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歡迎會員提供對各類哲理與人生反思類之文章
緣生術數研究社【心靈雞湯】哲理與人生版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如 何 修 行~轉貼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 如 何 修 行~轉貼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TARISA 發表於: 2006/01/27 06:30pm
    [修行] 禪定、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禪定:修持禪定工夫的人,身不妄動,口不亂言,意不顛倒,自然不會干擾他人,生長智慧,得到他人的尊敬供養。

    般若:以智慧為導,不間斷的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自然能得大般若。

    布施:不論是財布施、法布施,還是無畏施,以能抱持「三輪體空」為最高原則、境界。

    持戒:非僅持戒相外表,能重視持戒的真正意義,以不侵犯他人為原則,並且尊重利益他人。

    忍辱:忍辱非消極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積極、承擔、化解、處理和自在的處事態度。

    精進:所謂正精進:「已生惡令斷,未生惡命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即使修福的精進,也需要以智慧為導引,才不至於盲修瞎練。
     
    TARISA 發表於: 2006/01/21 01:23pm

    下面引用由文風2006/01/16 11:18pm 發表的內容:
    謝謝!
    可是網主在那裡?
    如何教修行呢?有網址嗎?



    不好意思
    Tarisa也在找網主之資料
    因為網路資訊流速之快.
    真正原版的網主何人
    不知

    真是對不起
     
    TARISA 發表於: 2006/01/21 01:18pm
    [這篇文章最後由TARISA在 2006/01/21 01:21pm 第 1 次編輯]

    【慈悲與智慧】



      做為一個佛教徒,應該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對己。以智慧處理自己的問題,用慈悲解決他人的煩惱。用平等的慈悲心,與所有的人結緣,名為廣結善緣。我們學佛,是學佛的沒有煩惱,只有智慧和慈悲。有智慧就應該化解氣憤,有慈悲就能體諒對方。慈悲可有四原則:要調和自心的矛盾、要憐憫他人的愚蠢、要原諒他人的錯誤 ,要關懷他人的苦難。要使氣質轉濁為清,一定要將自己情緒的煩惱,轉化為慈悲與智慧





    --------------------------------------------------------------------------------



    【菩薩行】



      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問自已:「我有什麼對他有用,使他得益?」菩薩是能自利利他的人。自利者必項是以利他為出發點。信佛學佛,非為自己,乃為一切苦海中的眾生。只要善盡人的義務,同時實踐成佛的理想,就可稱菩薩。菩薩是能自利利他的人,並且是以利益他人來作為成就自己的人。菩薩是能夠用佛法自己斷除煩惱,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能夠用佛法來關懷他人,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人。 時時保持仁厚謙沖、虛心學習、謹小慎微,尊重他人的菩薩儀態,做一個有慚愧心的人。眾生以菩薩為福田,菩薩則以眾生為福田。眾生在那裹?就在我們家裹,以及每天接觸到的每一個人。以無我出世的精神,做入世濟眾的事業。





    --------------------------------------------------------------------------------



    【福與慧】



      要自知苦惱,才會不拒苦事。 要自知福溥,才會惜福種福。 菲以自
    供,是惜福;厚以施人,是培福。善於處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報。能夠了悟「萬法無常」是智慧;能夠運用「無常的萬法」自利利人是有福。培福不是為了享福,否則也是不智。因此我們在培福之後要知惜福,惜福才有福,培福是增福。當在享受福報時,切記不要作威、作福,要知福、惜福,更要培福。惜福好比節流,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培福則似開源是不斷地增加收入。有福而不用它來培植更多的福,便是等於守財奴,而非有福之人。對於福,首先我們要知福,人間處處有幸福,其次要安於福,知足常樂,然後更要惜福和培福,開源節流,雙管齊下,如能如此則必是有大福德的人。我們不僅要珍惜現有的福報。同時要為來生培養更多的福報。孝養父母、栽培子女、關懷國家社會、盡義務、盡責任是培福。對於一切眾生,給予安和樂利,也是培福。





    --------------------------------------------------------------------------------



    【感恩】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知恩不報恩,是忘恩負義;不知恩也不報恩,就是禽獸不如了!恩惠就像流水,自上而下,順向而行,即是承先啟後,把從前人處所受的恩惠再施予後人,綿延不絕。 對於周遭的一切,都應心存感恩;對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應求其回報。做為一個佛教徒,應當常常感謝三寶恩德。銘感釋迦牟尼佛的恩德以及歷代祖師們的恩德。 臨齋時念的供養偈:「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可說是修行禪法的靈魂,亦可說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供養佛法僧三寶是為感恩;供養眾生是為報恩。讓更多的人也能得到佛法的好處,這才叫做知恩、報恩。 報一切恩,莫過於度眾生,不要只講狹隘的回饋。能用感恩和報答的心來慶生的話,我們永遠可以感覺到多活一年,有多一年的價值,多一年的感謝,多一年的奉獻。這也就是我們佛教常講的,生命是無常的,心願是無窮的。





    --------------------------------------------------------------------------------



    【忍辱】



      「忍讓」是行善,也是布施。 菩薩看一切仇敵冤家,也都是活佛、活菩薩。忍辱不是咬緊牙關,而是以平常心接受事實、面對事實。忍辱者,不僅忍艱苦,也要忍誘惑。貧賤者忍苦,富貴者忍樂。忍苦是無條件地接受折磨,忍不受樂是高意志的自我約束,難忍能忍,始能持戒清淨。





    --------------------------------------------------------------------------------



    【以智慧莊嚴自己的心】



      瞋恨或忿怒又稱無明「一把無明火,燒掉功德林,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這是指人很容易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在一念之間摧毀,這有一點像兒童玩積木,用積木堆房子,堆得很好看,生氣的時候,腳一踢,整棟房子就倒下來了;很多人對某一些人或某一個人,辛苦的幫忙照儲,成就了一輩子,可是一生氣、一怒就把一生中對待那一個人或那些人的恩惠、恩德前功盡棄,真是得不償失。




      所以說「忍」是非常重要的事,不能「忍」就含有忿怒的心出現。忿怒的心有幾種表現,一種是從語言來表現,另則用行為、行動表現,還一種可能就是敢怒而不敢言,雖然言辭上無表現什麼、語言上無表現、動作上也沒有,可是內心是非常的痛恨,這一種表現法可能其他的人並不知道,但是對自己來講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所以忿怒,不管是人家看得到、感覺得到,或是看不到、感覺不到,都是一種非常不划算的事。據研究,一個人在忿怒的時候身體的細胞會死亡得很快,而且容易忿怒的人,容易使人體的分泌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產生障礙,所以常常能夠應用語言表達的、用動作發洩的,當然是很糟糕了,可是,如果不發洩出來,燒在內心裡,心裡發火,這對自已傷害是非常大的,有一些人會鬱鬱不樂、悶悶不樂,會害病、害精神病,也可能會害現在時髦的癌症。因此,忿怒對自己、對別人都不是很好的事情。




      要如何化解自己的忿怒?可從觀念和方法二個方向來幫助自己,為什麼會忿怒?為什麼讓自己那麼痛苦?為什麼讓自己想要發洩又敢怒不敢言?感覺自己是被冤枉的,或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怨恨、自己後悔、甚至於痛恨自己,像這些情形,我們要如何的處理?




      第一,從觀念上,我們要相信因果的關係,發生這樣的事,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用因果觀點來看,如果是因,我不需要還報,他造的因,我還報給他,他痛苦我也更痛苦,何苦來哉。如果是果,我應該要接受,不需要再還報,還報時又變成了雙重的受害,重重無盡,老是因果循環,真是自討苦吃。從這一個觀點來處理,我們心裡就不會那麼忿忿不平了。




      第二,從方法上,當下頭腦已經轉不過來、想不通了,不需要再想它,
    不需要用任何理由來解釋,當下就是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或注意"呼吸〞,注意自己內心念頭活動的情況,注意自己內心痛苦的那一種現象,問自己"為什要痛苦呢?已經這樣痛苦了,還需要更痛苦嗎?"這樣一來,忿怒的情緒自然而然會平息.這個時候你的心情就不會老是針對著、對抗著那樁不平衡的事,情緒也含慢慢的、慢慢的緩和下來,忿怒情形就會減少了。





    --------------------------------------------------------------------------------



    【少欲、知足、慚愧、懺悔 】



      為了洗鍊我們的身心,應當多做一些使得物慾沈澱的工夫。安心在於生活的少慾知足;安身在於生活的勤勞儉僕。有錯誤能夠承認,真誠懺悔,就相當於衣服髒了,用肥皂水洗了再穿,髒了再洗,那衣服還是保持乾淨。如果根本不洗,那衣服永遠是髒了。有慚愧心的人,會聞過則喜,聞譽則懼。真懺悔是發自內心懇切的意念,要自知不會修行,才會虛心學習,念茲在茲。 慚愧是發覺自己的錯誤。 「給人方便」就是成就自己,懺悔是在承認自己的過失之後,願意承擔責任待人要厚,自供要薄,懺悔和慚愧都具反省的作用。




      凡有慚愧心生起,便會自勉自勵而不易懈怠。生起慚愧心的同時,起惡念、做壞事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如果慚愧心生不起來,則先修懺悔行。懺悔有三種方式:一、面懺悔(責心懺);二、對佛、菩薩像前懺悔;三、對知語的人懺悔。從戒律上來講,最輕的過失用責心懺悔,重的則要對人懺悔。對人懺也依情節輕重分對一人,多人及二十人僧眾懺悔的不同,藉人及公眾的約束力,來幫助自己的精進和清淨。




      若發了願而未負責任,應生慚愧心,慚愧心生不起,則要懺悔。若能懺悔與慚愧心相應,此願便會逐漸成長。每日反省,常常慚愧,時時懺悔,內心自然清明,性格自然穩定,縱然未得悟境,也是一個健康和快樂的人。




      佛教我們:「少欲、知足、知慚愧」──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安心於佛法的修學;也唯有少欲、知足,才會真的生起慚愧心。知道慚愧以後,才能夠懺悔往昔的罪過業障。懺悔後,才能使我們心得安樂,這就是佛法,這就有「法喜」。




      慚愧是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種行為,從注意自己行為,進而了解自己行為,然後反省自己行為,結果是改善修正自己的行為,便是慚愧與懺悔的功能。 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正因為我們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約束,所以經常犯錯還不認錯,因此只要承認自己有錯,就會起慚愧心來,跟著承擔錯誤的責任,便名為發露懺悔。
     
    TARISA 發表於: 2006/01/21 01:10pm
    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訶。


    白話意思是說(這是古印度文)   我記得意思是 開啟心中的蓮花 早到比岸
    雖然我們活在這地球 願大家共同明欣見性 (成佛不是要自己成   是要大家一起成就佛的心性 ))


    法  是無法用語言形容滴   也只能告訴你個大概

    唯有 身心做起 身體力行
    就像讀了兵書卻無法上場  ((變書呆子))

    沒讀過書  去由自心中發出善意 善行 ((這來的更珍貴))


    願   各位菩薩 求法不在多 在於有持

    法乃輕鬆 毫無代難之苦   是歡喜

    如果讓你心生煩惱    建議先放下法 ((法可住人 也可害人   轉換心情一下 會更上一樓))

     
    文風 發表於: 2006/01/16 11:18pm

    下面引用由TARISA2006/01/01 10:46am 發表的內容:
    人要「明心見性」容易,要能「當今放下」則不易 ∼
      修行顧名思意,可謂修正己身行為進而以入世之心渡眾,昔往修行皆為苦行修,現代人大多流於「修形」,左一句我在「修行」右一句「阿彌陀佛」,如此三年以 ...



    謝謝!
    可是網主在那裡?
    如何教修行呢?有網址嗎?
     
    TARISA 發表於: 2006/01/16 06:25pm

    下面引用由jennifer2006/01/03 01:24pm 發表的內容:
    Thanks Tarisa!
    七佛滅罪真言...How do I say it in Cantonese?


    不客氣呢
    但我不會...真是不好意思...
    可能要麻煩 Jannifer問其他大大呢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