企圖打通紅河,直窺中國境內。河內失陷後,越南政府再次請求劉永福率黑旗軍協助抗法。 劉永福率領3000將士進抵越南,在越南軍民的配合下,揮師東進,對法軍發起猛烈的戰略反攻,收復了大片失地。李威利被迫龜縮在河內紙橋,不敢出動。 劉永福經過周密的調查和慎重的思考,再一次採用“誘敵出城、設伏殲滅”的打法,經過3個小時的奮戰,最終贏得紙橋大捷。 擊斃不可一世的法軍司令官李威利和副司令韋(鷗),斬殺法軍軍官30多人、土兵200餘人,繳獲了一大批洋槍洋炮、望遠鏡及軍馬等軍用物資。 1885年,劉永福配合廣西籍統帥岑毓英率領的清軍和越南義軍,再次在臨洮大敗法軍,震撼巴黎,中法戰爭宣告結束。 因抗法有功,越南政府任命劉永福為“一等義勇男”和“三宣正提督”。 1894年,日本挑起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甲午戰爭爆發,劉永福被調往臺灣,任幫辦軍務。 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抵達臺灣後,駐守於臺南地區。為加強防備力量,他從臺灣遊勇中招募了4個營的軍士,將黑旗軍擴充到8個營,近2000人的兵力。 當時臺灣島上有清正規守軍20多個營,分散地駐守於臺北、臺中、臺南和臺東各地。 由於軍務渙散,臺灣防務猶如一盤散沙。而接任臺灣巡撫兼主理臺灣軍務的唐景崧一籌莫展,無所改進,3個防區的兵力只有3萬多人。 劉永福深為憂慮,電奏清廷,指出臺灣防務“勢處孤懸,四面受敵”,提出了改進臺灣防務體系的方略。可是,昏庸無能的清政府並沒有給予重視。 劉永福又親往臺北面見唐景崧,力陳分散防守弊之所在,以及對臺北實行重點防衛之必要。從主動提出將黑旗軍移駐臺北,並自請協助唐景崧指揮全臺防務。 可是,唐景崧並無決心堅守臺灣,對劉永福的建議拒不採納。 劉永福見勸說無效,只得慨然長嘆,返回臺南加固陣地,構築炮臺,操練軍土,做好迎敵的一切準備。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除賠款二萬萬兩外,還將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 消息傳出,引起全國人民的莫大憤慨。 臺灣更是全省悲憤,人們奔相走告,堅決反對清政府割讓臺灣。市民“鳴鑼罷市”,擁圍撫署,誓不降倭,願與臺灣共存亡,進行抗日保臺的鬥爭。 5月底,日軍分兩路進犯臺灣,相繼攻陷基隆、臺北。唐景崧倉惶逃回廈門。 臺灣人民紛紛組織抗日義軍,他們推舉駐守在臺南的劉永福為義軍的軍統,領導抗日。 劉永福毅然接受推舉並公開表示:自己已經將近60歲了,為保衛同胞利益,萬死不辭。 他宣佈自己的軍隊一定放在最主要的戰場上,帶頭誓死作戰。 日本侵略者早已耳聞劉永福的聲威並以重金為誘餌,企圖誘使劉永福棄臺內渡。 劉永福當即發回了義正辭嚴的《駁降書》,申明誓死抗戰的決心。 當時,臺灣各地紛紛創辦抗日義軍。隊伍少則三四百,多則七八百以至千多人,雲集於劉永福抗日保臺的旗下,英勇作戰,共禦外侮。 侵臺日軍在攻陷臺北後,出動大批軍隊兵分兩路,直撲臺中。 另出動大批戰艦,從海路包抄臺南。面對強敵壓境,劉永福迅速組織臺灣英勇的抵抗。 6月,日本侵略者派出兩艘戰艦偷襲臺南的海港安平口,企圖從這裏登陸。劉永福親自發炮轟擊,日寇見臺灣沿海無隙可乘,被迫放棄從海上包抄的打算,而加強對臺中的陸路進犯。 劉永福決定派重兵死守臺中,於新竹、大甲溪、彰化、嘉義等地與日軍作戰數十次,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臺灣抗日武裝面臨著嚴重的軍餉短缺問題,臺北庫存的鉅款已被唐景崧卷走。 劉永福以臺灣省臺南官銀錢票總局的名義發行的臺南官銀票,卻被英、法等國銀行拒用。 在財政陷入極端困難之際,劉永福曾派人赴大陸請求援助和接濟。 清政府百般阻撓,派李鴻章坐鎮上海,將一大批大陸官民援助臺灣抗戰的軍械和糧餉截留下來。 清政府還詔令沿海各處:“臺事無從過問,所有糧械,自不宜再解,致生枝節。 並嚴令閩浙總督譚鐘麟“著海口、官弁嚴行禁止”,千方百計封鎖和斷絕了大陸對臺灣抗戰的一切聯繫和援助。 劉永福派文案吳文桐回內地籌集糧餉,吳文案在內地奔波,那些朝廷大員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幫助臺灣和劉永福。在上海,吳文案得到一些愛國商人的捐助,得了幾十萬兩銀和一些糧食,卻被人告發。 李鴻章下令把錢糧扣押,並封鎖沿海,斷絕對臺灣的增援。吳文案無可奈何地來到海邊,向臺灣方向叩拜了幾下,長嘆一聲跳海自盡了。 劉永福從一艘德國商船接到吳文案的遺信,讀後淚流滿臉,悲愴地呼道:“吳公高義啊!”又錐心泣血地捶胸頓首,高喊:“內地諸公誤我,我誤臺民!” 10月中旬,日本侵略軍在相繼佔領臺中、新竹、彰化、嘉義等地後,又集中兵力南北夾攻臺南。 面對日寇的瘋狂進攻,劉永福組織抗日義軍進行最後抵抗,與日寇決一死戰。 這時,臺灣軍民堅持抗日已4個多月了,缺糧餉、少軍械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部屬要求劉永福接濟,但他已無能為力。10月15日,日軍進攻臺南城,劉永福親駐安平炮臺,策應臺南城中守軍。 當時,各軍士都已經饑餓得不能起立,無力應戰。17日,日軍攻安平炮臺,劉永福親自發炮,殲敵數十人。18日,臺南城中彈盡糧絕,守軍潰散。在這種情況下,劉永福深感回天無力,便聽從眾部將的建議,於19日晚帶領十多名部將,乘英國商船悲壯地退回廣東。 而其他仍然在臺的黑旗軍將士則堅持與日軍血戰到底,最後絕大部分以身殉國。 在整整5個月的殊死鬥爭中,劉永福身先士卒,領導臺灣愛國軍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給日本侵略者以極其沉重的打擊,共殺死殺傷日寇官兵3萬多人,並擊斃了侵臺主力軍近衛師團長北白川能久中將、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 1898年,劉永福重建黑旗軍。1907年他請辭還鄉,於1911年辛亥革命後出任廣東民團總長。1917年,劉永福在欽州逝世,享年80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