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講起佛教, 不能不談到【心經】. 【心經】是佛教徒每日課誦時必修之課; 作為初學佛者, 【心經】可作為入門之台階.
Sariputra! All things therefore they are in themselves not good and not bad, they are not increasing and not decreasing. Therefore one may say there are no such things as form, perception, concepts, thinking process, and consciousness. Our senses such as eye, ear, nose, tongue, body and mind are misleading us to illusion; thus one may also say there is no reality in visible form, sound, smell, taste, touch and mindknowledge. There are also no such things as the realms of sense from sight up to mind, and no such things as the links of existence from ignorance and its end to old age and death and their end. Also the Four Noble Truths* are nonexistent, just as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wisdom and also no gain. Because the holy Bodhisattva who relies on transcendent wisdom knows that there is no gain, he has no worries and also no fear. Beyond all illusion he has reached the space of highest Nirvana. All Buddhas of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found highest perfect knowedge because they relied on transcendental wisdom. Therefore we ought to know that the great verse of the transcendent wisdom is unsurpassed in its splendor, and that it appeases truly all pain**. It reads: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SVAHA!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 作者: katechao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易先天數[/u]在 [i]2005/07/14 03:53pm[/i] 發表的內容:[/b]
-- 作者: 無尾蜂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摩訶」就是大 「般若」這二個字,其實波切(音)這二個字是台灣話,國語是般若,廣東話就叫波野。那西藏語就是別炸。代表智慧 「波羅」兩個字呢!也就是「彼岸」,就是對方的那個岸,叫做「彼岸」,「波羅」就是「彼岸」。「蜜」字的意思就是「到」、「到達」。那麼整個句子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啦」。那個「啦」就是「多」,「到彼岸啦」。 「觀自在」三個字。所謂「觀」,也就是觀照。觀就是看,照呢就是看自己,也就是照自己、照世界、照眾生。照我、照他、照眾生,這個就是觀照。那麼「自在」兩個字就可以講是「解脫」。所謂的「觀自在」這三個字,整個加起來也就是「觀照解脫」。禪宗裡面有一句話講:看破、放下、自在。 五蘊」就是我們在佛經裡面所講到,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就是「五蘊」的意思 「色蘊」的意思.就是指漂亮美麗的物體生物 「受蘊」的意思,是講所謂有接受的意思,好像是從外面來的,那麼你接受了你就有感覺,這就是一種接納跟接受的意思。好像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心情跟態度,是當你剛起床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一種感受,一種接受外來環境、天氣,你昨天晚上的睡覺及你的夢,你這天的心情好不好?就在你起床的這一刻感受到。 「想蘊」我們都知道這是屬於不是在實相上的。不是實相也不是說你自己確實有一個證明,而是心理上的,我們就稱為「想」。 「行蘊」.這個行可以講是行動,也就是意志活動以後的一種行為。根據佛經所提到的「行蘊」就已經是會造成業的。一般來講,「受蘊」跟「想蘊」都不會造成業的,因為都只是在這個意志的活動。但是「行蘊」呢,它本身就會造成了業。我發覺「行蘊」雖然會造成業,但是在心經裡面所提到的「行蘊」本身也是空的 「識蘊」.這個「識」,就是知識的「識」。這個「識」字呢,又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菴摩羅,一共是九個識。那麼我們曉得這個「識」字的含意也就是知覺、識的意思,也就是知覺,就是知道的知,覺悟的覺。也就是知覺的組合就是識。 舍利子,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對祂的弟子舍利弗本身的一個稱呼,稱他為舍利子。
第一種涅槃就是「自住清淨涅槃」。這一種涅槃,我們在佛法裡面就稱為是「理具性的涅槃」,就是:用道理來講的,比較講起來是這個樣子,是具有一種比較廣義的道理的涅槃。所謂「理具性的涅槃」,就是這個無我、無人、跟無法,這個是完全自己清淨、別人清淨、整個法界清淨,整個統稱為涅槃的世界。這個可以請是一個開悟者,開悟的聖者他看這個世界,那根本是一種涅槃的世界。為什麼呢?因為他認為他自己本身是空的,那麼眾生也都是空的,整個宇宙的現象也都是空的,那麼既然全部都是空的,就等於是一個涅槃--完全寂靜的世界。剛才蓮世上師講到,眾生因為要名、要利,所以他就有煩惱!那麼在一個聖者的眼光之中,既然沒有我、也沒有你、也沒有眾生、沒有宇宙當中所有的「法」的現象,連宇宙的現象都沒有了,一切都是空寂的世界的時候,請問:名利的煩惱在那裡?根本沒有!這一種涅槃的狀態,叫做「自性清淨的涅槃」。 第二種的涅槃叫做「有餘涅槃」。很簡單的解釋「有餘涅槃」,就是在心靈上你已經清淨了,但是你色身的痛苦,你身體的痛苦還沒有解除,這個就是有餘的涅槃。理論上跟心靈上,你已經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根本「我」是不存在的,「眾生」都是不存在的,煩惱啦、名啊、利啊都不存在的,根本都是空的。這個理論上你已經了解了,你可以講你已經解脫了,在理論上你已經開悟了,你已經解脫了,但是你色身上的痛苦,並沒有辦法解脫。例如,常仁上師,這幾天都沒有看到他的人影,因為他最近得到皮膚敏感症,怎麼皮膚敏感呢?他那個手一下子會腫起一塊紅紅的,一下子這個頭上會腫起一塊紅紅的,一下子臉上會腫起一塊紅紅的,那麼他就不敢來參加我們晚上的同修了。我跟他講,沒有關係嘛,你可以戴一個臉套,剩下一個眼睛來都沒有關係。其實他心理上也是希望說……雖然他已經是出家,是一個和尚,他也是四大皆空,他什麼也不管,反正他又不再結婚,對不對。這個也不再相親,管他什麼美啊、醜啊,這都可以不必管的,但是他還是顧了自己的臉上這個一塊紅、一塊白的,還是不能被大家看到。事實上佛法的道理,你們也聽了很多了,差不多你們每個人也都解脫了。你也可以講,我不存在了,眾生也不存在,整個宇宙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寂」的世界,都是「涅槃」的世界,那有什麼煩惱呢?!那有什麼財啊、利啊、名啊,這些煩惱統統是不存在的。但是一下子閃到這個腰,你就腰痛了。一下子頭痛、腳痛,一下子胃痛,一下子身體那裡不舒服,你就會感覺到很不自在。當你的心靈已經解脫了,但是你的生命還是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這個就是「有餘涅槃」。這樣的解釋大家都清楚,如果人家問你,什麼叫「有餘涅槃」?你就講說,心靈上已經解脫了,但是肉身還是沒解脫,還是有病苦,一病起來,你就不自在,就起煩惱心,還是沒有辦法把剩下的煩惱消除掉。 還有一種就是「無餘涅樂」。「無餘涅槃」就是剛才「有餘涅槃」的更進一步,也就是說你的心靈上已經解脫了,包括你的肉身也沒有痛苦,你的生死也已經了了。那麼這個就很難,當我們在修行的人,要進入真正的--你的心靈解脫,跟你的肉身全部通通解脫的這種圓滿的狀態,就叫做「無餘涅槃」。 我們曉得我們這個肉身就是痛苦的根源,你沒有這個肉身就不會有病,就不會有八苦;這個肉身,就是完完全全真正痛苦跟煩惱的根源。有身體才會有病,沒有身體就絕對不會有病,但是要進入這個「無餘涅槃」,就必須要把這生病苦化為空。記得以前白教的祖師--密勒日巴,他的弟子拿毒藥給他吃,他吃了毒藥以後,全身非常痛苦,他曾經把這個痛苦轉移到門檻上面。他以前的岩洞有一個門檻,有一個門,當他把自己的這些痛苦排除出去,轉移到門檻上的時候,整個門檻全部都震動,而且通通都裂掉,這個方法就是「轉移」。能夠把自己肉身的痛苦,轉移到沒有生命的物質身上的這種方法,是很特別的,這是一種轉移的一種方法。 所以非常高等的瑜珈師,他可以把自己的肉身轉移成為火、成為水、成為風、成為大地土,轉移到最後成為一種「空」的境界。能夠把自己肉身的痛苦轉移成為地、水、火、風、空的這一種現象,就等於是說他的心靈已經解脫了,包括他的肉身也可以解脫了。這一種「心」跟「色」完全解脫的現象就叫做「無餘涅槃」。現在的行者,能夠進入「無餘涅槃」的,真正講起來是非常少非常少。 那麼,最後一種涅槃叫做「無住涅繫」。「無住涅槃」,其實應該講起來叫做「不入涅槃」。當行者已經沒有煩惱了,也沒有生死,他可以進到一個「無餘涅槳」裏面,但是他不要,他還是要在婆婆世界,用大慈大悲的心去度眾生,他可以把痛苦轉移掉的,但是他不將他的痛苦轉移掉,還要享受這些痛苦,他喜歡痛苦,他喜歡窮,他喜歡頭痛、腳痛、腰痛、胃痛、心臟痛。他為了要度眾生,所以他必須要瞭解眾生的痛苦,他希望眾生的痛苦全部在他身上。所有的修行的人都是為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看到「極樂」這兩個字他就要去的。他說,全部都是快樂嘛,自己的快樂嘛,我當然要去了,我不去,別人快樂我痛苦呀!那麼就有這樣的證悟者。又有那樣子的證悟者,他不去極樂世界,他要到極苦世界,他要去享受痛苦,他要去蒙不白之冤,反正世界上所有的冤枉通通給我好了,那麼,他會不會有煩惱呢?會不會有病苦呢?他已經學會了一切都無所謂,煩惱就是菩提嘛,痛苦就是極樂嘛,這種境界叫做「無住涅槃」,簡而言之,這個叫做「不入涅槃」。 心經裡面所講的「究竟涅槃」,不是教你進到極樂世界,不是教你解脫所有的煩惱、名利,不是教你這個,是教你「不入涅槃」享受痛苦。人家通通都要上極樂世界,都要去成佛了,都要去「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自性清淨涅槃」你發什麼「不入涅槃」,那不是「衰」嗎?以前西藏活佛給師尊祝福,或者他們寫信給師尊,他最後一句話就來一個祝你長壽、祝你永住娑婆,永遠在娑婆世界,那麼最後一句就是說:你呀,永不入涅槃,永遠不要得到那些寂靜的清淨,通通都不要,就是要你痛苦。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心經音樂下載 http://www.buda.idv.tw/list.asp?tablename=music&subclass=%A4%DF%B8g
-- 作者: 小月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易先天數[/u]在 [i]2005/07/14 03:53pm[/i] 發表的內容:[/b] 常常覺得能翻譯出來很利害,不過總覺得外國人看英文來理解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quote][b]下面引用由[u]katechao[/u]在 [i]2005/07/14 03:59pm[/i] 發表的內容:[/b]
-- 作者: nlut 誠 誦 「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 , 可 以 保 平 安 、 增 福 、 轉 運. 般若波羅密心經___惟覺法師 「般若」有三種般若: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指我們這一念本具的心性。由文字般若經過觀照,最後達到實相,就能夠達彼岸。「彼岸」是相對「此岸」來講,「煩惱」是此岸,「菩提」就是彼岸。達到菩提涅槃是彼岸,凡夫眾生就是此岸,解脫聖者就是彼岸。 要想達到這境界必須透過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最後證到實相境界就能達彼,到達彼岸就能夠圓滿。圓滿什麼呢?圓滿我們本具的心性─ ─菩提妙明真心。這一部經──心經,主要是講實相,實相就是指我們這個心,實相又稱之為佛性。 一部經先要了解經題,經題明白了就知道這部經是大乘或是小乘。「般若波羅密」,般若就是大乘經,在佛法裏面般若經的意義最深。「般若波羅密」就是從眾生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到達涅槃的彼岸。如何到達涅槃的彼岸?就是用六種方法、六種管道(即六度)來轉識成智、超凡入聖,而「般若波羅密」每一度都需要用六度來度我們心當中的六種毛病,所謂六度是度六蔽、六種毛病。譬如:布施度,為什麼要修布施度﹖ 布施──因我們心當中有慳貪,所以必須修布施,布施是一法門。慳貪是自己心當中的我執顯現,所以佛法當中要破除兩種執著,眾生就是執我,稱為「我執」,必須用佛法來破除我執。 佛法就是六波羅密,亦即用佛法來破除自己的執著。我執破了,又怕執著「法」又產生法執。布施是法,執著布施為實有,就稱「法執」。所以最後用「般若波羅密」來破除法執,所以「般若波羅密」是最實在的。 佛說「般若經」有八部,綜合起來有八部般若經──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放光般若、天王問般若、光讚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道行般若。大品般若裡面有十萬偈、小品般若經有四千偈、放光般若二萬五千偈、天王問般若經二千五百偈、光讚般若經一萬八千偈、文殊問般若經六百偈、道行般若經八千偈、金剛般若三百偈,所以般若有八部。金剛經、心經皆屬於般若經,而心經是八部般若之心要,所以稱為心經。 般若翻譯為「大智慧」、「淨智慧」、「妙智慧」。世間上的人所產生的智慧不屬於淨智慧、大智慧、妙智慧,因眾生是污染的,污染的智慧就是「有漏」的智慧。所謂「有漏」就是有毛病、有漏洞。例如:發明電燈雖可用來照明,但也可用電來殺人,所以雖然發明電是大智慧,但不是淨智慧,裏面有染污。 般若就是返照、返照自心、返照諸法皆空。返照自心,明白自心在什麼地方?所以般若使我們的心能夠得到寧靜,使我們這個心能夠契悟本心,這種智慧與世間的智慧是不相同的。 關於般若的解釋有很多種,每一個宗派對般若的解釋不一樣。天台宗以三種智慧來說明般若之智,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一切智:是指聲聞、緣覺,證到聲聞、緣覺就能達到這種般若的智慧,這種般若的智慧稱為但空般若智,可修析空觀証得。 二、道種智:菩薩為了普度眾生,所以必須通達一切行門,菩薩用如幻觀成就如幻三昧,通達一切緣起,知道什麼因、什麼緣,兩個加起來最後產生一個什麼結果,菩薩懂得這種智慧,就是通達種種道法以度化眾生,這種智慧稱之為菩薩出假道化般若智,但離開眾生是不能成就的。所謂菩薩的般若,就是出假道化眾生的般若智。 菩薩有大慈悲心,不離開世間法,不離開眾生,一離開世間法、離開眾生,不能成就一切功德,但想要度眾生成就一切功德,總是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要通達一切行門,所以菩薩要修假有,從空出假,就是不離開世間,所謂「宴坐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這就是菩薩的般若。 三、一切種智:佛是通達聲聞一切智,乃至菩薩的道種智,乃至十法界一切現象,所以三智圓明。 「性」與「相」,一般來講性是性、相是相,好像性與相必須要分開,等於一般學佛人所說,淨土宗多半說相,其實性、相是不二的。襌宗多半講性,有很多不了解這道理的人,認為性、相必須分開、不能合一,這觀念只是從表面看。 凡夫事是事、理是理、染是染、淨是淨、因是因、果是果、性是性、相是相,佛看起來卻是一如的。普通一般人看起來,因是因、果是果,佛看起來因、果是一個,把因和果看成是一體的,事實上也是一體。眾生看因是因,修因證果,必須從因上努力;佛看來因心即果覺,因地心就是果的覺。 像我們走路一樣,我們從台北一直走到中台山,或從中台山到靈泉寺,靈泉寺是果,中台山是因,開始出發這念心和到靈泉寺的這個心是一個或兩個?悟了,這個心本來就是一個心。 佛的智慧因和果是一個,不但如此通達所有的道理,所有十法界乃至於性、相、事、理、染、淨、因、果,所有一切諸法不離當念,都在這念心洞徹無疑,這就是諸佛所證的「大覺圓滿般若智」。 所謂「一切智」,知道一切法空,就是一切智,完全知道一切法空了,所以聲聞、緣覺就入偏空涅槃。懂得一切法修析空觀,析空觀修成功了,能觀這念心與所思惟這個空境,一下子就入定了,這樣子入了定後就斷六個根本煩惱,這樣就稱之為一切智,就是聲聞、緣覺之智。 菩薩除了修空觀以外,還要修假觀,為什麼修假觀?因為普渡眾生啊! 菩薩要度眾生,所以必須不離眾生才能度眾生。不出三界、不入三界就是這個道理,始終在三界當中來來往往,然而在三界當中來來往往恐怕會墮落,所以菩薩修如幻觀,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所以不離開現象、不離開假有,這樣子修出來就稱之為道種智。 再進一步,因為菩薩把法──空是空、假是假,也分成兩半邊去了,再進一步知道,一切現象當體即空,當體即是實相,這樣子就稱之為一切種智。所以般若用這些來了解,就知道般若確確實實可以漏盡我們的煩惱,同時破除我們的執著,破除了執著以後,煩惱也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就沒有業障,沒有業障就不會受報,不會受報那這念心性就是大覺圓滿,大覺圓滿就稱之為到彼岸。 生死就是此岸,菩提、涅槃就是彼岸,要想到達從生死到菩提、涅槃,必須返照自心,度過煩惱的中流。也就是用觀照般若,見思惑、塵沙惑,最後是斷除無明。所以見惑和思惑就是中流;然後再進一步破除界外麈沙惑,這又是中流,然後再進一步,用中道實相觀除破最後一念無明,這還是屬於中流,所以中流當中包括三種過程、三種境界、三種層次。這三種層次、三種煩惱無明漏盡了,才真正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 要想到達佛的菩提、涅槃彼岸,必須用「般若」的方法,像懺悔、誦經、持咒、禮懺、早課、晚課這些皆屬於文字上的般若。由文字上的般若,慢慢依教觀心,然後屬於觀照般若,所以般若簡單一句話就是返照。 何謂返照﹖如:參話頭,把這一念心收回來,在話頭那裏,誰?這就是觀照般若。如果不知話頭,舉個方法來講,我現在忽然打了一個妄想,看到某某女性產生了執著和愛著,忽然發個慚愧心,知道發慚愧心這念心就是返照。自己經常責備自已,自己要慚愧、檢討、改過這就是般若,就是返照、觀心。 由於檢討、反省、觀照,功夫用得上了,煩惱稀薄乃至於煩惱漏盡。煩惱漏盡,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皆屬於觀照般若,忽然能觀之智,與空理相應,就證到真空,返照這個智慧心,就契入真空,或返照假有,觀察我們這個世界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比如:看到前面一個女性,長得很莊嚴,就起了貪著,如能忽然一下覺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般若了。 因為我們看到外面的境界以為實有,所以才起貪愛,外面是假的,你貪什麼呢?這就是般若。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菩薩所修的般若,這還是一個方便。 最後因為觀照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還是有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存在,這是一個三昧境界。還沒悟到真心、悟到實相,所以到最後能觀之智,這念心不住真空,也不住假有,當下動念乖真,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這就是實相般若,所以實相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緣起─世尊在靈鷲山中入甚深光明定,宣說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若有欲修甚深般若法門者,當云何修學?」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即世尊所說大部般若之精要,菩薩之說,即是佛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在因上得自在,在果位上亦得自在,依第六意識起修,轉為妙觀察智,覺觀、觀照成就觀自在菩薩的果位。得三十二應身,並且能化身千百億。 凡夫為何不得自在?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迷色迷心,被五蘊覆蓋真如自性,以妄緣妄,輪迴受苦。我執,執四大五蘊之身為實有,貪著外面的境界為實有,受外面的境界引誘,心不得自在,六根對六塵的攀緣、取捨。 行深般若波羅多密時。 惺惺寂寂,依教觀心,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而非普通的般若。時時刻刻這念清楚明白之心都現前。「行」,身行、心行、觀行,「行深般若」:聲聞:旦中般若;菩薩:出假導化眾生般若;佛:大覺圓滿、實相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 迷色重的,佛開四大皆空。迷心重的,佛講受、想、行、識皆虛幻的。修行就是要解「結」除「垢」,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解結除垢的。佛法的一切行門不外乎對治五蘊。 迷色分為:「迷內色」──貪男、女色;「迷外色」──貪愛外面的風光,如到國外觀光,看歌仔戲……。必須修析空觀分析內、外四大空。色:「質礙」為義。 受、想、行、識,也是虛妄不實。「受」:領納為義,領納前麈的境界。六根對外境的感受,意根通前五識,每識都有意識的存在。五根對五塵的順逆境領納的感受。 「想」:想像為義,由外面的境界想像出一個形相出來,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如:現在看到「手錶」兩個字,馬上想到手錶的樣子。 「行」:第七識的作用,屬於法麈境界,以遷流造作為義。凡夫對「行陰」的覺照,如將眼睫毛放在手掌,沒感覺。而聖者對「行陰」的覺照,則如將眼睫毛放在眼內感覺靈敏。 「識」:「分別」為義,根麈相對產生識,分別的作用。第八識含藏識是識之體。第八識的種子支持我們這生的壽命,沒有了別的作用。 受、想、行、識是心意識的活動。現代科學的範籌離不開色法,哲學則含攝於受、想、行、識,但始終跳不出五蘊之中。五蘊照破,破執即是解脫。大般若經云:五蘊皆是幻化不實的,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焦,識如幻事。 照「見」:契悟、徹見。根、塵、識產生十八界都是眾生境界,就要受報。照見五蘊皆空,離開無明、煩惱,就到了菩提、涅槃。理上沒問題,事上就要靠薰修。觸物起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 世界是我們的業感所現的業相。如科技的發明,證明男女相是虛妄的可變性;水遇到高溫,變成蒸氣,遇冷則化為雲、雨、水。能照之智,佛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照見五蘊皆空,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時時安住,清楚明白,能所歸一。 度一切苦厄 度脫一切眾生,三惑永斷,二死(分斷生死、變異生死)永亡。有聲聞的般若智慧證我空,菩薩的般若智慧證法空,佛的般若智慧証中道了義。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是鳥名,鶖鷺,因為他的母親眼睛很伶俐,如鶖鷺一般。「子」:舍利的母親所生之子。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世音菩薩為除凡夫及小乘的常見、斷見及執空。色當體即空,空當體即有色法存在,色空不二契入如來的智慧。 科學、物質分析到最後為能量,能量亦為色法,能量是從真空當中產生出來的,科學即能證明佛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要另外去找一個色、一個空,本性本空,只要迴光返照,破我執,破執顯真。 實相無相「真空」、無不相「妙有」。外面的世界,因每類眾生的業感不同,所感的境界即不同。將廁所的蛆放在清淨水中,就活不了,所以淨、穢皆是虛妄不實的。白天、晚上亦是虛妄,晚上做夢夢未醒,苦是苦,樂是樂,一點都不懷疑,夢醒始知空。同一時間、空間,由於每人的善惡業不同、感受不同,展現的世界亦不同。因此分別、散亂、攀緣,時間、空間就現出來了,不執著色法當體即空。 不是滅色後才歸空。小乘視三界為牢籠,視生死為冤家,大乘「須知火宅內,原是法中王。」一法具足一切法。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眾生的心貪瞋癡是垢,聖人的心沒有貪瞋癡是淨;垢與淨相對,人覺得大便是臭的,小狗卻覺得是香,業感不同。在此不垢不淨,不僅指外的境,亦指心內之境,有取捨分別就不是實相。 凡夫時常覺得自己是薄地凡夫,一身的業障,好像慈悲、智慧都沒有了,而在聖的心只是把這些煩惱、習氣去除,覺得好像有所得,其實還是無所得,不增加一絲一毫。 煩惱不生,自性不減,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去不來,不落兩邊,一法不立,能生萬法,這裡面具足一切功德,這就是實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根執著沒有了,外面的法塵境界也沒有了。十八界由五蘊所生,五蘊沒有了,十八界自然空去。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世間法都是仗因投緣的果報。辟支即因緣、佛即覺,簡稱緣覺。緣覺即是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看世間的無常,悟十二因緣的道理。無明分為: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坐在這裏無聊,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開始打妄想都是無明。 如何破無明才是根本,從當下這念心來返照,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千年暗室,一燈即破。清清楚楚,寂照一如,一念不生,萬法無咎。以大乘的角度來看,連緣覺的法執皆要破。
-- 作者: nlut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易先天數[/u]在 [i]2005/07/14 04:43pm[/i] 發表的內容:[/b]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quote][b]下面引用由[u]nlut[/u]在 [i]2005/07/15 09:28am[/i] 發表的內容:[/b]
-- 作者: nlut
这个感觉诠释的更好些:
-- 作者: rainbow
[quote][b]下面引用由[u]小月[/u]在 [i]2005/07/14 05:09pm[/i] 發表的內容:[/b] 小月, 這一個關於 佛教 翻譯問題 是常見的宗教錯誤概念(common misperception). 因為原典原文的 佛經 是 印度語. 佛教創立人 釋迦牟尼(565-486BC) 是印度人. 佛教是從印度發源的. 中文版 佛經 [b]絕對不是[/b]原典原文. 如果你看中文版 佛經理解上沒有問題,按同樣的邏輯,你不應擔心外國人看英文版 佛經是否 理解上 有問題 。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35&topic=239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quote][b]下面引用由[u]nlut[/u]在 [i]2005/07/15 09:43am[/i] 發表的內容:[/b]
-- 作者: wingdar
有適切的解釋,能讓更多人喜歡並了解它! 謝謝各位先進分享心得!q"(^_^)"p
-- 作者: mms
不仅是心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