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消閒旺地】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27)
--- 旅遊好去處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55)
---- 『轉貼』 北京大學的「未名湖」與和珅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55&topic=248)


-- 作者: dddada
-- 發表時間: 2007/04/20 09:45pm

未名湖處處充滿著詩情畫意,有一首詩曾一度在北大流行:“未名湖是個海洋/詩人都藏在水底/靈魂們都是一條魚/也會從水面躍起。”誰都無法否認,北大之美,在未名一湖。未名湖宛如一塊溫潤的碧玉鑲嵌在燕園的中心,湖中一島一魚一石舫,頗具點睛之巧。湖畔垂柳裊娜,曲徑通幽,形成了亦真亦幻的境地,這裡就像一塊聖地,遠離浮華和喧囂,有一種寧靜致遠的淡泊之美。未名湖南挽靜謐的臨湖軒、肅穆的斯諾墓,遠望巍巍圖書館,北臨整齊精緻的“德才均備體健全”齋和乾隆石屏風,西望氣宇軒昂的辦公樓和滄桑厚重的西校門,東接凝重莊嚴的博雅塔,真可謂如詩如畫。


  未名湖美麗之中有神韻,這詩情畫意的背後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原來未名湖一帶在清朝乾隆年間是和珅的淑春園的一部分。淑春園是圓明園的附屬園林之一,只是當時的淑春園並無多少可觀之處,園中多為水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把淑春園賞給和珅,淑春園成了和坤的花園。和珅在此大興土木,把該園周圍原來的稻田、水池擴大成湖泊,並把挖出的泥土堆成小山和島亭,建成了一處大的園林風景,當時號稱“京師第一”私人園林。據檔案記載,園內僅房屋就有1003間,遊廊樓亭357間。園中有一較大的湖泊(即今未名湖),水中有一石舫(今未名石舫的原物)。石舫乃是倣圓明園中景物而建,整個與皇家園林毫無二致。這在封建王朝就是“逾制”,有殺頭之罪,和珅膽敢如此,完全是深得乾隆寵愛,有恃無恐。和珅後來被查抄之後,淑春園又幾易其主。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就是在這次浩劫中,石舫上的建築被破壞得蕩然無存,僅留下孤零零的基座。1919年司徒雷登任燕大校長後,幾經考察,選定了這個歷經劫難的古園遺址作為新校址。于1921年從陜西督軍陳樹藩手中買下了這塊地皮,在設計修建燕大校園的過程中,燕大校方對未名湖一代的舊景觀進行了整理修繕,並增設新景,形成了今天的未名湖景區。據說,當時為未名湖取名時,提出了很多參選名稱,但都不很令人滿意,最後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一錘定音,直接以“未名”稱之。在今天看來,空曠的未名湖,配上錢穆先生命之的“未名”二字,正體現了知識分子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寬容無爭。同時“未名”二字也為今天未名湖的象徵意義涂上了一層歷史的色彩,一直傳為佳話,這一切實乃天意。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在未名湖的北岸還立有乾隆時期的四塊石屏風,上書“畫舫平臨𧵔岸闊,飛樓俯映柳蔭多”“夾鏡光徵風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這四句詩文原是稱述圓明園“夾鏡鳴琴”這一景點的,歷經週折後,被置放于這裡。雖然並非專為未名湖而作,放在這裡卻十分恰當地描述出了未名湖一帶的風光之美,真可謂是天作之合。

:em10:  :em10:  :em10:  :em67:  :em67:  :em67: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