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提供會員交流各種美容及健體心得及資訊
緣生術數研究社【潮流特區】美容及健體心得交流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推薦]香港容易混淆中藥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推薦]香港容易混淆中藥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hehehaha 發表於: 2006/05/31 02:16pm
    主編/作者
    趙中振、李應生
    出版社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香港中藥聯商會
    簡介:

    縱觀全書,言簡意賅,圖文並茂,深入淺出。這是一本緊密結合香港實際情況,應用性、可讀性很強的學術著作。本書不但適合於中醫藥臨床、科研、教學、生產、營銷工作者使用,也是中醫藥國際貿易和行政管理的有益參考書,必將對於中藥的標準化與國際化起到推動作用。
    藥無重名惠萬家   趙中振/香港

    一、問題的提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比利時及歐洲一些國家相繼報告,市民曾經因服用一種含有“防己”的中藥減肥藥片,出現腎臟廣泛性及間質性纖維化,腎小管萎縮及缺失,甚至造成腎功能衰竭的病例報告。究其原因,是因在中藥減肥藥片中的“防己”,誤用了馬兜鈴科的廣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w et S.M.Hwang而造成的,正確用藥本應是防己科的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幾年前,各地廣泛報導的“馬兜鈴酸事件”,就是將中藥製劑龍膽瀉肝丸中,傳統習慣應當是木通科的木通Akebia quinata (Thunb.)Decne.,因市場缺藥,而使用了馬兜鈴科的關木通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而造成腎功能衰竭。

    2004年春香港報導了首宗服用中藥後懷疑馬兜鈴酸中毒的個案,病者連續數日到中藥房購買“白英”服用,中藥房在此期間卻一直錯誤給他含馬兜鈴酸的另一味中藥“尋骨風”,令病人患上腎衰竭及尿道癌。為此,2004年3月香港衛生署發出通知,暫停使用中藥“白英”和“尋骨風”。其實中藥“白英”與“尋骨風”兩者在來源、功效均有差別,共同之處只不過是兩者具一相同的別名“白毛藤”。

    上述問題提醒我們,香港中藥的混淆,很大部分由於同名異物引起。一字之差,人命攸關,澄清混亂,可先從正名做起。

    二、香港常見中藥品種的混淆情況
    過去一年,我們在香港18區百餘間中藥房的容易混淆中藥材進行了全面調查,收集樣品超過萬件。調查結果發現86種藥材不同程度上存在地方習用、誤用、混淆與偽品充斥的現象,初步分析,現可歸納為以下數種情況:

    (一)正品之代用品
    “正品”:一般指考證有據,名實相符,質量合格者。一為法定品種,主要是收載於《中國藥典》;二為傳統用藥,如收載於《中華本草》中的正名品種。

    “代用品”: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當正品無法獲得時,經醫師的特殊許可,同意另改處方或加注更換其他藥效相同或非常近似的品種替代者。如用國產血竭代替進口血竭、國產沉香代替進口沉香便屬於此範疇。

    目前香港市場所見此類藥材大多已在《中國藥典》明確另立條目,如金錢草與廣金錢草、板藍根與南板藍根等。臨床試驗證明兩種中藥的性味功效基本相同,因此可視為可相互替代。但正品之代用品在使用時,應注意藥量的差異。

    (二)地區習慣用藥
    “地區習慣用藥”:一般指有較長時間的地區藥用歷史和使用習慣,自產自銷,如《廣東中藥誌》所收的部分地方品種。

    此類藥材有些與常用中藥的名稱類似,但來源、成分、療效都相去甚遠,應屬於另外一類藥材,不可混用。如廣東升麻與升麻、廣東王不留行殼與王不留行、廣東狼毒與狼毒、廣東商陸與商陸、華南鶴虱與鶴虱、廣東海風藤與海風藤、廣東劉寄奴與劉寄奴草等。

    (三)名稱混亂
    名稱混亂主要指“同名異物”與“同物異名”。此類現象最多,不加留意便會造成混淆。在香港市場上,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將相似的名稱,不加區分。如川牛膝與淮牛膝、半夏與水半夏、三棱與泡三棱、北豆根與山豆根、防己與廣防己、蕎麥與金蕎麥、骨碎補與大骨碎補、白附子與白附片、綿馬貫眾與蘇鐵蕨貫眾、川貝母與平貝母、草烏與川烏、川木通與關木通、天仙子與南天仙子、石斛與有瓜石斛、雷公藤與丁公藤、白蘞與土白蘞、土荊皮與土槿皮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兩種中藥之間有共同的異名而造成的混淆。如委陵菜在香港有北紫草之異名而與紫草茸相混;廣防風在香港有豨薟草之異名而與豨薟草相混;雞屎藤在香港有青風藤之異名而與青風藤相混;地骨皮在四川有“全皮”之稱,而在商品流通當中“荃皮”混淆;洋金花在廣東地區有廣東鬧羊花之稱而與鬧羊花相混,凡此種種,均屬名稱混亂。

    (四)張冠李戴
    主要指在一定地區將藥材顛倒錯用。如合歡花為豆科植物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之花蕾,香港地方名為夜合花。而夜合花應為木蘭科植物夜合花Magnolia coco (Lour.) DC之花,在香港稱為合歡花,名稱正好相反。此外還有將白前稱白薇、雞血藤稱大血藤、澤蘭稱佩蘭等,反之亦然。

    (五)藥用部位混用
    同一株植物的不同部位往往療效是不同的,如麻黃地上部分可發汗,麻黃根可斂汗。因此在未有詳細的化學、藥理與臨床研究之前,不可隨意擴大藥用部位。如射干苗混為射干、徐長卿全草混為徐長卿、草蒲黃混為蒲黃、天仙藤與青木香混用等,均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六)近緣植物混用
    此類藥材主要指來源相近,形狀不易區分,商品中也常混用,如雞骨草與毛雞骨草、扁蓄與小扁蓄、白花蛇舌草與傘房花耳草等。有關混用兩者之間是否可以替代的研究,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七)偽劣藥材
    此類情況純屬不法之人為謀取暴利,人為偽冒、摻假,嚴重影響了臨床療效,危害了消費者利益,應當堅決取締。如將豬膽冒充熊膽,用塑膠加工品冒充羚羊角,將唇形科地蠺或澱粉造模冒充冬蟲夏草。此外還有偽髮菜、偽野山參、偽西洋參等。

    從上述可見,香港中藥材混亂品種複雜。本書除收載我們根據調查獲知的混亂品種外,還對曾經在香港發生過中毒事件的混亂品種特別收錄,如鬼臼誤用為龍膽與威靈仙、牙硝誤用為芒硝、尋骨風誤用為白英等,為避免事故重演,特此警惕。

    三、混亂原因解析
    500年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中專門設有“藥名同異”一節,並列舉了很多實例,可見“同名異物”與“同物異名”的問題自古有之,於今為烈。分析中藥容易混淆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歷史地理因素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懸殊,植物種類因地而異。加之古代交通不便,每當道地藥材不能運達時,往往就地取材,廣東阻隔於長江和黃河流域之外,中醫藥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嶺南學派”,所用中草藥不少也為當地所獨有。

    如板藍根北方多用十字花科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乾燥根,而在香港使用的南板藍根,則來源於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的乾燥根。又如王不留行在中國藥典收載的正品為石竹科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racke的種子,而在香港習慣使用者為桑科薜荔Ficus pumila L.的花托,稱之為廣東王不留行殼。二者雖名稱類似,親緣關係相去甚遠。再如升麻根據《中國藥典》品種應當為毛莨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根莖,而香港地區有售一種菊科植物華麻花頭Serratula chinensis S. Moore的根,習稱廣東升麻,處方當中二者亦有混用現象存在。

    (二)古代典籍記載粗略或考證有誤
    中醫藥古籍汗牛充棟,一本古書又有不同的版本,藥材鑒定項下主要是簡單的文字與繪圖,並沒有保留下參照標本。如《本草綱目》比較流行的明代金陵本、江西本與清代張紹棠本中的繪圖便有很大出入。因此後人在承繼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理解失當之處,例子如下:

    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記載,白頭翁:“處處有之,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翁,故以為名”。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記述“凡草之有白毛者,以翁名皆可”。因為記述不詳,從古到今出現有多種根部根部有白茸的植物混作白頭翁。據調查,國內市場上曾以白頭翁為名的商品,迄今不下三十種,分別屬於毛茛科、薔薇科、石竹科等不同的植物。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將紅花誤認為是西紅花,云:“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即彼地紅藍花也。”紅花在古代亦稱紅藍花,可見兩藥混淆的情況早在明代已有之。

    白薇與白前均為來源於蘿藦科植物,但古代本草對於二者的生藥性狀描述不詳,每以細辛、牛膝作比,或以根之黃、白、柔、脆為別,言多簡略,難得要領。

    地膚子在香港的混淆品為充蔚子。經考證,陳仁山在《藥物出產辯》中曾記載:“地膚子,產廣東肇慶,以益母草為真”。類似情況還可見於相思子與赤小豆、枸骨葉與十大功勞葉等。

    (三)外形相近,貌似實異
    中藥的主要來源於草根樹皮的乾品,把握不住鑒別要點,時常把外形相近者混為一談。據近年的市場調查,內地常見的中藥沙參類有混淆品達36種,石斛達48種,貫眾達31種,厚樸達43種,秦皮達23種。類似問題在香港同樣出現。

    如威靈仙的主流品種應當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的根。因為外形相似,香港市場曾出現有以小檗科植物桃兒七(鬼臼)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的根混入威靈仙,此外,还有鬼臼與龍膽相混造成中毒事件的記錄。

    再如雞血藤,正品為豆科蜜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藤莖,而香港市場出現以木通科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 Rehd. et Wils. 的藤莖冒充雞血藤。兩者外形相似,但亦有不同:大血藤表面灰棕色,橫切面皮部呈紅棕色環狀,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有多數細孔及紅棕色放射狀紋理;雞血藤表面灰棕色,橫切面木部淡紅色,小孔洞不規則排列,皮部內側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褐色或黑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呈偏心性半圓形的環,髓小,偏向一側。不加仔细分析,香港市場顛倒錯用。

    (四)文字、語言因素
    木通科木通為我國歷代本草傳統藥用的木通,而現時200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木通不為此種,而是馬兜鈴科的關木通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毛茛科川木通(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 和繡球藤 Clematis Montana Buch.-Ham.。《日本藥局方》則沿承中醫古方,使用木通科木通Akebia quinata (Thunb.) Decne.,這一點是應當引起注意與認真修訂。國際上報道使用過量馬兜鈴酸導致腎功能衰竭,其實只應當限於馬兜鈴科的關木通,只因中文名稱上都有“木通”二字,而造成株連,引致禁止使用木通科木通、毛茛科川木通。

    三七與川三七(牛尾七)的來源完全不同,前者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後者為百合科植物開口箭Tupistra chinensis Bak,只是因為共同有“三七”二字,以訛傳訛,在香港市場出現混亂,並發生毒副作用反應。

    炮製是中藥的一大特色,因應加工方法不同,可達致減毒、增效或轉變藥性的作用。如何首烏經酒蒸後,可去除致瀉作用。天南星、半夏經薑汁、礬水處理後,可以消除其毒性。同一種地黃,生用甘寒,清熱涼血,製成熟地後,味甘而性溫,滋陰補血。香港衛生署公布的31種毒劇中藥名單中,生用者有生草烏、生附子、生天南星、生半夏等十餘種,而以上中藥的炮製品,則被列入常用中藥範圍。雖說只相差一個“生”字,功效有質的不同。有些人缺乏專業知識,粗枝大葉,將生品與炮製品混用,結果釀成大錯。

    (五)有意造假,以僞亂真
    不法分子為謀圖私利,以偽亂真。越是珍貴、越是短缺的藥材,越容易出現偽品。麝香、牛黃、熊膽、羚羊角從塑膠加工品到天然類似品不勝枚舉。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 本屬真菌類藥材,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雪線一帶,多為野生品,現時有人以唇形科植物地蠶 Stachys geobombycis C. Y. Wu的根莖來冒充。此外,尚有以石膏、麵粉、黃豆粉、玉米粉等為原料放置在模型內壓製而成的偽蟲草在市場上出現。

    四、解決的辦法
    中藥的混淆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澄清混亂也絕非易事。以往不少學者已經進行過一些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之上,還應有業界的配合、政府管理部門的支持及多方面的努力。

    (一)澄清混亂,建立標準
    澄清混亂,首先是建立正品觀念。2003年由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與業界共同合作編著的《香港中藥材圖鑒》(中、英文版),為海內外人士學習認識常用正品中藥材提供了參考。目前,香港衛生署正在組織有關專家通力合作,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制定香港中藥標準 (Hong Kong Standard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這將對建立標準,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起到巨大作用。

    (二)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業界水準
    中藥鑒定是一門學科,其中不乏寶貴的經驗,特別是一些傳統經驗鑒別方法,值得認真學習與承繼。回顧香港中藥市場混亂的原因,不少是由於缺乏專業知識造成,莖藤不分,樹皮不辨,果實種子混為一談,有些葉類藥材其實放在水中一泡便可一目了然。本書編著的目的之一,就是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地對混亂品種進行鑒定、澄清,並對藥材的品質有初步的介紹,幫助中藥從業人員把握鑒別要領。

    中藥鑒定又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植物分類、顯微鑒定、理化分析與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更能正確評價中藥的真偽優劣。

    (三)政府監督,行業自律
    此次由香港中藥聯商會發起,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工業貿易署屬下的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資助,得到大學的學者,政府管理部門等支援的統一藥名工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種合作方式是開歷史先河之舉,也是最為行之有效的。

    香港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匯點,香港的中藥貿易在國際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同時還是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近年香港的中醫藥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在高等學府專業中藥人才培養的同時,還應儘快建立有中藥行政職能的檢定機構,確立中藥技術人員的專業資格,加強健全中藥規管。

    文章至此,編者不禁憶起恩師謝宗萬教授。謝老一生從事中藥混亂品種研究,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中藥材正名詞典》是老師嘔心瀝血的遺著,也為本書奠定了基礎。半年前,編者前往北京探望病榻中的老師,他仔審閱了本書的初稿,並對這一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寄予熱切的期望。本來老師應允擔當本書總審,並為之作序,遺憾的是老師仙去,未能看到本書的問世。追憶之餘,吾輩更要繼承前人的遺志─“藥無重名惠萬家”,在香港建立一個無混亂品種的國際中藥貿易港。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