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歡迎會員介紹有關電影或音樂快訊及提供評論
緣生術數研究社【消閒旺地】影音特區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推薦]〈英女王〉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推薦]〈英女王〉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鵲踏枝 發表於: 2007/03/04 01:09am
    寫得不錯的影評2:

    OurCinema,OurTimes﹕政治,就是有人不願懂 
    明報新聞網(2007-02-1104:48)

    【明報專訊】即將上映的兩齣話題電影《英女皇》(TheQueen)和《硫磺島戰書》(LettersFromIwoJima),在製作上都顯示出優越的政治智慧,回來看我們的特首選舉口號標語,實在令人感觸良多。

    史提芬費雅斯(StephenFrears)的《英女皇》甫開始,銀幕上康城影后海倫美蘭(HelenMirren)全副披掛,扮演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香港上25歲的人仍會熟悉的「事頭婆」。中近鏡前的她一臉莊嚴肅穆,不怒而威。就在觀眾等待這introductoryshot結束之際,她突然輕微轉過頭來,目光和鏡頭接觸;這神來之筆,也是整齣電影看後帶來的感覺。

    很久沒有看史提芬費雅斯的作品,上一次已是5年前的《天使夜驚情》了。《歌舞廳的最後一夜》和同樣由米高辛扮演貝理雅的電視電影《TheDeal》均與之無緣。似乎他的幽默與時俱進,愈覺醇厚。

    戴妃之死揭序幕 
    《英女皇》拍的是10年前英國王室面對的一次危機,一宗香港人並不感陌生的事件。不錯,10周年了。10年前的香港大事,當然不止于主權移交,股市衝破8000點。到今天仍有不少人記得,那一年的夏秋之交,戴安娜死了。

    戴安娜曾經是一個夢,一個共同回憶。1981年,20歲的戴安娜下嫁英國王儲查理斯,王子公主的浪漫童話,徬彿真能在現實出現。15年後兩人離婚,其間她做了很多令英國王室尷尬的事,再一年後,她死於巴黎一宗車禍。

    她究竟是怎樣死的?真的是傳媒狗仔隊追蹤,引發隧道車禍意外香消玉隕?去年12月14日英國警方剛公布她和男友法耶茲的死因調查報告,將陰謀論傳聞一一排除,斷定是司機酒後超速駕駛,戴妃死於意外。可是,大概王室或軍情處派殺手的說法仍是最多人相信的說法,也是最有戲劇性,最有拍成電影的潛質。

    然而,《英女皇》全片丁點陰謀論也不採用,它並不旨在挑戰事件中反應遲鈍的王室。當年,由於英國民眾悼念戴安娜的情緒出乎王室意料,英女王選擇到蘇格蘭行宮度假也不對戴妃逝世作出任何表示,引起了民間瀰漫一片反帝制氣氛。電影重現了這段歷史,加入了製作人的想像,展示了由新首相貝理雅代表的改革思維,如何跟王室所代表的保守意識,如何產生衝突,如何又最終磨合。

    成功製造對立面 
    電影中出現的戴安娜都是存檔影帶影像。相比于由演員扮演貝理雅、彭雪玲、英王太後、菲臘親王、查理斯王儲和英女王,她是一個「真人」;海倫美蘭的演戲對手便包括這個真實人物和她的龐大聲望。人死了,聲望成為無主孤魂,誰人利用得了,便可以構成威力強大的武器。電影中戴安娜愈真實、同時愈無形,愈像無處不在的樣子,觀眾便愈能代入王室領會他們當年感受到的壓力。這點史提芬費雅斯無疑成功了。

    當然,《英女皇》真正的成功在于製造了一個對立面,卻同時美化雙方──片中英女王固非麻木不仁,在遠離人群的草原河邊,她也有真情流露的一刻,對於一頭雄鹿之死,她也默默痛惜(這一幕正是神來之中的神來之筆)。貝理雅更是深明大義,事事大局為重,在主張共和制的幕僚和妻子包圍下,跟女王惺惺相惜。海倫美蘭演活了一個以壓抑為堅強,雖然有點不合時宜卻仍不失愛民如子的女王;米高辛則莊諧並重,動作表情維肖維妙。

    政治家與打工仔 
    《英女皇》描述的貝理雅,在對自己最有利的時機沒有騎劫戴妃之死引發的政治危機,因為他懂得英國人仍然需要一個國王;英女王也能在關鍵時刻暫時放下固有觀念和王者的傲氣。他們沒有自以為是,一心偏向有利自己的想法。

    這確實令人想起我們的行政長官候選人,那自以為親民和放下身段的選舉口號和標語,那由政治家搖身一變而為打工仔的親筆字句,不需要頭腦極高明之士,也會想到可能產生另一種解讀,即:未必覺得你說話的對象是全港打工仔,反而即時覺得你是向著北方主子承諾「打好呢份工」。一句話存在多種解讀可能,特首候選人和他的智囊不可能想不到其他解讀,只不過可能他們即使想到了,也會傾向相信那些對他們有利的可能,待真的不對辦了,又會覺得現實遲早隨著他們主觀意志轉移。

    從來都說政治是妥協,也得懂左右逢源,謀取雙贏。《英女皇》王宮相府兩皆討好,被嘲諷的只是查理斯和彭雪玲,而這兩人恰好是最招國民討厭的腳色。奇連伊士活的《硫磺島戰書》,也表現了類似的慧黠。

    《硫磺島戰書》的智慧 
    較早前已公映的《戰火旗跡》展示了二次大戰硫磺島浴血戰的美國觀點,姊妹作《硫磺島戰書》則從所謂日本觀點(其實當然是美國人設想的日本觀點)再看一遍。《戰火旗跡》放入了印第安軍人的異位(也是美國白人的例牌反省位、良心位),到這一回則全方向移位,透過「敵方」將戰爭的痛苦提升到普遍的層次,悲天憫人一番,令這齣戲讓美國觀眾看了良心舒服,日本人看了也感覺受到尊重,各取所需。

    我們的特首候選人何時才(願)懂得這種智慧?

    文﹕朗天
    策劃:王慶鏘李焯桃
    編輯:葉旺文
    資料來源:http://news.sina.com.tw/life/mingpao/cn/2007-02-11/044812346324.shtml
     
    鵲踏枝 發表於: 2007/03/04 01:04am
    寫得不錯的影評1:

    Movie Chic,Movie Style﹕女王的眼淚 
    明報新聞網 (2007-02-18 04:45)

    【明報專訊】真正的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仍然健在,電影《英女皇》(The Queen)注定是王室默許下才能開拍的電影,這種默許,意味著「保王」成分,不可能大言不慚,戲劇性有機會大減。但故事原來描寫戴妃出事後的王室危機,趣味一下子又回來。

    資深導演史提芬費雅斯(Stephen Frears)是英國通,過去不少電影都取材自英國不同階層問題,《天使夜驚情》(Dirty Little Things)憑柯德莉塔圖的人氣,講英國低下層的居留權與器官眅賣,寫實得來又有劇戲性,他拍《英女皇》前的熱身show,是電視電影《The Deal》(2003),戲中講及腹背受敵的英國首相貝理雅,面對巨大的下台壓力,揭露他與下任首相熱門人選及財相白高敦之間的政治角力,及不為人知的政治協商。戲中與貝理雅長相接近的舞台劇演員,過底參演直踩皇室內政的新片《英女皇》。

    戴妃死後王室反應 
    故事集中在戴妃魂斷巴黎之後王室的反應,如何與國民的反應出現巨大差異,與此同時,剛從選舉中進身唐寧街的改革派首相貝理雅,又與王室傳統的處事風格出現分歧,在維護傳統價值與王室尊嚴的困局中,作風強硬的英女王怎樣在當時回應事件、回應國民、回應貝理雅的訴求,成了她面對新時代衝擊的轉捩點。

    導演和編劇緊握了重點:戴妃事件,這除了是一宗愛情悲劇,還是近代最牽動英國民(甚至於界各地)的事件,及英王室近代面對的最大危機。由於事件太敏感、太具爭議,在劇本撰寫時,便不能怠慢。當時找來了兩個王室歷史專家做顧問,又與政府官員做專訪,重組來龍去脈,事件不難透過真實資料再重新創作,但幾方面人士的對白,是否就是當時的對話,就無可能一一考証,特別是英女王如何說話、說話語氣和她說過什麼話,這一點則不能出錯。

    海倫美蘭主宰成果 
    從戴妃事件帶出英王室如何面對新社會的衝擊,這一點取向,其實比揭開英女王與戴妃之間的婆媳糾紛,甚或揭開王子、卡米拉、戴妃與法國富商的四角戀情,更有積極的意義。影片的意義和趣味性,很大程度維繫于對英女王角色的描寫和演出。即是說,康城影后海倫美蘭扮演英女王的演出,主宰了電影最後的成果。電影開場,鏡頭已對準海倫美蘭,即英女王,對著鏡頭小心整理儀容,背後其實是讓王室畫家繪畫人像。這個鏡頭很快就讓觀眾看到,英女王莊嚴的氣質及硬朗的姿態。海倫美蘭扮相不是十足也有九成似,尤其是走路的姿勢,處事的態度,對家庭成員、對外間人士、對政治人物,都有不同的態度。家中,她是話事人,她決定事情,但不是霸道的一言堂,反而她更受到保守的丈夫及母親影響。對外,雖然不脫王室人員的傲氣,但亦對人表現有禮,顯示英女王不是麻煩太上皇。對貝理雅及英國政府,才顯得硬朗,不信任,甚至我行我素。

    扣人心弦 風趣幽默 
    劇本對英女王的描寫很細緻,而海倫美蘭的多層次演出,莊嚴之餘又有幽默,以最簡單的方法交代最複雜的心情,尤其是片中經歷多重事故後,百感交集,而流的一滴淚,把英女王柔軟一面完全表現出來。

    導演史提芬費雅斯除了擅長拍英國政治社會題材,更懂得處理年長角色,前作《歌舞廳的最後一夜》由茱迪丹芝主演的「婆婆」,就像是老頑童,調皮反斗又搞笑,令影片生色不少,也令沉悶的老人家戲,突然變得比青春更有活力。《英女皇》也一樣,在捉襟制肘的局限下,仍交出扣人心弦的劇情和人物關係,又不失風趣幽默,難怪成了今年奧斯卡的熱門電影。

    《英女皇》小資料
    導演﹕史提芬費雅斯
    演員﹕海倫美蘭、米高辛、占士康維爾
    上映日期:3月1日
    文:周渝
    策劃:林震宇
    編輯:葉旺文
    資料來源:http://news.sina.com.tw/life/mingpao/cn/2007-02-18/044512358378.shtml
     
    鵲踏枝 發表於: 2007/03/04 01:00am
    久不曾看到拍得這麼含蓄細膩的好電影!言贊!~  

    <img src=http://movie.sina.com.hk/movie/0/0000/2167/1/ti.jpg> 

    演員:
    海倫美蘭HelenMirren、
    米高辛MichaelSheen、
    占士康維爾JamesCromwell、
    施維亞森絲SylviaSyms、
    阿歷真寧斯AlexJennings

    導演:
    史提芬費雅斯StephenFrears

    內容簡介:
    1997年9月1日全球醒來,即被一場車禍嚇呆——著名的戴妃,即英國皇儲查理斯皇子的前妻戴安娜,於8月31日在巴黎撞車喪生。消息震驚全英國,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沒預期到群眾的反應會如此激烈,並與皇室成員退避到蘇格蘭行宮。對新任首相貝理雅來說,領導層對人民的安撫刻不容緩;英國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一發不可收拾。面對情緒接近失控的群眾,被吹捧為邱吉爾第二的貝理雅努力重建人民對英女皇的信心……

    資料來源:http://movie.sina.com.hk/cgi-bin/mv/movie/main.cgi?id=2167 

    真可惜這齣電影似乎是叫好不叫座,上映的電影院不多,即使上映也安排在座位較少的場子,星期六晚的娛樂黃金時段居然也不滿座。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
    目前頁面執行消耗時間: 160.00 毫秒 [Gzip: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