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緣生
[這篇文章最後由緣生在 2006/06/13 11:39pm 第 1 次編輯] 《提議紹興市成立“蔣大鴻文化研究學會”》 作者: 冠元 蔣大鴻從中年起就寓居紹興,那些歲月是蔣大鴻的風水學說最成熟的階段。 《紹興府志》載蔣大鴻:“著作十餘種,卷以百計,歿後皆散落無存。”其為避犯文字獄,使大量的著作散落在紹興民間,紹興民間亦流傳著很多蔣公軼事和諸多風水典故。故而,挖掘蔣公文化責任重大,意義深遠,紹興應該成為挖掘和發揚蔣公文化的陣地,使蔣公文化更好地為人民的幸福安康服務,這應該是紹興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們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加快發展,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遊大市”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弘揚蔣公文化的重要舉措。 蔣公文化博大精深,研究與開發任務艱巨。本人冠元倡議紹興市應儘快成立“蔣大鴻文化研究學會”,組織力量搶救性地挖掘蔣大鴻散落在民間的珍貴文獻資料,高度重視對蔣大鴻的風水和詩詞文化的研究。 建議學會的辦會宗旨就是“搶救史料、綜合研究、普及知識、服務現實”。 搶救史料。就是要充分發揮輿論引導、教育民眾的作用,增強市民對蔣大鴻文化的意識,呼籲全社會對散落民間的玄空派風水和雲間派詩詞的文獻資料等進行搜集、整理,對現存的文物古跡進行搶救性保護,建成最豐富的蔣公文化資料中心,為深入研究蔣公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合研究。就是要發揮我們身處紹興,文獻資料豐富,歷史古跡眾多,研究人才濟濟,文脈傳承悠久的優勢,精選專題,集中大家的智慧,開展分門別類地深入研究,力求快出成果、多出精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一批綜合研究成果。 普及知識。就是要發揮主陣地作用,堅持雅俗共賞,扣緊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力求把“蔣大鴻文化研究學會”辦得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既有較高的學術品位,又有較強的知識性、趣味性,通過多層面的宣傳普及,使工作、生活在紹興的每個人對蔣公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基本內涵都有所瞭解,擴大蔣公文化對當今和後世的影響。 服務現實。就是要堅持古為今用,作好蔣公文化為現代文明建設服務的文章。蔣公文化是先進的文化,其鮮明的變革性、開放性、務實性和包容性與今天的改革開放政策一脈相承。要以“蔣大鴻文化研究學會”為載體,深入挖掘蔣大鴻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吸收、融匯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塑造最具時代特徵的嶄新人文精神,為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遊大市”提供不竭動力。 歷史把蔣大鴻文化研究開發的新重任交給了我們,我們責無旁貸。成立“蔣大鴻文化研究學會”,是全面弘揚蔣大鴻文化的破題之舉,將是我們邁出的關鍵性一步。本人冠元深信,雖然蔣大鴻文化研究還只是一株破土萌發的幼苗,但它根植於紹興這塊豐厚的文化沃土之中,一定會成長為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我更堅信,有各級領導、 各位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蔣公文化研究開發一定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蔣公文化一定會對現代文明建設發揮出更大的推進作用。 結 語 本章通過目前能搜集到的有關蔣公大鴻的史實資料(除了本人在圖書館、民間艱苦搜集外,還引用了鐘義明、陳雪濤等諸位大師的有關著作,在此特表謝意!),論述了蔣公跌宕起伏的坎坷人生經歷,和蔣公對中國風水、詩詞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蔣公文化必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重視,蔣公安葬於紹興,但他絕不僅僅屬於紹興,而是屬於全人類。 希望讀者都能夠學習並實踐蔣公文化,營造一個溫馨的家,為建立新時期和諧社會發揮蔣公文化應有的作用。 歷史文獻中對蔣大鴻的記載 由於蔣大鴻是反清複明的義士,因此對其生平事蹟,雖然有府志縣誌的記載,但都極為簡略。 1、《紹興府志》載: 及明亡,唐王僭號於閩。平階赴之,授兵部司務,晉禦史,抗疏核鄭芝龍跋扈。 福建破,遂亡命,服黃冠,假青烏之術,浮沉於世。東至齊魯,登泰岱,謁曲阜,轉徙吳越間,樂會稽山水,遂家焉。 康熙十七年,朝廷開史局。征博學鴻詞,故人欲為平階地,亟馳書止之。 平階詩文詳瞻典麗,宗雲間派,以西京盛唐為要歸。於書宏覽,洞究無遺。好談幾社軼事,感慨跌宕,滾滾不能休。酒闌燭灺,涕淚隨之,聞者服其才而哀其志焉。著書十餘種,卷以百計,歿後皆散落無存。遺命葬若耶之樵風涇。 2、《華亭縣誌》載: 蔣平階,字大鴻。居張澤、爾揚猶子。嘉善籍諸生,崇禎間,在幾社有聲。 乙酉亡去,赴閩。唐王授兵部司務,晉禦史,劾鄭芝龍跋扈,人鹹壯之。 閩破,服黃冠亡命。 假青烏術,游齊魯,轉徙吳越,樂會稽山水,遂止焉。卒,遺命葬若耶之樵風涇。 平階少從陳子龍游,詩文詳瞻典麗。 凡天文、地理、陰陽、歷數之書,洞究無遺。尤諳兵法,時遇權閹,未展所學,晚益精堪輿。 康熙間,有欲以博學鴻詞薦者,大鴻亟止之。 好談幾社軼事,感慨跌盪,涕淚隨之,聞者哀其志焉。 3、《松江府志》載: 蔣平階,字大鴻。明諸生,年十八,從陳黃門游,詩文日益有名,性豪雋,有古義俠風。晚業堪輿,精其術。今言三元法者,皆宗平階。 4、《藝海珠塵》載: 《藝海珠塵》子部藝術類《地理古鏡歌》篇首題:“大鴻,字平階,又號宗陽子,江南華亭人。明亡,唐王僭號,授兵部司務,曆禦史。福建破,遂亡命。入務本朝,其友欲以博學鴻儒薦,大鴻止之。卒於紹興。著書十餘種,卷以百計,皆散失。”書後有戴鴻之識雲:“吾君平階蔣公得無極真人玉函之秘,遂注地理辨正一書,悉本黃石、楊、曾之授,其旨深矣,惜言多隱而不發。於是作天元五歌、天元餘義及集評水龍經四卷,則顯而見焉。雖皆不外無極之傳,然猶覺其糟粕耳。去歲(1806)孝廉方正陳子禮園,酷嗜秘書,家藏多本,又偏覓蔣氏遺書,內得古鏡歌五十餘首;乃蔣公得口授真傳之後,又搜括餘蘊而作也。其歌,始則細辨龍水之純雜吉凶,繼則闡明先、後天八卦之精義,以推斷休咎。由大及小,以至田角、灰塘,一無遺漏。誠玉函之至秘,堪輿家之圭臬也。” 5、《全清詞抄》載 《全清詞抄》第一卷載有:蔣平階,原名階,一名雯階,一字斧山。江南華亭人,明諸生,有《支機集》。此外,於《松江府志》的內,亦錄有數行關於蔣大鴻的史實。“蔣平階,字大鴻。名諸生。年十八,從陳黃門游,詩文日益有名,性豪雋,有古義俠風。晚業堪輿,精其術,今言三元法者,皆宗平階”。 6、《清史稿·列傳》載: 蔣平階,字大鴻,江南華亭人。少孤,其祖命習形家之學,十年,始得其傳。偏證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窮其變。自謂視天下山川土壤,雖大荒內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辨正,取當世相傳之書,訂其紕繆,析其是非,惟尊唐楊筠松一人,曾文辿僅因筠松以傳。其於廖瑀、賴文俊、何溥以下,視之蔑如。以世所惑溺者,莫甚於平砂玉尺一書,斥其偽尤力。自言事貴心授,非可言罄,古書充棟,半屬偽造。其倡言救世,惟在地理辨正一書。後複自抒所得,作天元五歌,謂此皆糟粕,其精微亦不在此,他無秘本。三吳兩浙,有自稱得平階真傳及偽撰成書指為平階秘本者,皆假讬也。 從之學者,丹陽張仲馨,丹徒駱士鵬,山陰呂相烈,會稽姜堯,武陵胡泰征,淄川畢世持,他無所傳授。薑堯注青囊奧語及平砂玉尺辨偽,總括歌,即附地理辨正中。 平階生於明末,兼以詩鳴。清初諸老,多與唱和。地學為一代大宗,所造羅經,後人多用之,稱為“蔣盤”云。 蔣大鴻在著作中的自述 1、《地理辨正》原序 通三才之道曰儒,故天官、地理,皆學士家。窮理之本業,而象緯之學正旨,統測災祥,屬於國家者之事。 獨地理為養生、送死,生民日用所急,孝子慈孫,尤不可以不謹。 宋儒朱蔡諸賢,間有發明。見於性理書中,斑斑可考。顧僅能敷陳梗概,而未究其精微。或者進而求之,通都所布,管郭諸書,雖其言鑿鑿,而去之愈遠。 斯其為道顯而隱,誠所謂間世一出,非人不傳耶! 餘少失恃,及壯失怙。 先大父安溪公,早以形家之書,孜孜手授,久而後知俗學之非也。 思窮徑絕,乃得無極子之傳。 于游方之外,習其所傳,又十年。 於是,遠溯黃石、青烏,近考青田、幕講,彼其言,蓋言人人殊,而厥旨則一。 且視天下山川土壤,雖大荒內外,亦如一也。其庶乎地學之正宗在是。 輒欲舉其說以告學者,又不容顯言無己。 則取當世相傳之書,訂其紕繆,而析其是非。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有所懲戒,而不至於亂辨正之書所以作也。 夫地學之有書,始于黃石,盛于楊公,而世所惑溺不可卒解者,則莫甚於《玉尺》。 故論斷諸書,匯為一編。 其俎豆之與爰書,皆以雲救也。 于姜諸子問業日久,經史之暇,旁及此編,豈好事哉。 我得此道以釋憾於我親,從我遊者,皆有親也。姜氏習是編,而遽梓之以公世,其又為天下後世之有親者加之意歟? 允哉!儒者之用心也矣。 2、《平砂玉尺辨偽》序 僕弱冠失恃,先大父安溪公命習地理之學。求之十年,而始得其傳。乃以所傳,偏證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而始會其旨。 從此益精,求之又十年,而始窮其變,而我年則已老矣。 姚水親隴告成,生平學地之志已畢,自此不復措意矣。 豈不欲傳之其人,然天律有禁,不得妄傳。 苟非忠信、廉潔之人,未許與聞一二也。 丹陽張孝廉仲馨、丹徒駱孝廉士鵬、山陰呂文學相烈、會稽姜公子堯、武陵胡公子泰征、淄川畢解元世持,昔以文章行業相師,因得略聞梗概。 此諸君子,或丹穴鳳雛、或青春鶚厲,皆自置甚高,不可一世。蓋求其道以庇本根,非挾其術以為壟斷。故能三緘其口,不漏片言。庶不負僕之講求爾。 若夫中人以下,走四方求衣食者,僕初未嘗不憐之。然欲冒禁而傳真道,則未敢許也。 至於僕之得傳,有訣無書,以此事貴在心傳,非可言罄。 古書充棟,半屬偽造。故有辨正一書,倡言救世。後複自言所得,作《天元五歌》,然皆莊蒙所謂糟粕。必求其精微,則亦不在此也。 此外,別無秘本,私為一家之書。 近聞三吳、兩浙,都有自稱得僕真傳,以自炫鬻者。亦有自撰偽書,指為僕之秘本,以蠱惑後學者。天地之大,何所不容,但恐偽託之人,心術鮮正。以不正之術,謀人身家,必誤人之身家。 以不正之書,傳之後世,必貽禍於後世。 僕不忍不辨,惟有識者察之。 3、《秘傳水龍經》序 天高高在上,哀此下民。亦欲使千古不傳之蘊,宣露一時。 苟知而不以告人,為不仁。告而不以實,為不信。 予不識固陋,欲為後世通人彥士,執轡前驅。因無極之傳,發抒要妙,盡泄楊公之訣。 俾蕩然大辟,以山龍屬之高山,以水龍屬之平壤。二法判然而不相合!不憚大聲疾呼,以正告天下之有識之士。 間亦信之,從來迷謬,於焉洞豁。 予雖自喜其闡明之非偶,而且恐恐焉懼冒陰陽之愆,又何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也。 方予初傳水龍之法,求之古今文獻,茫無顯據。及得幕講禪師《玉鏡經》、《千里眼》諸書,於入穴元機,始得符契。 未幾,又得《水龍經》若干篇,乃歎平陽龍法,未嘗無書。但先賢珍重,不肯漫泄於世爾。 因無刊本,間有字句之訛用,加校注、詮次,編成五卷。 一卷明行龍、結穴、大體、支幹相乘之法。二卷述水龍上應天星諸格。三卷指水龍托物比類之象。四卷明五星正支、穴體吉凶大要。五卷義同四卷,而縱橫言之。 一、三、四卷,得之吳天柱先生。二卷得之查浦故宦家。五卷覓之吾郡最後得。 作者姓名,或有或無,其言各擅精義,互見得失。合而觀之,水龍軌度,無踰此矣。 學者以此為體,而更以三元、九宮、易卦、乘氣為用。 譬之大匠,水龍者,檀楠、杞梓。而三元、九宮,則方圓繩墨也。 譬之丹家,水龍者,鼎器、藥物。而三元、九宮,則精瑩之火候也。 名材不搜,公輸無所施其巧;鉛汞不備,伯陽無以運其神。故天元心法,誠為至矣。 4、《水龍經》卷五序 地理之書,真偽雜糅,山龍猶有善本,平洋隻字不傳。世本紛紛,皆不知妄作。俗士罔察,謬以高山龍法與平地同論。遂使安墳立宅,盡失其宜。 中格合符,百無一遇! 固天機之秘,惜亦俗術之誤人!顧此茫茫,不勝悲惋! 予自得無極真傳,洞悉高山平地,陰陽二宅秘旨。曾有《水龍經》一書,藏之名山,未敢輕泄人世。 庚子春,偕吾友余曉宗,遇同郡鄒子所,客有以《水龍經》一卷見示。與予所藏,大同小異。披覽之餘,深歎三百年絕學,竟有從推測中,得其梗概。 是書不知何人所著,考究其年次,應在萬曆中年。大抵江湖術士,曆覽已成之績,不拘牽於俗論,而自抒其所見有如此。雖猶未究精微之蘊,然亦可謂絕倫敏妙之才矣。 按:蔣公著作流傳至今者,影響最廣的為《地理辨正》、《天元五歌》、《平砂玉尺辨偽》、《天元餘義》、《古鏡歌》、《陽宅得一錄》、《陽宅指南》、《秘傳水龍經》、《歸厚錄》等風水書籍,及有研究詩詞的《支機集》外,還有《東林始末》、《畢少保傳》等。 蔣大鴻墓記 蔣大鴻墓穴在紹興府會稽縣,東南距城約十余裏石帆山下的林家匯,土名馬龍頭。象形取義,相傳為螺螄吐肉形,系明末遺老江蘇華亭蔣公大鴻先生自營佳地也。 近祖來龍自駐日嶺起頂,歷經龍潭崗及作丹崗,繞雞籠頂出大慶嶺。一路崇山峻嶺,星峰磊落。大頓小伏,形體變換迢遞數十裏,陡起鵝鼻大峰,綿跨諸嵊,會三邑之間,崔巍險阻,兩肩展翅飛張,宛若鳴鳳朝陽,此為幹龍頓宿,度關、起頂分枝之處。 中抽為法華嶺,左翼為朱華山。朱華之龍北委于平野,若隱若現。伏脈二十餘裏而起琶亭。諸山蜿蜒東行以入於郡城之臥龍山。為城中八山之尊也。望翠山高聳于法華嶺之右側。逶迤轉磨層遞,剝換起西化、東化、羊中、大尖諸山,層巒重巇,高插雲端,別開生面。而西化山雙峰昂頭,對峙競秀,已露立穴朝向。張本中支法華嶺,龍身微曲盤旋,枝腳橫排,蔓延瓜瓠,累累不斷。 繞嫋至何山渡後嶺,再接再起,如層波疊浪,橫開淩霄。大帳頂平背圓,是為少祖秦望山①。星辰雄豪端嚴,精力擴充,彌滿陟巔。瞻仰夭矯不群,大有居中馭外之勢。 前面一線當中委曲徒心出脈,兩邊帳腳齊送。穿渡覆釜嶺、天柱山、黃方嶺。星體五換六移,漸升漸高,如登天梯,卓然聳立。香爐峰②頭尖頭闊,山脊五峰排列,微有曲動,形如蠶臥高嶺。而脈從闊處直落,隱隱如帶飛舞,有起伏挫平之勢,無急硬直去之情。所謂高山眠體平貪直去,如僧參是也,以此剝盡剛老之氣,至斷續處起白鶴山,尖秀無瑕。正脈繞向陽明洞③,天束咽起頂高聳石帆山④。此山西連大會稽⑤,東帶若耶溪⑥,所為白水翠岩,互相映發。 庚峰貪狼,開面照蔭穴場。複從左肩降勢出脈,到頭翻身勒轉。向內臨落橫列聯殊三峰,如梭如印,剝換武輔兼體至入首處。中垂隱靨,脈出戌方,撒落田際。左右有兩源泉湧出,四時澄清如鏡,由是隱跡藏形。中間無複脊脈之起,脫胎化弼,面前惟見圓唇之收龍,身後托紛披支腳逐條回環。繞至雙溪港口與隔岸射的山,分出之葛山交牙鎖織,作為內關貼身護砂,審形度勢,回別眾山。居中立極,扡作壬山丙向。 特朝西化雙峰聳翠,砂明水淨,穴法宛然。內堂元辰水,瀠洄環抱,真氣含蓄不漏。轉從辰方小橋流出,會通耶溪之水。即正幹右肩纏龍,水源所從出也。複屈曲流至雙溪港,會上溪水,聯合向醜方悠悠揚揚之玄曲折而去。凝眸四顧,山環水繞,局緊氣寬。上收清虛天氣,洵成神仙奧窟焉! 丁巳夏間,靜承先師咨岳先生之命,採訪蔣墓。曾經察看山巒繪圖郵呈,惟當時于四周之羅城暨山水之原委,未盡詳載。先師文孫采香世講幼承家學,善相風水。適去冬應聘來杭,晤後談及蔣墓,即欲往觀究竟,因事中止。今歲暮春,乃偕采香與同志諸君遊覽禹陵,複訪蔣墓。特用較准來山去水方向重繪是圖,以便後欲訪蔣墓者,知所循途焉! 民國十一年歲次壬戌暮春會稽省繁章靜識 按:咨岳即榮錫勳,生於一八四五年,著有《地理辨正翼》、《撼龍經疑龍經批註校補》等。一九一七年丁巳,其徒承師命往尋蔣公宗陽墳,直至一九二二年暮春,與師之孫同到實地尋訪,找到後在當年仲冬出一書,名《蔣大鴻先生墓圖》。榮錫勳在民國曾與其門徒遠走紹興,拜訪當時仍存的蔣大鴻墓地。其門人更補圖促文,成《蔣大鴻墓記》一書。 按:①秦望山:秦望山是因當年秦始皇南巡時,登臨此山,遠望南海而得名。 丞相李斯在山巔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會稽山刻石銘》,更是極為難得的瑰寶。它那挺拔巍峨的山勢,眾峰之傑的雄竣,使秦望山成為俯瞰越中勝景的最佳所在。誠如王陽明《登秦望山》所寫:“秦望獨山萬山雄,縈紆鳥道盤蒼空。飛泉百道瀉碧玉,翠壁千紉削古銅。” ②香爐峰:香爐峰海拔354米,峰頂岩石,狀如香爐,峰頂常雲霧繚繞,如香爐的青煙,香爐峰因此而得名。從石階登峰,沿途先後可看到巍峨的大雄寶殿、小巧的四面觀音殿等殿閣,這一千七百石階曲折盤行直上山脊,俗稱“螺螄旋”。來到山脊,可以看到摩崖石,有近現代題刻七處,右邊是“思遠塔”,高七層。在塔下的平臺上,盡可遠眺四處山巒和八方秀水,沿山脊而上,還有幾處險地。先是“瘦牛背”,這一條極狹窄的岩石道,兩邊是深谷,再往前,雲門石和靜觀石當道如山,兩巨石間的間隙僅70-80釐米,要側身才能通過。來到香爐峰頂,峰四周景色十分壯觀,東側有巨石如鼠,石旁是大老鼠塔;往南看,山巒起伏,層層疊疊,山峰在雲霧中忽隱忽現;往北看,綠色的田野如片片綠葉飄浮在水面上。 “爐峰禪寺”重建於l993年,占地1.5萬平方米,有山門、九龍壁、放牛池、鐘鼓樓、人工殿、左右兩側配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佛堂)、客堂院等11 處建築,主建築大雄寶殿9開間,高10余米,建築雄偉,氣勢不凡。 ③陽明洞:也稱“禹穴”,雖名為洞,實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相傳黃帝曾建侯神館於此,後被道教列為36小洞中的第11洞天。大禹在這裏得黃帝“金簡玉字書”,識山河體勢,窮百川之理,終於治平洪水,治水完畢,大禹將書藏於洞中,僅有一線縫隙。 ④石帆山:石帆山通體岩石,呈東西向,山形扁而狹長,山頂天然平坦。山岩石壁高數十丈,狀如一葉順風的帆,浮游于蒼莽雲海間,山名由此而來。另有一種說法是“石帆來海上”。說禹治水功成,天賜神女聖姑,聖姑從東海乘石船,張石帆來到這裏。石帆山留有七千年前卷轉蟲式的海侵遺跡,說明石帆山早先瀕海,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 ⑤會稽山:《史記·夏本紀》曰:“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原名茅山,亦稱畝山,是中國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鎮山之一。是中國山水詩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眾多詩文佳作。會稽山文化積澱深厚。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跡中的四件大事:封禪、娶親、計功、歸葬都發生在會稽山。春秋戰國時期,會稽山一直是越國軍事上的腹地堡壘。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就不遠千里,上會稽,祭大禹,對這座出一帝一霸從而兼有“天子之氣”和“上霸之氣”的會稽山表示敬意。 ⑥若耶溪:神秘而古老的若耶溪,是紹興稽北丘陵流入山會平原的最大溪河,發源于峨嵋山茅秧嶺,溪口在紹興城南稽山橋,全長23.5公里,集雨面積136.7平方公里。歷史上若耶溪曾流傳著諸多的神話傳說,如禹得天書、歐冶鑄劍、西子採蓮、秦皇望海等。而所謂樵風涇“朝南風,暮北風”的傳說,便是其中極其生動和風趣的一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