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養生知識]
枸杞大棗茶
[打印本頁]
作者:
cook
時間:
2012-9-28 20:58
標題:
枸杞大棗茶
本帖最後由 cook 於 2012-9-28 13:04 編輯
枸杞,其果即所謂“枸杞子”。枸杞渾身都是寶,子、花、葉、根、皮都可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枸杞性甘、平,歸肝腎經,具有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助陽、補虛勞、強筋骨、祛風、明目的作用,常與熟地、菊花、山藥、山萸肉等藥同用,用于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枸杞子尤其擅長明目,所以俗稱“明眼子”。曆代醫家治療肝血不足、腎陰虧虛引起的視物昏花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子。對于現代人來說,枸杞最實用的功效就是抗疲勞和降低血壓。此外,枸杞能夠保肝、降血糖、軟化血管、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對脂肪肝和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療效。據臨床醫學驗證,枸杞還能治療慢性腎衰竭。
當代實驗和臨床應用的結果表明,枸杞葉代茶常飲,能顯著提高和改善老人、體弱多病者和腫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和生理功能,具有強壯機體和延緩衰老的作用。對癌症患者配合化療,有減輕毒副作用、防止白血球減少、調節免疫功能等療效。
枸杞雖然具有很好的滋補和治療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用。由于它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別吃。
最適合吃枸杞的是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長期堅持,每天吃一點,才能見效。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較合適;如果想起到治療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
枸杞最適合用來消除疲勞枸杞能預防動脈硬化及防止老化;還具有溫暖身體的作用。 驚人的療效令人贊歎!
枸杞是一種具有強韌生命力及精力的植物,非常適合用來消除疲勞。它能夠促進血液 循環、防止動脈硬化、還可預防肝髒內脂肪的囤積;再加上枸杞內所含有的各種維他 命、必需胺基酸及亞麻油酸全面性地的運作,更可以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也能夠防 止老化。
枸杞可分爲三個部分來使用:枸杞葉可用來泡「枸杞茶」飲用;紅色果實「枸杞子」 可用于做菜或泡茶;枸杞根又稱爲「地骨皮」,一般當作藥材使用,因此,實在稱得 上是物盡其用。而且長期食用枸杞或飲用枸杞茶,也不會有副作用。
對于平素身體較差者,可用枸杞泡水代茶飲。也可服用枸杞粥,選上好枸杞50克,粳米100克,洗淨後同煮成粥,可作爲每天晨起早餐食用。
它的藥效十分廣泛,具有解熱、治療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療效,而將枸杞根煎煮後飲 用,能夠降血壓:至于枸杞茶則具有治療體質虛寒、性冷感、健胃、肝腎疾病、肺結 核、便秘、失眠、低血壓、貧血、各種眼疾、掉發、口腔炎、護膚等各種效果。但 是,由于枸杞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攝取肉類導致面泛紅光的老饕們最好不要食用。相反地,若是體質虛弱、常感冒、抵抗 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紅棗營養十分豐富,鮮棗含糖20%-36%,幹棗含糖55%-80%,它含熱量大,可以代糧,曆史上常作救災之用。維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每百克含量達0.l-0.6克,比蘋果、桃子等高100倍左右,維生素P的含量也是百果之冠,人們贊大棗是“天然的維生素丸”。每百克鮮棗中含蛋白質1.2克,也幾乎是鮮果類之冠。幹紅棗産熱量極高,每百克紅棗可産熱量約1200-1300千焦,接近于葡萄幹,而且蛋白質、鈣、磷、核黃素、尼克酸的含量又高于葡萄幹.
在中藥學裏,紅棗的應用可分爲以下幾種:
1.健脾益胃: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每日吃紅棗七顆,或與黨參、白術共 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欲、止瀉的功效;紅棗和生姜、半夏同用,可 治療飲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脹、嘔吐等症狀。
2.補氣養血:紅棗爲補養佳品,食療藥膳中常加入紅棗補養身體、滋潤氣血。台大免 疫學孫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時多吃紅棗、黃耆、枸杞,能提升身體的元氣,增強免疫力。
3.養血安神:女性躁郁症、哭泣不安、心神不甯等,用紅棗和甘草、小麥同用〈甘麥 大棗湯〉,可起到養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
4.緩和藥性:紅棗常被用于藥性劇烈的藥方中,以減少烈性藥的副作用,並保護正氣。
枸杞性味甘平,入肝、腎經,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因而治療目幹。而在古代就認爲枸杞能消渴,也就是說,它還有治療口渴的功效。大棗甘平,能補血,而血屬陰,所以對于陰血不足有療效。
枸杞紅棗茶 功能
1、枸杞可滋補肝腎、明目,潤肺止渴,進而使人面色紅潤。
2、紅棗具有〃補中益氣、滋脾土、潤心肺、生津液、悅顔色〃的功效。
作法:
1 冷水煮開,再加入紅棗、枸杞,煮大約5分鍾。
2 加入冰糖,煮至溶化即可。
歡迎光臨 緣生術數文化網討論區 - 免費,易經,術數,風水,命理,算命,流年運程,地運,玄空學,周易,紫微斗數,面相,掌相,八字,解夢,測字,卜卦,天星,七政四餘,中醫,黃帝內經 (http://bbs.yuens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