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提供會員交流各種美容及健體心得及資訊
緣生術數研究社【潮流特區】美容及健體心得交流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轉貼]高血壓症辨治心得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轉貼]高血壓症辨治心得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hehehaha 發表於: 2005/09/28 02:13am
    高血壓係指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的臨床綜合徵。
    臨床上,高血壓可能不引起症狀,或只引起暫時性的頭暈、頭痛、沉重或頸部緊束感,但卻會逐漸隱藏地引起血管的病變,產生動脈硬化的併發症,且使心臟、腦、腎等器官受到傷害如心臟擴大、鬱血性心衰竭、視網膜病變、腦血管意外、腎機能衰竭,為國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隨著文明進步,科技發達後,現代人們由於生活步調緊湊、混亂,高血壓發生便與日劇增。
    高血壓的主要症候,病程轉歸,以及併發症等來分析,屬於中國醫學的眩暈、肝陽、中風等範疇。
    一般認為本病病之本為陰陽失調,病之標是風、火、痰、瘀,是虛實相兼的疾病。或有指出本病變動在肝,根源在腎,關鍵在脾。

    也許,在日常生活中飲食力求清淡,會是減少高血壓的良好辦法吧。
     
    hehehaha 發表於: 2005/09/28 02:07am
    中醫臨床思路-高血壓症辨治心得
    作者:張順晶
    內文:
    例一:張○○ 男 38年次 病歷編號002289
    [初診]:86.09.15.
    主述:素有高血壓家族病史
    近二十天來,血壓多在高壓166-170、低壓約103-100左右
    常覺頭項脹痛,甚則兩眼眶部位作痛。
    自覺晨起時,後項部有緊痛感
    面色紅赤、常自覺上半身熱灼感
    大便日二三行,多溏軟。
    舌紫紅絳暗、苔薄黃,舌左側破口渴多飲
    處方:黃連解毒湯4.0 丹參1.0 葛根1.0 石決明1.0 銀杏葉1.5 鉤籐散4.0
    取六日份。
    按:
    一:患者外觀體格壯碩、滿面紅光,依第一印象感覺,應係熱症、實症,若係熱盛而裡實者,治宜三黃瀉心湯。
    二:詢之,上半身覺有熱灼感,常易口破;確屬熱症無疑,但大便溏軟,日二三行,則是熱而不實,不宜再以三黃瀉心、大柴胡、或防風通聖之類處方瀉下,以免誅伐無過。
    三:本症患者若無晨起頭項緊痛之症,只須黃連解毒湯治之即可。
    四:然患者主訴自覺晨起時,後項部有緊痛感;依矢數道明氏所著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一書中,對於鉤籐散一方,引日本東洋醫學會誌8卷3號所做解說謂:
      ..頭痛,尤以早晨覺醒時為重,或休息時出現者,腦動脈硬化性者居多…。故以此為目標,與鉤藤散合方。
    五:再加丹參活血化瘀、葛根緩解項背緊強、石決明平降肝陽、銀杏葉擴張末梢血管等單味藥,冀能增強平降血壓之力。

    [次診]:86.09.21.
    服上方後,身熱灼感及頭項緊痛之症均有減輕
    量血壓BP=110/75
    舌紫紅、邊有齒印、苔薄黃
    舌右側仍有破
    同方再取一週。
    按:
    本方僅服一週不到,患者血壓即已降至正常範圍,顯見以清瀉胃熱與平降肝陽之法治之尚屬合拍。故再與前方,未予更動。

    [三至七診]:多以前方加減無多變化。

    [八診]:86.11.05.
    日前喝不到一杯參湯後,即覺上半身復發熱灼感、大便不暢、口乾舌燥、渴欲飲水
    舌紫紅暗、邊有齒印、苔薄黃、能入眠、但睡不長 BP=112/72
    處方:黃連解毒湯4.0 丹參1.0 葛根1.0 鉤籐1.0 銀杏葉1.0 溫膽湯4.5 取一週
    按:
    一:傳統醫學治則有謂,治熱以寒藥、治寒以熱藥,無實實、無虛虛。依本病患者外症所見,熱象顯明,遵內經治則,以寒藥治之有效。但患者自服人參湯後,即見身熱反復,是實熱誤服補藥之故,依現代研究證明,人參有強心升壓作用,高血壓患者確應注意禁服。
    二:去鉤藤散改溫膽湯者,以患者夜眠不香,兼見痰多咳嗽之故也。

    [九診]:服藥後,即覺上半身熱之症減輕,故同方再取一週,以後第十診均未更方。

    [十一診]:87.01.14.
    長年在南部工作,不方便服中藥時,即以降壓藥控制血壓
    近日覺心跳快、胸悶頭暈、後項緊痛大便溏而黏滯舌紫紅絳、苔潤白微黃
    處方:黃連解毒湯6.0 丹參1.0 桃仁1.0 葛根1.0 菊花1.0 鉤藤散4.0
    以上為一日量、分四包服、三餐飯後及睡前服,取一週。

    討 論:

    一:本例患者任職於南部某大鋼鐵廠,掌國貿事務,平素應酬較多,即方書所謂多食膏梁厚味之人;症見大便日二三行,多溏軟而常多矢氣者,中醫稱之為(中焦濕熱)。依現代診斷研判,應係慢性腸胃炎之症。
    二:患者主訴之中,常易發生口瘡一症,現代醫學多認為係維生素C及B群缺乏,然依筆者臨診經驗所得,患者若口破之外,兼見口渴多飲、舌紅苔黃、口氣重濁、大便秘結、或雖便溏下利、而解便臭穢、或黏滯者,均係胃熱之徵。治以清胃瀉熱,每能速收捷效。
    三:高血壓症患者之中,屬胃熱濕濁者,只要清胃瀉熱,確能平降血壓,但若飲食不謹,酒肉不禁,或熬夜透支體力....,即易反復發作,難以期待長治久安。此亦係傷於飲食勞倦之一症也。

    例二: 任○○ 男 48年次  病歷編號001612
    [初診]:87.01.24.
    最近工作較忙,有時會覺頭暈項強,偶有頭部脹感、常自覺上半身熱灼感
    大便偏乾,但不硬 BP=136/85
    處方:四逆散6.0、石決明1.0、夏枯草1.0、草決明子1.0、丹參1.0、三黃瀉心湯 2.5
    取五天份:
    按:
    一:本例患者亦自覺上半身有熱灼感,故亦屬熱症;而大便偏硬,但無便秘一節,係熱而兼內實之輕症,故少加三黃瀉心湯,瀉實導熱。
    二:患者平素血壓不高,最近之所以偏高者,應係工作忙碌,精神緊張、壓力較大所致,此即中醫所謂之肝陽偏亢是也。患者正當壯年,體力尚佳,故以四逆散疏肝泄熱,平降肝陽,合三黃瀉心湯瀉熱導滯,另加石決明平降肝陽、夏枯草清肝解熱、草決明子潤腸通便、丹參活血化瘀。

    [次診]:87.02.20
    服上方後,大便較軟了、頭項緊張感有減輕,偶而還有頭暈、上半身熱感減少了
    左尺脈偏旺 BP=118/82
    處方:四逆散5.0 石決明1.0 夏枯草1.0 草決明子1.0 丹參1.0 黃連解毒湯3.5
    取五天份
    按:本方服後,除血壓降至正常外,上半身熱感減輕,頭項緊強感亦有改善。是藥已中病。兼之大便已軟,故去三黃瀉心,改用黃連解毒湯清解內熱。

    [三診]:87.02.27.
    偶而還覺頭暈、頭脹感、頭部仍有熱灼感、夜眠情況稍差、大便又偏硬了 BP=115/85
    處方:四逆散6.0 石決明1.0 夏枯草1.0 草決明子1.0 丹參1.0 三黃瀉心湯2.5
    取七天份

    [四診]:87.03.06.
    若工作較忙碌時,即易血壓偏高、自覺在密閉、不通風之場所中,即易頭面發紅、或覺有熱灼感、舌紫紅暗、尖紅、苔薄黃、大便較軟、尺脈仍偏旺 BP=110/75
    處方:杞菊地黃丸5.0 夏枯草1.0 草決明1.0 丹參1.0 葛根1.0 加味逍遙散3.5
    取一週份
    按:
    一:頭面部有熱灼感,係火證指標之一,本證與現今所謂之高血脂、高脂固醇症,似乎有關;而本例患者自覺在密閉、不通風之場所中,即易頭面發紅、或覺有熱灼感,顯係缺氣所致,中醫所稱之火證,與肇致缺氣之血濁諸症間,究竟有何關係,值得更進一步探討。

    二:患者左尺脈一直偏旺,依醫宗金鑑、四診心法對五臟本脈之定規為:腎沉滑軟一今不沉滑軟而反見脈旺者,似有陰不能潛陽之象,應考慮腎水不足,所謂水不能涵木是也。故改方以杞菊地黃丸滋腎養肝。

    [五診]:87.03.13
    晨起會覺心律不整、自覺有點胸悶、大便正常、尺脈旺有減輕、BP=125/82
    處方:杞菊地黃丸5.0 夏枯草1.0 石決明1.0 丹參1.0 葛根1.0 加味逍遙散3.5
    取一週份

    [六診]:87.03.27
    服上方後,心律不整有改善,胸悶有減輕、左尺脈微弦、大便正常、舌紫紅暗、苔薄黃
    BP=118/80
    處方:杞菊地黃丸5.0 夏枯草1.0 石決明1.0 丹參1.0 葛根1.0 龍膽瀉肝湯3.5
    取一週份
    按:本例患者最近尚曾經以電話聯絡,得知目前血壓一直維持正常,未再服任何中西藥物。

    例三:陳黃○○ 女 31年次 病歷編號:031994
    [初診]:87.02.13.
    素有血壓高 BP=140/80、時覺胸悶、坐則欲眠,但上床後卻睡不著
    外觀:面色偏紅、身材矮而稍胖、常覺頭面一陣烘熱感
    來診主訴:兩膝緊痛,屈膝時加重、有時會腰連兩腿部痛、兩小腿易抽筋
    舌紫紅暗、苔薄黃
    處方:鉤藤散5.0 石決明1.5 夏枯草1.0 丹參1.0 葛根1.0 黃連解毒湯3.0
    [次診]:87.02.20.
    仍有時一陣頭面烘熱 BP=170/86 兩膝痠痛未見減輕、大便正常,不硬
    夜間仍不易入眠、舌紫紅暗、苔薄黃
    同方再取一週

    [三診]:87.02.27.
    服上方後頭面烘熱感有減輕 BP=135/85 患者頗以兩膝痠痛為苦,腰仍痠
    舌紫紅暗、苔薄黃
    處方:身痛逐瘀湯6.0 牛膝1.0 丹參1.0 獨活寄生湯4.5取一週

    [四診]:87.03.06
    BP=142/82 服上方後,兩膝較不覺熱灼感,但痠痛未明顯改善、小腿仍不時抽筋
    平素不覺痰多、夜眠仍不佳、半夜易覺咽乾、頸項常覺痠強
    處方:身痛逐瘀湯5.0 狗脊1.0 牛膝1.0 乳香1.0 沒藥1.0 芍藥甘草湯3.5
    按:本次以兩膝痠痛及小腿抽筋之症為主要目標,故合芍藥甘草湯同用。

    [五診]:87.03.27.
    BP=150/98 停藥久,頭面烘熱感依然、兩頰部色赤、有時覺微暈
    若日曬則面紅赤加重、舌象同前、兩膝仍痛
    處方:鉤籐散4.0 丹參1.0 葛根1.0 石決明1.0 益母草1.0 杜仲1.0
    夏枯草1.0 黃連解毒湯2.5 取一週
    按:患者近日返回南部,停藥稍久,又見血壓升高。

    [六診]:87.04.03.
    BP=162/90 服上方後,頭面烘熱感有改善、然有時心律不整,偶而一陣頭暈
    舌、便同前
    處方:天麻鉤籐飲5.0 杜仲1.0 益母草1.0 牛膝1.0 丹參1.0 血府逐瘀湯3.5
    取一週
    按:患者雖自覺頭面烘熱感有減輕,但量血壓結果,較上次不降反升。

    [七診]:87.04.17.
    服上方後 ,頭面烘熱感減少了、微暈及項緊強感均有減輕、兩頰部色仍赤
    夜眠仍不佳、BP=130/85
    處方:鉤藤散4.0 丹參1.0 葛根1.0 石決明1.0 益母草1.0 杜仲1.0
    夏枯草1.0 黃連解毒湯2.5

    [八診]:87.04.24.
    頭面一陣烘熱感少了、兩頰部赤色減退、微暈及項緊強感均有減輕
    大便偶而偏硬、夜眠有改善、BP=150/80
    處方:鉤藤散4.0 丹參1.0 葛根1.0 石決明1.0 益母草1.0 杜仲1.0
    夏枯草1.0 三黃瀉心湯2.5

    [九診]:87.05.01.
    服上方後,大便較暢、BP=156/80、夜眠仍不佳,常覺倦乏嗜臥,但上床卻睡不著
    項緊強感有改善,仍微覺頭暈、面色紅赤程度減退、面上熱灼感有減輕
    處方:鉤藤散4.0 丹參1.0 葛根1.0 石決明1.5 益母草1.0 杜仲1.0
    夏枯草1.0 桂枝茯苓丸3.0
    按:
    一:本例患者面色紅赤、頭面熱灼感之症,與前兩例不殊,亦應係熱證無疑。經隨症轉方,如便秘用三黃瀉心、頭暈加鉤藤散或天麻鉤藤飲、腰痠加獨活寄生、小腿抽筋合芍藥甘草、身熱加用黃連解毒等,症狀雖有改善,但血壓迄未能維持穩定。
      
    二:高血壓一症,分為原發及繼發性兩類,其中絕大多數為原因不明之原發性高血壓。現代醫學以利尿劑、血管擴張劑、具他阻斷劑、轉化脢抑制劑、鈣離子阻斷劑等藥物治之;在抑制血壓升高,控制血壓在安全範圍內方面,確有明顯而可靠之療效。然而藥效不能持久,必須每天服用降壓藥,若吃吃停停,對於心血管的壓力,反而更為不利。
      
    三:反觀以中藥處置時,雖有部份病例可以降低血壓。但也有很大比例的患者,在頭暈、面赤、身熱、肢麻、失眠、便秘....等症狀上,雖有很顯著的改善,但量其血壓,仍舊居高不下。如本文例三即是一例。

    四:在高血壓一症的治療效果上,應該有四種情況;
      1.是既能平降血壓,又能消除症狀。
      2.是能平降血壓,但不見得能夠消除症
      3.是能夠消除症狀,但不見得能夠維持血壓。
      4.既不能降低血壓,也不能解除症狀。

      比較中、西醫學在高血壓一症的治療上;西藥用藥單純,降壓效果較為顯著而迅速,然而有許多副作用,如:頻尿、陽萎、胸悶、心悸....等,難以避免。中藥用來降壓的處方,由於必須辨證論治的緣故,用藥較為複雜,非有相當訓練,不易適當掌握;因而效果難以確保。然中藥治療理念,重在平衡陰陽、舒活氣血、疏通經絡、協調臟腑功能,對於各種因為高血壓所致之頭暈、頭痛、項緊強、上半身烘熱感、口苦、口乾、或口氣重....等症狀,都能在低副作用的用藥下,得到顯著的改善。亦自有其廣受社會大眾喜愛的利基存在。如何截長補短,使這兩種醫學能為更多的病患,提供更好的服務,將是醫界的重大課題。

    張順晶中醫師曾任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院聘主治醫師  
    現任張順晶中醫診所負責醫師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