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節錄友網網友 Valley 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內容與吳先師撰述上文事跡有關,供大家參考:
所謂正統的風水術數 這主要是在唐朝時 一個叫丘延翰的人得到神人所授(該不會是外星人吧 呵呵) 而唐 ...
緣生 發表於 2013-5-1 21:06
吳景鸞 [朱熹 祖墳堪定者]
在王亭之所說的中州派 吳景鸞算是中州派的祖師,善於紫微斗數和玄空風水 。
吳景鸞,字仲祥, 宋朝-江西.德興人,吳景鸞的祖父吳法旺 是五代時南唐的地理風水國師,吳法旺的兒子也就是吳景鸞的父親吳克誠 深感自己的風水術不精 ,千里迢迢跑到華山陳希夷處拜師 ,陳希夷看到吳克誠歷經千山萬水, 為了求得風水術 一步一步的走到華山 ,乃收吳克誠為徒,陳希夷把自己從後梁時曾文辿所傳授的風水術數, 毫無保留的教給吳克誠,吳克誠在返家途中. 受了風寒, 加上旅途勞累 過了沒多久就往生了。
這時吳景鸞只是四五歲的小孩 ,吳的祖母教導吳識字 ,並叫吳要仔細研讀吳克誠的遺稿,學得了 紫微斗數與風水的兩個秘訣。吳又拜了多位風水名師 ,加上自己的資質與 努力 ,而成為一代的宗師。
宋慶曆元年辛巳年,詔選陰陽師,郡學官推舉吳景鸞入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未幾,以奏言(牛頭山山陵議狀)過直, 反對邢中和的看法, 評議牛頭山不適合作為陵寢 , 要求皇帝先把自己關起來 若不應驗,願賠上自己及全家老小性命 ,其論如下 :
龍脈偏枯 山崗撩亂
山不高於旺相 水不離於鬼鄉
白虎崢嶸 青龍低陷
箭風劍水 暗射交衝
三劫賊山 照臨凶位
八煞惡水 流入刑方
玉堂缺陷 寶殿空虛
坤風直射 未水傾流
己方殺見 牛地劫衝 離宮坎水直流,禍至尊下
皇帝看了,大為憤怒,將他下獄。吳被關到大牢裡面,沒多久宋仁宗慶曆元年 面臨西夏入寇, 而由韓崎與范仲淹抵禦, 仁宗四年與西夏議和 ,發生靖康之禍, 徽、欽二帝北狩,遭拘留,,吻合了吳的風水判斷 , 仁宗駕崩 ,大赦天下,吳被釋放出來 吳後來萬念俱灰 對於世間的富貴已不再留戀, 到天門西岸的白雲山洞修道,曰《雲山洞》,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玄機賦》、《玄空秘旨》。
正統的風水術數 ,主要在唐朝時 一個叫丘延翰的人, 得到神人所授, 唐玄宗召其入宮 ,丘將神人所授的天機書和自己所寫的理氣心印 共三本書進呈 ,唐玄宗以玉函金櫃密藏之 。
唐玄宗怕這門神奇術數, 流落於民間,叫當時的一行禪師 偽造一些風水祕法, 這也是風水偽術的來源。後來京城戰亂,楊筠松趁亂在皇宮寶庫得到許多風水祕笈,包括天機書
觀地之神氣 先以一地練習
要能分辨晨曦 朝陽 日中 午後 夕陽此為五氣
晨曦之氣為凝
朝陽之氣為清
日中之氣為烈
午後之氣為散
夕陽之氣為暮
能明一地之五氣變化 則每到一地可觀其氣之感應
地氣為暮 則氣終將散而神必雜亂
地氣為凝 則氣定漸長而神必清靜
陽宅之地宜選神氣清之地
陰宅之地宜擇神氣凝之地
此為陰陽宅觀地氣之法
吳景鸞提到牛頭山的龍脈偏枯, 是屬於地氣為烈,所以後來成為戰場
吳特別推崇郭璞,在他的文章裡多次提到青烏之書,倒辨山崗 郭樸之經安見順遷地理 ,東晉郭景純葬書 ,獨以理氣推明 而亦未言其所以然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 ,所以吳的玄機賦 基本上是從郭 璞的玉照神應經而來的。
東金西木、定生忤逆之男
北丙南壬、必見波濤之客
壬多艮坎、道士須尊
戌亥連陰、家生盜賊
醜寅立癸甲,見而釋教之人
乙犯天罡、陰人媒氏之女
在神應經裡面有一句是說 癸丁加於幹位、鬼賊心血常行 ,我們可以看到在吳的玄機賦裡面, 也提到了癸足丁心, 所以足衍伸出了穿牆盜樑之客了; 神應經在最後的總結是這樣寫的 .四時明辨吉凶、災福自然明矣。
幹要天分、支言十二週還
地裏山岡、足見清濁之用
大小凶衰四神、吉者更兼篙裏
上推日月山河、中見人之內外
循環八卦之內、總推真詳五行
幹上十神、言其面也
地支神見、身貌真詳
幹傷定頭目之災、支損為四肢之患
若坤配兌女 庶妾難投寡母之歡心 艮配純陽 鰥夫豈有發生之機兆 ;坎宮缺陷而墜胎 離位巉巖而損目 ;名揚科第 貪狼星在巽宮 職掌兵權 武曲峰當兌庚 ;乾首坤腹 八卦祥推 癸足丁心 十幹類取
所以這邊已經說的很清楚, 郭璞整個理論架構是建立在循環 八卦 五行 類比 形象 .
如果把整個體用的觀念弄通 你會發現它是延續同一個系統的東西 ,這裡面就運用了許多全息律觀念 所以吳說八卦.詳推十天干類取 ,以乾在人體當作頭部 坤則是腹部 離是雙目 而坎為子宮 ;而在男女老幼中 坤則是老母 兌則為少女 .這裡面也就是運用八卦的基本象形, 而去引申推演出各式各樣的代表 ,而十幹中的癸可以類比為足部 丁則為心
這是因為如果我們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由頭到腳排下來 ,甲是頭部 乙是腦部 丙是頸胸雙手 丁是脊椎, 戊是胃腹 ,己是腸, 庚是腰錐屁股 辛是肛門, 壬是尿道, 癸是足部 。
吳景鸞敢以自己的性命.整個家族的性命去做賭注的關鍵了, 所以吳說 ,選擇之良 莫如造命. 體用之妙 可奪神功 ,吳的道行修的不錯, 或許因為這些挫折苦難,吳只有一個女兒 沒有傳授任何風水或是術數給徒弟.吳在預知自己往生的前一天. 召來女兒 ,把自己一生研究整理的風水手稿 .家傳口訣. 龍格通玄歌.吳氏秘訣. 理氣心印解義 交付給女兒後, 第二天就往生了。
吳的女兒不懂風水 這些資料對她來說是毫無價值,就把這些手稿放在吳生前修行的白雲洞裡面, 以待有緣人。經歷了幾百年後, 到了明朝地理人子須知的作者徐善繼, 跟吳景鸞正好是同鄉,徐有次到天門的白雲洞尋幽探勝 無意中發現到吳的這些遺稿,這就是為何在徐的書中會看到引用了吳景鸞的註解及陳希夷的註解。
徐得到吳的手稿.非常高興, 因為這是學習風水之人 千方百計想得到楊曾一脈真傳的秘笈,徐卻在不花任何功夫. 就得到了這些真傳寶藏.這是徐的人子孝心 仁心仁德 才能有此機緣。 徐在仔細研讀了這些手稿後, 為了印證手稿所說的內容, 便放棄了求官念頭.徐氏二兄弟 [徐善繼 善述]跑遍大江南北,三十年的山 ,每一座名墓都實地考察測量,這些紀錄後來都放在地理人子須知裡面.。
嚴格來說 徐得到吳景鸞完整的遺稿, 算是得到風水一脈的真傳,不過後來許多玄空理氣的大師們 對徐寫的這本地理人子須知, 還斥為偽書偽訣 ,真是好笑。
宋代,婺源有一位叫吳景鸞的風水先生,相當出名。一天,他帶著弟子路過此山,突然聞到山中飄來陣陣異香,吳景鸞問弟子何香也?弟子說:“脂粉香,此地多出美女,故有此香。”吳景鸞笑著搖頭:“非也,此乃翰墨之香,必有聖賢出。”師徒二人當即上山尋找到了這塊寶地。據說,朱惟甫曾有恩於吳景鸞一家,後來吳景鸞就把這寶地送給了朱惟甫。沒多久,朱惟甫妻程豆蔻病故,就選擇吳景鸞看中的這塊寶地。埋墳那天,吳景鸞親自到場指導。準備“下黃金”時,吳景鸞一聲“且慢”,擋住了靈柩,說好時辰未到。吳先生說,必須四種情況一齊出現,才是好時辰:一是鯉魚上樹,二是頭戴鐵帽,三要碗片盛飯,四要葛藤束腰。
話剛說完,山下來了一位手提兩條鯉魚的過路人,聽說朱家埋墳很熱鬧,順便過來看看,來到墳地邊順手把魚往小樹一掛,這一幕被吳景鸞看到了,他不動聲色地點點頭,埋墳的人也看到了,都異口同聲地喊了起來:“看,鯉魚上樹啦!”;話音剛落又來了一位過路人,他剛從縣城買回一口新鐵鍋,這時天上落下幾滴小雨,他把鐵鍋當斗笠往頭一頂,用來遮雨,恰好應了“頭戴鐵帽”的話;一下 子實現了兩個條件,埋墳的人都不可耐地嚷著:“行了,埋吧!”可吳景鸞大師卻手拈長鬚,慢條斯理的搖著頭:“不忙,不忙。”就在這時,朱家的一位女傭為埋墳的人送飯來了,因為剛下雨,路滑,到墳地時卻滑了一跤,把竹籃中飯碗全打成兩半,幸好飯菜沒有倒掉。大家都餓了,一下圍上去就地拿起半邊破碗片,盛著飯吃了起來;女傭看到大家沒有責怪,這才慢慢地從地上爬起來,突然感覺不對勁:“這褲子怎麼說著就要往下掉哩?”原來,是她剛才滑倒的時候,把褲帶給脹斷了。這女傭霎時羞紅了臉,慌忙跑進樹林,扯了根葛藤應急,把褲子 繫好。
這一切都被地仙吳景鸞看在眼裏,他知道時辰到了。只見他不慌不忙,隨手從地上撿起七顆小石子,在墓穴裏擺成北斗七星形狀,然後,用拖長的聲調唱道:“時辰已到,入土為安。起——下——”指揮大家把棺木緩緩放下。隨後,口中念念有詞,揚長而去。
這個故事,當時的人沒有在意。直到朱熹出世,人們才驚奇發現,朱熹的右眼角有七顆北斗形狀的朱砂痣,恰好與墓中擺放的石子一般圖形,於是,這個故事就在民間流傳 開來。朱熹父親朱松以前的朱氏祖墳都在婺源,為什麼唯獨這座祖墳特別受到朱氏子孫的器重呢?恐怕與這個故事、與這塊風水寶地發了朱熹不無關係!
朱熹親手植的杉樹歷經800餘年,已長成巨杉,可惜天災人禍,只剩16棵。每棵樹高超過30米,最高38.7米,最粗的胸圍有3.07米,墳上方一號樹材積達11.94米,生機盎然,杉群之巨,實屬罕見,被譽為“江南杉王群。
婺源山清水秀、地靈人傑,田園風光旖旎幽雅,名木古樹遍佈鄉野。歷代人才輩出,宋有朱熹、清有江永等。朱熹(1130—1200),在中國學術史上他的地位直追孔子,是他囿於三綱五常之說,推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史稱“儒學重光”。
朱熹一生坎坷,14歲喪父,17歲中舉人,19歲中進士,46歲已名震天下,67歲時遭權奸排斥,人被誣為“偽師”,學被誣為“偽學”,同道被誣為逆黨,一時間淒風若雨,四面楚歌。3年後,大師溘然長逝,身邊竟天一人送行;又過了7年,南宋甯宗登基,才為他平反昭雪。此後,朝庭不斷追封朱熹的官爵,地位越抬越高;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 詔賜婺源為“文公闕裏”,明清兩朝更規定朱子的學說為科舉的標準。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尖”。唐天佑三年(西元906年),朱熹的上九世祖朱瑰任歙州衙內指揮,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領兵三千來婺源鎮守,從此在婺源安居下來。文公山上因葬有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豆蔻之墓,宋嘉定二年甯宗帝諡贈朱熹為“文公”時,逐將九老芙蓉尖改名文公山。
婺源,地處江西東北部,東距浙江衢州150公里,南距上饒150公里,西距景德鎮80公里,北距黃山120公里,是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一顆綠色明珠。縣域面積2947平方公里,人口33萬,轄26個鄉鎮。“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目前已形成了“一區四線”20個景區(點)的旅,被許多海內外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農村”。
婺源,是地理風水師吳景鸞、理學大師朱熹和中華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曾出過550名進士。在這裏,可以欣賞到“京劇的老祖宗”徽劇的典雅韻味,“舞蹈活化石”儺舞的原始粗獷,陶醉在清純迷人的茶道姑娘的表演。因此,婺源歷來有“江南曲阜,山裏書鄉”的美譽。
“鬱鬱層巒夾岸青,春溪流水去無聲。煙波一棹知何處,鶗鳩兩山相對鳴。”。這是朱熹詠婺源山水的著名詩句。婺源森林覆蓋率達81.5%,是全國十六個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也是國家著名的“生態旅遊示範區”,人稱最後的“香格里拉”。在這裏,你可以春賞五色芳菲,夏探清幽奇洞,秋賞漫山紅葉,冬訪平湖鴛鴦。
婺源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古老的徽派建築,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歷史古跡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村民們那種寬厚、純樸的笑容,讓人有一種返古歸真的神韻。
自古婺源就是著名的產茶區,飲茶之風盛行,不僅富有人家飲茶,文人雅士飲茶,就連農家之女也偏愛飲茶。優雅的音樂,精湛的茶藝,漂亮的村姑再喝上一杯清香的茗茶,無不讓 人留連忘返。
文公山現是省級旅遊區,也是理學名山,附近正在修建一座水庫,古木、青竹、古驛道都讓人流連忘返。從文公山山門牌樓向上,沿山嶺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古驛道,古時是婺源至饒州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宋代,保存完好的有三公里,青石板臺階層層而上,兩旁古木成蔭,行走其上,心曠神怡。
半山腰有一座徽式山亭——積慶亭,兩邊門額上分別題寫“流蔭先靈”和“積慶後昆”,是朱熹手筆。積慶亭邊曾經有石牌刻著“枯枝敗葉不得挪動”字樣,舊時官府還派兵看守山上的墳墓樹木,所以文公山上的值被保存很好。
沿著石階和指示牌,不久到了一座墳前,左右各有一個涼亭。墳的形狀方位就像一座交椅,感覺非常舒服,據說古時天氣晴朗可看到數百里外的鄱陽湖。
朱熹祖墓是一塊風水寶地,被命名為“梁上掛金鐘”。墓地坐西北朝東南,在參天古木的的簇擁下莊嚴肅穆。這塊墓地發了朱熹這位千古聖賢,朱熹曾於1150年和1176年,兩度不遠數百里從福建回到婺源為先祖掃墓,並親手在祖墓周圍按八卦圖形栽下24棵杉樹,含二十四孝意思。關於這塊墓地,當地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奇故事。
有關吳先師的事跡,亦可參考下列資料:吳景鸞 [朱熹 祖墳堪定者] &nbs吳先生說,必須四種情況一齊出現,才是好時辰:一是鯉魚上樹,二是頭戴鐵帽,三要碗片盛飯,四要葛藤束腰。 緣生 發表於 2013-5-2 13:26
歡迎光臨 緣生術數文化網討論區 - 免費,易經,術數,風水,命理,算命,流年運程,地運,玄空學,周易,紫微斗數,面相,掌相,八字,解夢,測字,卜卦,天星,七政四餘,中醫,黃帝內經 (http://bbs.yuens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