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nlut
-- 發表時間: 2005/07/19 08:47am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 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须菩 提表现出来的是长寿,另有舍利子这些人也比佛的年龄大。所以,有些经典把「须菩 提」翻译为「具寿」就是长寿的意思。等于我们中国人所称鹤发童颜,南极仙翁,老寿 星。不过须菩提不仅是老寿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仪轨,都足以 领导当时佛的弟子们。他年高德劭,威仪气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一般知道须菩提谈空第一,这一本经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后世佛教,称须菩提 为尊者,连中国民间对他也非常熟悉。怎么熟悉呢?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 宫及七十二变的本事,都是从须菩提那里学的,这是小说上写的。孙悟空找到尊者,小 说上把六祖见五祖那个故事,影射孙悟空访道访到了须菩提。西游记中这一段,描写得 非常有趣,因此,须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国的民间十分流传了。 善现须菩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一段文字,好像给我们写了一段剧本,描写当时的现场。「时」就是当时,就是 佛把饭也吃好了,脚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铺好了,两腿也盘好了,准备休息。可是我们 这一位须菩提老学长,不放过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点休息吧!我还有问题,代表大 家提出来问。时长老须菩提,所谓长老,照佛学解释「长老」的内涵,还有许多意思。 总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们提到过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在心经里,向 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如楞 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经是从须菩提问问 题开始的,因为他谈空第一,在大众中,在所有同学里,他要起立发言。我们现在发言 要举个手,佛时代的规矩,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当时,大家都在坐著,须菩提站起来, 偏袒右肩,这也是印度规矩,披著袈娑,一边膀子露出来。 关于偏袒右肩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时,可以用这 个手膀,把年纪大的扶持过去。另有说法,认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 所以用袈娑盖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杀人等坏事,都是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 香时,要左手去插,不许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说,插香要用右手,因为右手是吉 祥之手,总之,这些都是后人的解释。上古的许多礼节,有时代及地区的意义,后世把 那些习惯又加上各种解释,有花招之嫌,我们姑且不管。 现在,须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单跪右腿, 「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当时的礼貌,中国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开十指合 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实心的合法。顺便给青年同学们也讲一声,许多人写信给我,有 的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许多人写信用佛家的规矩「合十」, 合十就是两个手合拢来,合十问讯,也是一种礼貌。还有些同学来信问「和南」是什么 意思?和南是译音,意思就是跪拜顶礼,五体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结果有一位同学就 对我说:老师也姓南,南无阿弥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时侯,是选一 个南字来的。我说那我不知道,我当时也许选错了呢!这是有关与年轻同学们的趣味对 话,由合掌顺便提到。 现在须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师先行个礼,「而白佛言」。白就是说话,古文叫道白, 是南北朝时侯的说法,后来唱戏的也有道白,唱的时侯是唱,不唱的时侯说几句话,就 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经上记载印度的礼貌,向长辈请示以前,要先来一套赞叹之 辞。等于我们中国人看到老前辈就说:「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 顾,你老人家给我启发太多了!」我也经常碰到年轻人对我这样说。金刚经已经把赞叹 的话浓缩成四个字了,其它的经典中,弟子们起来问佛,都是先说一大堆恭维话。佛是 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维完了,然后才张开眼睛说:你说吧!这里的浓缩就是鸠摩罗什翻 译的手笔,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间少有,少见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 师也翻译过金刚经,还有其他人的翻译,我个人的观点和研究,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本, 扼要简单,妙不可言。 古代翻译的规定是信、达、雅,我们看到很多佛经的翻译,信则有之,很忠实原典; 达,表达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却不大雅。像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 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须菩提接著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两个佛 学名辞,一个是如来,一个是菩萨。 如来 菩萨 我们晓得「如来」也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 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把它连起来也 蛮好。现在我们先说「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或 者称释迦如来佛,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阿弥陀、释迦牟尼,那是个人的名字,就是特称。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 称圣人,孔子也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 周公就是特称。「如来」二字翻译得很高明,所以,我经常对其他宗教的朋友说:你们 想个办法把经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们要弘扬一个宗教文化,那是离不开文学的啊!文 学的境界不好是吃不开的。 佛经翻译的文学境界太高明了,它赢得了一切。譬如「如来」这个翻法,真是非常 高明。我们注意啊!来的相对就是去,他没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 学了,一学就跑掉了。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终归是好的。佛已成了道, 所以就叫如来。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 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 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用现在的观念说,他永远在你这里,永 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所以后世我们中国有一首诗,描写得 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说法,就是乱,浪求就是乱求。不必到灵鹫山求佛,不要跑那么远了, 因为灵山只在你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 了。也有人另外一种说法:「不向灵山塔下求」。总之,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 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另外一个佛学的名辞是「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缍。菩提 的意思就是觉悟,萨缍是有情。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采 用梵文的音,简译成菩萨,现在我们都知道菩萨啦!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年轻人 会以为恋爱经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译。 所谓的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这个 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一 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 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 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 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 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 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菩萨」 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众。在佛 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 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 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 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 他拿块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扮。譬如 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一些菩萨等,都是在家人的装束 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 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项练,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 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 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 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但是菩萨道是非常难的,一般说来约有几个路线,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 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别人,帮助别人, 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助 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能觉他者」,再来教化 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现在我们把如来及菩 萨,大概简单的解释了,我们再回转来看本经的原文。我们不要忘记了,现在须菩提还 跪在那里,替我们来提问题,我们多讲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众笑) 六祖和金刚经 须菩提当时跪在那里,替我们大家跪著,替当时的大众同学们跪著,尤其为大乘入 世的菩萨们,包括那些出家但发心入世的出家菩萨们跪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 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现在,须菩提替大家请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点闭眼睛,慢一点打坐,你看,那 么多跟你学的大乘菩萨们,你应该好好的照应他们,指点他们怎么用功啊!怎么修行 啊!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 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 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 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 这件事而来的。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盛以后, 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忠国师说:好呀! 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 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士说: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 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 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字,真了不 起。 善护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 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 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 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 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 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 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 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 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 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 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 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 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 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 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 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寻愁觅恨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 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 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 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 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 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 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 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 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 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 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 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 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我说:一定要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 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嘛!然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了, 主题在那里,我不知道,说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金刚眼和发心 在须菩提问问题时,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 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推崇这一本经,因 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 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嘱」,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 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 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 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 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 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本经翻译的很不同,来个「善男子、善女人」,分开得清清楚楚。我们年轻的时 侯很调皮,一边念一边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边学佛,又到处 玩耍的人,所以我们自称「散男子」,是心在散乱中的天下散人。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 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 「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 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 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 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 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它 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 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 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 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无权威 无主宰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 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 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 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 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 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 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又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 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学佛,那叫做修腿, 不是学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 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 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佛!)这一切好人 们,要想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 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 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坐还好,一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 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问题。 此心如何住 须菩提讲得很坦然,替大家发问,「云何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 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 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 去。如果念佛嘛!永远念阿弥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这个念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 心里想明天要作什么,哎呀,阿弥陀佛,老王还欠我十块钱没有收回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怎么办……心住不下去!你祷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还是一样的,坏 念头还是起啊!菩萨也帮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这许多的烦恼妄想,如 何降伏下去?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一开头,像我们这个照像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乾脆俐落,一点都不 神秘。不管学那一宗那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就是用什么 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 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 我们年轻的时侯,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声一叹! 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 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 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 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所以「云 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佛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他眼睛又张开了,这个问题问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来了。 善哉!善哉!就是问得好极了。佛说:「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看佛经应该像看剧本一样的看,才能进入经典的实 况,才会有心得。我说把佛经当剧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进入这个情况,经典是经典, 你是你,没有用。 现在,假设我们当时跟须菩提跪在一起,佛说:好,好,须菩提,照你刚才问的问 题,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释迦牟尼佛说:「汝 今谛听」,你现在注意啊!好好听。「谛」是仔细、小心,也有一点意思是你要小心注 意,我要答覆你了。「当为汝说」,你问的问题太好了,我应当给你讲。这时须菩提还 跪在那里。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 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唯 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我准备好好的听,世尊啊, 「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著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却没有说下文了。大家 看这个剧本写的好不好?经典是好剧本,我们在座也有写剧本的高手,而写这个剧本的 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这样讲?没有错吧?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佛说的这句话,善哉!善哉!你问的好啊,须菩提,照你刚才 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啊!我是问的这个。 他说你仔细听著,我讲给你听,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侯,就是这样住了, 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 假设我来讲的话,我当然不是佛啦!不过我来讲的话,不是那么讲。如果我当演员, 演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闭下来,眉毛挂下来,慢慢说: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我会说:「你听著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 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侯」,说时一边就瞪住他。 半天,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没有答覆 我呀! 实际上,这个时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止住的持名念佛 「住」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但是怎么样能把烦恼妄想停住 呢?佛说:就是这样住。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 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 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譬如净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专一在这一点上。南无是皈依, 阿弥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说到念佛,有个笑话告诉年轻同学们知道, 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诚恳,他的儿子很烦,觉得这个妈妈 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儿子喊:妈!老太太问干什 么?儿子不响了。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念起来,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 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响。老太太有一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儿子又喊:妈!妈!妈!这个老太太气了说: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 儿子说:妈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的叫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不是烦死了吗?这个话表面上听起来是笑话,但是它所包涵的意义,实在 是很深刻的,不要轻易把它看成一个笑话。 念阿弥陀佛是持名,等于叫妈,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义,不过现在我们 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这一种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乱,达到止、住的境界。 我们大家普通念阿弥陀佛,一边念,一边也照样的胡思乱想,就像一支蜡烛点在那里, 虽然有蜡烛的光亮,旁边的烟却也在冒。又像石头压草,旁边的杂草还是长出来。这种 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乱,因为没有住,没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乱,忘记了自己,忘记了 身体,忘记了一切的境况,勉强算是有一点点一心不乱的样子。作到了专一,一心不乱 的时侯是止,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百千三昧的定境 我们都听说过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时间没有了,他会坐在那里七八 天、一个月,自己只觉得是弹指之间而已。不过大家要认识,这不过是所有定境中的一 种定而已,并不是说每一个定境都是如此,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佛法讲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虽日理万机,分秒都没有休息, 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在定,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 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著,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 能休息下来。 等于说,我们脑子是个机器,心脏也是个机器,但是它的开关并不是机器本身,而 是后面另一个东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里的作用。所以一切学佛,一切 入道之门,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几十年,虽然坐在那里,但是内心还是 很乱,不过偶尔感觉到一点清净,一点舒服而已。一点清净舒服还只是生理的反应与心 境上的一点宁定,而真正的定,几乎没有办法做到。 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觉与知觉, 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不断的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 那么一个现象。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 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们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 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这 样,初步的修养就有基础了。现在金刚经里还没有讲「定」,先讲「住」。 「住」这个字,与「止」,与「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很不一样。 先说这个「止」。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 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 定的比方。 这个「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样。住是很安详的摆在那里。这些不是依 照佛学的道理来说,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义来配合佛学的道理加以说明。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 「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 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 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 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藉 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例如,好几位学佛的老朋友们,在家专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团体住一起又说住不 惯。其实,他是不能「随遇而安」而已!他不能「应如是住」,连换一个床□都不行了, 何况其他。实际上,床□同环境真有那么严重吗?没有,因为此心不能安,所以环境与 事物突然改变,我们就不习惯了,因为这个心不能坦然安住下来,这是普通的道理。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安。现在 佛告诉他,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这个 意思也有一个比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侯,就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心是 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 受到突然刺激的时侯,好像凝定住了,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 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定」的道理。 三步曲 大家都听过佛教一句俗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 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那天有一个同学说,他也该回去对父母尽点孝心了,他说这话 时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说:你怎么又回来那么晚!他看到爸爸 那个脸色,实在不是味道,这一下与想回家孝顺那一念相比较,又变成佛在大殿了。爸 爸再嘀嘀咕咕训他一顿,结果本来是想回来尽孝心,现在却到房间躺在床上睡了,那就 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与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样的。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 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 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侯,就 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 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 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如何住和无所住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 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 可以到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 不须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 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如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廿分 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如果 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时计。诸位假使听了一句 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因 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乾 乾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 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 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 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 情过了,象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 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 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 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 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 發表時間: 2005/07/19 03:41pm
為什麼佛答「諸菩薩摩訶薩」和先答「應云何降伏其心」?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向佛陀請示的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先說了一個綜合的答覆說,你好好聽著,我講給你聽:「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可是在詳細解釋時,佛陀不再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在這裡我產生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佛在詳細解答須菩提的問題時,稱菩薩摩訶薩,而不稱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很多大德的註解都說,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已有資格被稱為菩薩,所以佛稱他們為菩薩,多少有點稱讚他們之意。但是為什麼稱菩薩摩訶薩呢?摩訶薩是印度的梵文,摩訶是大,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對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稱他們為菩薩,也許還可以講得過去,稱他們為菩薩摩訶薩似乎可能性不大。也有的大德將菩薩摩訶薩這個名字分開來講,就是說菩薩及摩訶薩。認為在《金剛經》裡,佛說如來是為了發大乘者說這個金剛法門,為發最上乘者說金剛法門,所以此句菩薩摩訶薩中,菩薩是指發大乘心的人,摩訶薩是指發最上乘心的人。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但仍不能解除我心中的疑問。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大學的開學典禮,當校長向一千多名新生(即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訓話時,他講了很多大學裡碩士及博士班的功課項目及研究設備,又講了這批未來的碩士博士怎樣的學習,怎樣的研究,可是一個字也沒提到一年級的功課是怎樣子的。那時我忽然想到,啊!佛陀在《金剛經》法會中對這批大比丘不也是一樣嗎?不也是一樣地講給他們聽,大菩薩是怎樣的理解、怎樣的修行、怎樣的降伏他們的妄心嗎?換句話說,一旦發了心學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應該一開始就以大菩薩們的理解修行為榜樣,大菩薩們應該怎樣降伏其心,我們也應該怎樣降伏其心。也就是說,我們一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應該依照大菩薩們降伏其心的修法,一直修上去,做菩薩是這樣修,成了大菩薩也是這樣修,一直修到成佛還是這個心。因此佛陀說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並不是稱這批大比丘為菩薩摩訶薩,也不是稱這批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為菩薩摩訶薩,而是告訴那些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像各位一樣,是告訴我們,大菩薩是怎樣修的,要我們都以大菩薩為榜樣,如此去修,去降伏我們的妄想心。我這個解釋,在別的註解裡我還沒有找到,也許我有自作聰明,不對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同我一同來研究。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佛陀不直接照須菩提所問的次序先答「應云何住」,而先解釋「應云何降伏其心」?上面我們已討論過「應云何住」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心,應該怎樣保持它,使這個無上菩提心不會退失;另一種是對程度比較深的講,我們本有的真心,應該怎樣安住,使它不動搖。 先拿深的解釋來講,真心本來沒有動搖,也無所謂動搖的觀念,動搖的觀念完全是妄想。真心亦無所謂安住,這個安住不安住的觀念,也仍舊是妄想,所以真心根本無所謂住。佛經裡有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根本無所謂住的意思。所以只要妄想心降伏了,平息了,不存在了,真心也就顯現。這就是《圓覺經》裡佛說的「離幻即覺」。這並不是有一個和幻對立的覺。青天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遮滿了雲,一旦雲散,即是青天。因此用不著去管真心的住或者不住,修行用功就只是降伏妄心。所以佛不答住,只答降伏。 照淺的一種來講,發無上菩提心的會退失,也是因為妄想心的熾盛,像火一樣的在燒,所以要保持已發的無上菩提心,也只有降伏妄心的一法,禪宗所謂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要知道一覓真,仍舊是妄。各位明白這點,就能瞭解佛陀之所以只講「降伏」,而不答「應云何住」了。 從上面兩個問題解釋來看,可見佛陀接下去所講的修行方法,實在是極為重要。我們學佛如果能把握這個法門,依教實行,不但可以福慧雙修,而且是直趨菩提成佛的正路,也和與各位有極深因緣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悲願,及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無量悲心相契相應。 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我們想學佛,但是好像還沒有好好上路。佛在《金剛經》裡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學,所以他指出大菩薩們應該怎樣降伏其妄想心,我們也應該以大菩薩為榜樣,怎樣的降伏我們的妄想心。 在《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從上面這一小段中,我生起了五個問題,這五個問題現在我先列出來,而後再逐一解釋: 甲、為什麼佛陀在說了一切眾生之類之後,有必要將這許多眾生類別詳細的列述出來? 乙、什麼叫做「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丙、為什麼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丁、既然實無眾生得滅度,為什麼又叫我們去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呢? 戊、這一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教法究竟是什麼? 現在我們先來研究最後的一個問題,這段經文「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者教法,究竟在那裡?我的理解是: 第一,降伏其心,並不是壓制而是引導,引導到另一個方面。為什麼我這樣講呢?各位都明白,妄想心的根本是我們有一個我的觀念,這是我,這是我所有的。可是佛所教的降伏其心的教法中,並沒有直接強調的說,你得降伏我見,你得將我的觀念壓制下去,或者消滅它。佛並沒有這麼說。佛說你得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得到解脫,幫助他們去掉煩惱苦痛,了脫生死,所以不是消極的克制自己,而是積極的幫助他人。這一點是非常善巧的。各位請想一想,如果一切眾生都解脫了,都離苦得樂了,都了脫生死成佛了,你還會不會仍舊在生死中受苦呢?你也是眾生的一份子啊!所以所有的眾生都離苦得樂了,你也離苦得樂了。各位要曉得我的觀念是一個人有生以來非常堅強牢固的,要想正面的壓制消滅它,是非常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把你的目標轉移到旁人的身上,而且還強調說你幫助別人,你會得大的福報,我們凡夫聽了,自然高興的積極幫人,等到眾生都離苦得樂了,你自然而然的離苦得樂,這不是很善巧嗎?以引導代替壓制,度人的結果就是自度,所以這條路,實在是我佛慈悲開導的善巧方便法門啊! 第二,這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教法是福慧雙修。為什麼我這樣講呢?各位請看經文:「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現在且不管什麼叫做「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總之這句話是要一切眾生都得到好處,都得到解脫,都離苦得樂,都為他們好。這一點是絕不會錯的,這不是積福嗎?你幫人,就是修福。下面佛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好不容易懂。各位!凡是好不容易懂的道理,就是智慧。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好不容易懂。正因為不容易懂,我們要去瞭解研究,進而明白個中道理,這就是修慧。所以這段降伏其心的辦法,不但善巧,而且是十足的福慧雙修。 彌勒菩薩的《金剛經》頌偈 在這裡我想介紹給各位,彌勒菩薩稱讚《金剛經》這段經文的一首偈。彌勒菩薩說: 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 在這首讚偈中,「常」是有恆心、久長的意思。所以這句話中,包含了三種心:廣大心,第一心,常心。第二句「心不顛倒」是不顛倒心。《阿彌陀經》中有一句「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是這個不顛倒心。第三句「利益深心住」,利益是彌勒菩薩稱讚上面的四種心,發了這四種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得極大的利益;而且發的心,並不是浮淺的,浮淺的發心,禁不起八風一吹,就會被吹掉,所以這個發心是很深實的發心。這四種心一直放在心上,叫做「深心」,這個時時放在心上稱為「住」,所以這一句叫「利益深心住」。最後一句「此乘功德滿」,這個「乘」指的是大乘。這句是彌勒菩薩對佛所講的這個降伏其心的法門的一個總稱讚,說依此法門去修,就可以圓滿大乘的功德。各位,要彌勒菩薩這樣稱讚,是不容易呀!由此,可見如此降伏其心的修法是何等的殊勝! 現在我們將《金剛經》的經文及這首頌偈配合起來看: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即是廣大心,也就是說我的發心,不是祇對少數有限的眾生而發,譬如我只度中國人,這個「只度」就有了限制,就稱不上廣大心。而且不單單是指人類(下面會詳細解釋)。所以要發廣大心,是要對一切眾生,都要有這樣的發心。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句經文,簡單的說就是要這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才叫做第一心。四宏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都是代表了這個第一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句經文是常心。菩薩度眾生,有時為度一個有緣的眾生,也許要花幾世的時間,所以各位想一想,要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須要多久的時間啊!有的人這樣一想,心裡怕了,就不敢發心了,這樣常心就不容易發起。各位,這個常久心和恆心,不但不容易發起,更不容易保持,這是我們學佛修行的緊要關鍵。我們讀經、研究經典、打坐、做好事、念佛、助人,一切的一切,學佛修行,都要有愚公移山和磨杵成針的精神及毅力,繼續不斷地做,毀譽不計,成敗不顧,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就這樣經常不斷的行之,這才叫做「常心」。千萬不要存著馬上會頓悟的念頭,更不要以為自己比人聰明,可以抄短路、取巧,這些想法都不是「常」,都會在修行的時候障礙我們,使走入邪途。所以保持常心和恆心,實在非常重要。 經文中的「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彌勒菩薩稱為「其心不顛倒」。《金剛經》的最後,佛說了一首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是觀者其心即不顛倒。我也有一首偈介紹給各位: 權勢及財富,佳偶與子女, 凡此皆真實,爭取並保持。 諸作如是想的,其心即顛倒。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 發表時間: 2005/07/19 03:49pm
願力 各位同修,一九八五年我到中國大陸去,在普陀山的觀音道場打了一個佛七,迴向給歷世的祖先。有一天,在船上聽到有一群人在低聲談話。「你今天許了願沒有?」那人答:「有呀!我每次都是求觀世音萻薩的。」「您怎麼發願呢?」「我願觀世音菩薩保佑我這批貨平安到達。」「靈不靈呢?」「從前我不求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貨常被沒收。」那個人說了之後,東張西望了一下,看看沒人注意,他又說:「這次如果平安,我總得還願了。」問的人說:「你難道許了願,都不曾還?」「我太忙了,不過這次一定去還?」 各位一定明白他們在說些什麼。這種發願,不是我今天所要講的佛法中的所謂「願」。這只是一種希求,在佛法中應該說是「欲」,是貪的一種。 當佛法自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翻譯經典的大德們,對選擇字眼是煞費苦心。「願」與「欲」在中國文字中原是相通的。《辭海》中的註解,即是「願者欲也」。可是佛法中的發願並不是要助長一個人的貪欲,而是一種虔誠決心要種善因、造善緣,期得善果的表露。所謂善果,是要逐漸的減輕乃至消除虛妄的我相、我見、法相及非法相,而證佛果。 我相、我見極不容易減輕乃至消除,因此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不必怕有一個「我」的存在,更不應該有錯誤的觀念,說要將「我」消滅,而可採用一種善巧的方法,即是將「眾生」的觀念,來逐漸替代「我」的觀念。譬如說,各位中有人希望長命百歲,當你轉到這「願我長壽」的念頭時,立即也想到「願一切眾生都壽命無量」。這就是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是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之一。法藏比丘的願是:「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知其數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因此今天我想和各位研究討論的是佛法中所重視的誓願。「願」為「行」的前導,也是「行」的方向,而「行」是願的實踐。沒有願的行,可能變成漫無目標的修行,不知所終。沒有行的願,頂多只能做到望梅止渴,而身體仍沒有得到一滴水份。所以願與行必須相輔並進、必須並重,才能產生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叫它是願力,也可以叫它是感應。 今天時間不多,我想提出兩點,供各位參考,也許拋磚引玉,各位同修因此更有所啟發,得大受用。 第一點是:虔誠的願,可以感應很快,不必等到滿願。 第二點是:願要發得大,愈大則感應也愈快愈大。 關於第一點,我想以兩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是取自《了凡四訓》,一個是我自身的經驗體會。 各位大概都知道有《了凡四訓》這本書,這裡有白話註解的本子贈閱。袁了凡先生是中國明朝人,做過相當大的官,這本《了凡四訓》原是他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彙集起來,分為四類教訓,寫給他兒子的。可是這本書的內容,極合做人的實用,所以數百年來,流傳極廣。 袁了凡先生原名學海,本來是學醫的,因為先後遇到了兩個人,改變了他一生的境遇。第一位孔老先生,命相專家。孔先生說他的命不應該學醫,應該讀書做官。並算出他那一年應中縣考,得第十四名,府考是第七十一名,一直算到他入京考科舉,得第三名,可是沒有考上舉人、進士,而後被派去四川做官。但說做滿三年,應即告退回鄉,因為他只有五十三歲的壽命,將於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並且命中沒有兒子。 奇怪的是,袁學海自棄醫、讀書,應考之後,所有縣考、府考等的年分及考中名次,和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樣,絲毫不差,這不能不使袁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但也因此逐漸的令他心灰意懶,因為一切都已前定,非他所得更變,況且壽命不長,又無子孫,前途渺茫,所以感覺生命缺乏意義。於京城中入貢後(即全國會考被錄取)回來,到南京棲霞山和一位雲谷禪師,對坐三日三夜,不曾閉眼。 雲谷禪師即是袁學海遇到的第二位長者,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觀及生命。雲谷見他對坐三日夜而不起妄念,怪而問之。袁先生據實以告:因他的命運,已被孔先生完全算定,生死榮辱都有定數,且此生已來日無多,又無兒子,即使要生妄想,也想不出什麼妄想了! 雲谷聽了大笑:「我觀你三日夜不起妄想,以為你是個豪傑,原來你只是一個凡夫。」於是雲谷禪師給他一番很肯切的開示: 三世因果,絲毫不差,命數是有的。但是算命只能算一個人的過去。今世所造的因,所得的果,在命數中算不出來。普通的人,因為今世的因並不極大,所以命運的改變雖有之,不很顯著。可是,大惡的人或大善的人,今世所造的因,足以影響他的命運。你聽了孔先生的命數,就消極地放棄了今生造善因改變命運的機會,甘心受命運的支配,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凡夫!袁學海深為感動,乃拜而請教。 雲谷禪師問他:「你自審能中舉人否?」袁想了很久,說:「不能。中舉人的人往往都是有福德的,而我這生毫無福德可言。」又問:「你自審能有兒子否?」袁也答不能,「水清者常難養魚,而我過分的偏愛清潔。和氣能育萬物,而我又常容易發怒。」,袁說了好幾個理由。於是雲谷禪師叫他在佛前痛自發露懺悔。袁先生於是在佛前立下誓願,誓行善事三千件,求能中舉人,以答謝祖先之恩,並將他學海的名字改為了凡。 次年,袁了凡去禮部考科舉,照孔先生的命算,他應以第三名錄取,可是他考了第一名,這是第一次孔先生算的命竟不全準;而這年的秋天,袁了凡中了舉人,就完全和孔先生所算的命不同了。 在《了凡四訓》中有兩段特別值得我們的注意,都是袁了凡自己講的: 一、自在佛前懺悔、誓願行三千件善事之後,我就常覺得有神明在暗中督察,因此戰戰兢兢對任何事都勤奮努力,一改往日懈怠隨便的習氣; 二、自發誓願後,雖然第二年即中舉人,可是三千件善事,卻並不容易,一直到十一年後方才滿願。而且自己檢點,過失還是很多。其中最大的是看見有善事可做而遲疑不決;或心想為善,而口上常犯過失,得罪於人。 這裡我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袁了凡的佛前發露懺悔,並不僅是一種儀式,而是深心的至誠懺悔,有痛哭流涕的感覺,以這樣的誠心為基礎而生起的願,力量極大,所以雖然他三千件善事的願,要在十一年後方才滿願,可是第二年就中舉人,達到了他的心願,這就叫願力無邊。 第二個我想舉的例,是五年前的七月四日,內子居和如往生那天清晨,在八個小時握著她的手念阿彌陀佛後,心中是一片的空虛,好像失去了一件無價之寶,也像是一個迷路的小孩,不知前途依靠何在?就這樣的走進了家中的佛堂,而第一眼看到的即是佛桌上和如每晨念的《金剛經》的本子,一顆心就抓住了這本經本,發了一個要替和如每晨繼續念《金剛經》的願。到今天已整整五年,尚未有一日間斷。現在回想起來,發那個願時的心境,確可算得是清淨虔誠。此願不知何日了!也沒有一定的迴向對象,但感應已經很是顯著,不但我個人因此有了一個精進修行的中心,即以那本《金剛經的研究》小冊而論,現在已有六地的善知識分別出資刊行,包括中國大陸,增訂版有的已是第四版,本數已有幾萬本,譯文已有俄羅斯文,越南文,相信一定有人因此得益。各位同修!請體會一下我那時發願的心情,確乎可說是無相無私,至誠全心,並沒有任何貪圖,所以至誠的願,其力量實在不可思議,否則決不可能有這樣的善果。 各位同修,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第二點,「願要發得大,愈大則感應也愈快愈大。」首先,我想要求各位,在想願要發得大的時候,就只要想:「願要發得大。」不要去想「這樣的大願如何還呢?」也不要去想:「我是不是在空口講大話啊?」更要忘了我上面所講的「感應會愈快愈大。」就只是至誠的發大願,以願為中心,不作其他的想。所謂感應愈快愈大,是自然的因果現象。你愈不去想它,感應就愈快愈大,愈去想它,就愈著相。 《金剛經》開宗明義,須菩提所問的問題:發了心的善男信女,應該如何安住其心?降伏其心啊?簡單的說,就等於是我們常常想問的:我想學佛,但是應該如何修行啊? 佛在經中兩次說明,要想學佛的,就得發大願,「我應滅度一切眾生。」眾生應廣義的講,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一切有情、無情的物質、情感,都叫眾生。「滅度」是煩惱生死的解脫消滅。各位想一想,「應滅度一切眾生」是要將宇宙間的一切有情無情的煩惱生死統統消除。各位,我們要想消除一個人的一點點煩惱,都尚且不容易,這樣的大願,佛是不是叫我們在空口說大話呢?當然不是。佛在《金剛經》中強調:「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願發得大,不是說大話,和所謂吹牛不同,因為願是目標,願是方向,願是信心。 哥倫布數百年前,為了要證明地球是個圓球的理論,不惜冒生命的危險,航行於茫茫大海之中,歷經種種風險,終於發現了新大陸。這要證明地球不是一個平面而是圓球形的決心,即是佛法中所強調的願,也即是一個人學菩薩行、學佛的目標、方向、信心。 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終成阿彌陀佛;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明白的說明,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煩惱無盡,我願無盡,這是何等的心胸!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各位請想一想,我們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可有那一刻的思想,那一刻的行為,相似於這些大菩薩們的心胸志願呢!這是不是即是我們沒有懂得如何學佛、修菩薩行的要領呢? 也許各位在想,既然發願這樣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發願呢?這個問題極切實際,應該是我今日想和各位研究的中心。 《金剛經》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千年來讀誦《金剛經》的對這個問題都有討論。問題是:為什麼在經首佛答須菩提的問題時,不說善男子、善女子,而說諸菩薩摩訶薩?而在卷中再答須菩提的類似問題時,則不再用諸菩薩摩訶薩,而是直答善男子、善女人? 我想用一個極淺近簡單的解釋,不知各位以為如何?佛的先提菩薩摩訶薩,即大菩薩,是要我們以大菩薩的修行方法為榜樣,所以指的是理想及目標。後面直稱善男子、善女人,是告示應如何實踐。可是兩個回答的大意,都是「應滅度一切眾生。」於此可見「滅度一切眾生」不但是理想及目標,也是實踐的具體法門,要我們逐漸的消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生死。既然要消除眾生的煩惱生死,自然不應該做可以造成眾生生起煩惱或種生死流轉罪惡之因的種種業。可是這談何容易,決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的。所以佛在經中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有了目標方向,還得一槳一槳地努力划去,否則徒有目標,船還是動不了。 因此,有願必須有行。我們應以大菩薩的宏願作榜樣為目標,而採用各種量力而行的划船方法,這樣才能生起不可思議的願力。 今天我只提出三種划船的方法,只能說是我粗淺的心得,各位舉一反三,一定可以想出許多更適合您的實際情形的方法。如果各位同修可以將您們所想出的方法,也能寫信告訴我,使我可以發更多更大的願,大家多結善緣,十分心感。 我想介紹的第一個方法是: 要發您能做得到的願,並且要發得大。 這話怎麼講呢?我現在舉幾個相彷的例子,請各位細心體會,看那一個願最大。 一、我願每日唸十遍心經,將此功德迴向父母,以報養育之恩; 二、我願盡形壽每日唸十遍心經,願以此功德,祈求世界和平; 三、我願每日唸十遍心經; 四、今年我願每日早晨唸十遍心經; 五、今年我願每日唸十遍心經,保佑合家平安; 六、我願唸一千遍心經,祈禱某某的病早日恢復康健。 各位,那一位願意說,這六個願中,那一個願您覺得發得最大?(有人答:第三願。)很好!很好! 各位請記住:一個願如果有期限,就不是大願。所以「今年」「盡形壽」「一千遍」都是期限,不是大願。 願有了目的,有了希望,或有了對象的限制,也不是大願。所以「保佑合家平安」「迴向父母」「世界和平」「早日病愈」都有了對象,都著了相,都有了限制,並不是虛空無盡,也不是大願。 因此這六個願中,最大的願是那個最簡單的願: 我願每日唸十遍心經。 這個願,您可以今世、下世、再下世一直唸下去,此願無有了期,所以謂之大。 此願沒有目標,即等於目標無量,迴向功德,猶如虛空無盡,所以謂之大。 此願沒有對象,即等於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眾生無盡,所以謂之大。各位一定已經體會出如何發大願的秘訣。這種願是您可以做得到的,可是頂要緊的是不要中斷。 第二個划船方法我想介紹的是: 在大菩薩們的宏願中,選一個您最歡善(相應)的願,依照您現在可以做到的逐漸實行。 佛菩薩的宏願很多,在中國的佛法傳統中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為最易選擇。這十個都是大願,一樣的功德無量。我現在唸出來,各位若聽到某一願時,心中生起歡喜的相應,您就不妨選這個願作為開始: 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 常隨佛學 恆順眾生 普皆迴向 我現在舉兩個例。譬如您覺得禮敬諸佛對您相應,您就依照您的實際情形,發一個可以做得到的願,說:我願每日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禮敬十拜。 如果您的配偶或父母是信耶穌教的,您不便在家中供佛禮拜,或病臥床上,都可以用觀想或合掌以代替禮拜,只要至誠,一樣是禮敬,並無差別。這個願即是一個有無量無邊功德的大願。 又譬如說,您對廣修供養相應,您可以發一個願:我願每日誦《金剛經》一遍,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一切賢聖大德。 這也是一個無量無邊的大願。倘若時間不允許您誦《金剛經》,那麼心經亦可以。這都是法供養,而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大。 第三個划船方法是一種善巧方便,只要您心真誠,小願可以變大願。 這方法是在您發任何願迴向時,在您原本迴向之後,一定加一句:「願以此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 如果袁了凡先生懂得這個善巧方便,他在發願要做三千件善事,使他能中舉人時,再加一句,願以此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他不但照樣中舉人,而且更造了無相的因,將來會結無相的果,無相的果,即是佛果。
-- 作者: jennifer
-- 發表時間: 2005/08/20 11:14am
由於我的中文水平有限, 有很多事我不瞭解。海牛大可以解釋賢菩薩的大行願嗎? 什麼是法輪? 恆順? 迴向? 感謝!!! 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 常隨佛學 恆順眾生 普皆迴向
-- 作者: nlut
-- 發表時間: 2005/08/22 10:54am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 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 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 所說。如來善 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听。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善現就是「須菩提」,是中文的意譯,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 須菩 提表現出來的是長壽,另有舍利子這些人也比佛的年齡大。所以,有些經典把 「須菩 提」翻譯為「具壽」就是長壽的意思。等于我們中國人所稱鶴發童顏,南极 仙翁,老壽 星。不過須菩提不僅是老壽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 的儀軌,都足以 領導當時佛的弟子們。他年高德劭,威儀气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 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一般知道須菩提談空第一,這一本經就是空和有的研究。 后世佛教,稱須菩提 為尊者,連中國民間對他也非常熟悉。怎么熟悉呢?大家都看 過西游記,孫悟空大鬧天 宮及七十二變的本事,都是從須菩提那里學的,這是小說 上寫的。孫悟空找到尊者,小 說上把六祖見五祖那個故事,影射孫悟空訪道訪到了 須菩提。西游記中這一段,描寫得 非常有趣,因此,須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國 的民間十分流傳了。 善現須菩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 一段文字,好像給我們寫了一段劇本,描寫當時的現場。「時」就是當時,就是 佛 把飯也吃好了,腳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鋪好了,兩腿也盤好了,准備休息。可是我 們 這一位須菩提老學長,不放過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點休息吧!我還有問題, 代表大 家提出來問。時長老須菩提,所謂長老,照佛學解釋「長老」的內涵,還有 許多意思。 總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們提到過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 在心經里,向 佛提問題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剛經的主角則 是須菩提,另如楞 嚴經的主角是阿難,每人的問題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 本經是從須菩提問問 題開始的,因為他談空第一,在大眾中,在所有同學里,他要 起立發言。我們現在發言 要舉個手,佛時代的規矩,是從座位上站起來。當時,大 家都在坐著,須菩提站起來, 偏袒右肩,這也是印度規矩,披著袈娑,一邊膀子露 出來。 關于偏袒右肩有很多說法,一种說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時, 可以用這 個手膀,把年紀大的扶持過去。另有說法,認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 是吉祥的手, 所以用袈娑蓋著。還有一种說法,認為殺人等坏事,都是這右手去做, 所以,在佛前上 香時,要左手去插,不許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說,插香要用 右手,因為右手是吉 祥之手,總之,這些都是后人的解釋。上古的許多禮節,有時 代及地區的意義,后世把 那些習慣又加上各种解釋,有花招之嫌,我們姑且不管。 現在,須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單跪右腿, 「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當時的禮貌,中國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開十 指合 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實心的合法。順便給青年同學們也講一聲,許多人寫信 給我,有 的稱我「南法師」,我不是法師啊!我沒有出家。許多人寫信用佛家的規 矩「合十」, 合十就是兩個手合攏來,合十問訊,也是一种禮貌。還有些同學來信 問「和南」是什么 意思?和南是譯音,意思就是跪拜頂禮,五体投地跪拜,叫做和 南。結果有一位同學就 對我說:老師也姓南,南無阿彌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 好像你投胎的時侯,是選一 個南字來的。我說那我不知道,我當時也許選錯了呢! 這是有關与年輕同學們的趣味對 話,由合掌順便提到。 現在須菩提合掌,就 是向老師先行個禮,「而白佛言」。白就是說話,古文叫道白, 是南北朝時侯的說 法,后來唱戲的也有道白,唱的時侯是唱,不唱的時侯說几句話,就 是道白。「希 有世尊」,佛經上記載印度的禮貌,向長輩請示以前,要先來一套贊嘆之 辭。等于 我們中國人看到老前輩就說:「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 顧, 你老人家給我啟發太多了!」我也經常碰到年輕人對我這樣說。金剛經已經把贊嘆 的話濃縮成四個字了,其它的經典中,弟子們起來問佛,都是先說一大堆恭維話。 佛是 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維完了,然后才張開眼睛說:你說吧!這里的濃縮就是鳩 摩羅什翻 譯的手筆,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間少有,少見不可得的世尊。前 面提到玄奘法 師也翻譯過金剛經,還有其他人的翻譯,我個人的觀點和研究,鳩摩 羅什翻譯的這一本, 扼要簡單,妙不可言。 古代翻譯的規定是信、達、雅, 我們看到很多佛經的翻譯,信則有之,很忠實原典; 達,表達的清楚也有,但文字 卻不大雅。像鳩摩羅什的翻譯,信、達、雅,皆兼而有之, 非常難得。所以,我個 人是非常喜歡這個譯本。 須菩提接著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現在我們先來解釋兩個佛 學名辭,一個是如來,一個是菩薩。 如來 菩薩 我們曉得「如來」也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种不 同名稱,如來是一种,佛 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听到 如來佛的稱法,把它連起來也 蠻好。現在我們先說「如來」,這是對成道成佛者的 通稱。釋迦牟尼就稱釋迦如來,或 者稱釋迦如來佛,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釋迦牟尼,那是個人的名字,就是特稱。如來及佛是通稱,等于我們 中國 稱圣人,孔子也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堯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稱, 而孔子、 周公就是特稱。「如來」二字翻譯得很高明,所以,我經常對其他宗教的 朋友說:你們 想個辦法把經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們要弘揚一個宗教文化,那是离 不開文學的啊!文 學的境界不好是吃不開的。 佛經翻譯的文學境界太高明了, 它贏得了一切。譬如「如來」這個翻法,真是非常 高明。我們注意啊!來的相對就 是去,他沒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 學了,一學就跑掉了。翻譯 成「如來」,永遠是來的;來,終歸是好的。佛已成了道, 所以就叫如來。金剛經 上有句話,是佛自己下的注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 來。」無來也無去, 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懮,不高也不 矮,都是平等, 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里,永 遠在你的前 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里。所以后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 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只向 靈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鷲山求佛, 不要跑那么遠了, 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 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 了。也有人另外一种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 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 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后世禪宗所講:心即是 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以佛法來講,心外求法都屬于外道。 另外一 個佛學的名辭是「菩薩」,這也是梵文的翻譯,它的全稱是菩提薩綞。菩提 的意思 就是覺悟,薩綞是有情。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那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采 用 梵文的音,簡譯成菩薩,現在我們都知道菩薩啦!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年輕 人 會以為戀愛經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譯。 所謂的覺悟,覺 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 覺悟。借用孟子 的話:「以先知覺后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后知后覺的人。一 個人如果覺 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 种人叫 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 但 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种 犧 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有情的另 外一個意義是說,一切眾生,本身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 情。古人 有兩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個人不俗气很難,能夠脫离了 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 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 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菩薩」 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 的一個總稱。 佛的出家弟子們,离開人世間妻儿、父母、家庭,這种出家眾叫 做大比丘眾。在佛 教經典中的出家眾,歸類到小乘的范圍,他們离開人世間的一切, 專心于自己的修行, 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 中文叫做自了漢,只管自 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禪宗則稱之謂擔板漢,挑一個板 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 見另一面。也就是說,把空的一面,清淨的一面,抓 得牢牢的,至于煩惱痛苦的一面, 他拿塊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 里表現實相叫示現,為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 大慈 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 示現,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薩。出家人是絕對不准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准化妝的, 可是 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挂項練,又戴戒指,叮叮當當, 一身都 挂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什么呢?就是 說他是入世 的,外形雖是入世的,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 界住空,不敢入 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 但是菩薩道是 非常難的,一般說來約有几個路線,楞嚴經上說:「自未得度,先度 人者,菩薩發 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前兩句說,有些人自己并沒有成道, 但是有宗教熱忱,愿意先來救別人,幫助別人, 教化別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 這樣的人,自己雖沒有得度,沒有悟道,卻先去救助 別人,這是菩薩心腸,也就是 菩薩發心。 所謂「自覺已圓」,自己的覺悟,修行已經完全圓滿了。「能覺他 者」,再來教化 人,「如來應世」,這是現在的佛,現生的佛。 菩薩是如來 的前因,成了佛如來是菩薩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現在我們把如來及菩 薩,大概簡 單的解釋了,我們再回轉來看本經的原文。我們不要忘記了,現在須菩提還 跪在那 里,替我們來提問題,我們多講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眾笑) 六祖和金剛經 須菩提當時跪在那里,替我們大家跪著,替當時的大眾 同學們跪著,尤其為大乘入 世的菩薩們,包括那些出家但發心入世的出家菩薩們跪 著。 說到這里,我們知道,在家有菩薩,出家一樣有菩薩,雖然形象是出家, 但是他的 發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薩道,這就叫做出家菩薩。 現在,須菩提替大家請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點閉眼睛,慢一點打坐,你看, 那 么多跟你學的大乘菩薩們,你應該好好的照應他們,指點他們怎么用功啊!怎么 修行 啊! 實際上,后來禪宗五祖就曾說過,要成佛悟道,專心念金剛經就可 以了。甚至不識 字,不會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就行了,這是經題的 要點,是大智慧成就 到彼岸的意思。結果,六祖就是因金剛經而悟的;所以后世的 中國禪宗,也叫做般若宗。 外國也有稱做達摩宗的,這都是因為五祖、六祖由金剛 經直接傳承,鼓勵大家念金剛經 這件事而來的。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 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后來禪宗興盛以后, 有一位在家居士,學問很好, 要注解思益經,去見南陽忠國師。南陽忠國師說:好呀! 你學問好,可以注經啊! 說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顆米在里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 上,然后問:你曉得 我現在要干什么嗎?居士說:師父,我不懂。南陽忠國師說:好了, 我的意思你都 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嗎?你隨便去翻譯,隨便去注解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佛學 搞好了,就開始寫作了,可是研究鳩摩羅什的傳記,就知道他 是一個到達悟道、成 道的大菩薩境界的人,他當時翻譯的「善護念」這三個字,真了不 起。 善護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 養方法,都是這三個 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 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 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 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 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 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种功利主義的 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么平淡, 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 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气息, 然后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 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 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 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 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 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那里?就 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 方法 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里非常重要的, 隨時念 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 身無常。念 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 追這個念頭,當 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煩惱。 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里,盡管金剛經拿在手上, 也在 護念,他護一個什么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什么不 高興,連 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尋愁覓恨 煩惱些什么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 描寫一個人的心情。 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 心里講不出來,煩得 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 飯吃飽了,看看花,郊 游一番,坐在那里,沒有事啊!煩,為什么煩呢?「無故」, 沒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嘰 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 的文學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 是很有道理的。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 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閑愁万种,無語怨東風。」 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 一下。噯!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 了。然后寫一篇文章罵風, 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閑 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閑 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万种,講不出來的閑愁有 万种。結果呢?一 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 情世故的描寫 妙到极點。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煩惱,這也 就是我們的人生。 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簡單。但是在 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 照顧這個念頭,我們研究完了金剛經,看到佛說法高明,須 菩提問話高明,不像我們有 些同學:老師,我打扰你兩分鐘。我說:一定要好几分 鐘,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鐘就 多几分鐘。不老實,說要問問題就好了嘛!然后, 他講了老半天,他講的話,我都听了, 主題在那里,我不知道,說了半天不曉得問 什么,結果弄得我無語怨東風。 金剛眼和發心 在須菩提問問題時,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 精神不同于其他經典的地方。 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 禪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 為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 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与答案都在這兩 句話中了。「善護念」,「善咐囑」,這兩 句話等于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么做功夫 呀?我現在還在練气功啊,听呼吸,念 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 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 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 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 念」三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 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 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只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 法眼藏。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 本經翻譯的很不同,來個「善男子、善女人」,分開得清清楚楚。我們年輕的時 侯 很調皮,一邊念一邊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邊學佛,又到 處 玩耍的人,所以我們自稱「散男子」,是心在散亂中的天下散人。 這里講 「發心」,發就是動机,發什么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 多羅」 這四個字是梵文,中文勉強譯為「無上」,至高無上。「三」這個音就是正, 「藐」 是等,平等。菩提是覺悟,連起來就是說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但是文中 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義;如果就其意義翻譯成禪 宗的大徹 大悟,還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門,明心 見性, 由世俗超越而達到成佛的境界;在行為上是大慈大悲菩薩心,是菩提心,入世救 一 切眾生;在理上是大徹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義 很 多,只能保持這個原文的音,讓后世人自己去解釋了。 換句話說,「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個普通人發心學佛。佛法与其它 的宗教不同,認為 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認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認為, 只有「他」 可以,我們只有等到「他」來幫忙,然后還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 都是 不對的。 佛法既認為一切眾生個個是佛,平等平等,但是,為什么眾生不能成 佛呢?因為他 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覺悟了,不再迷失,個個自性成佛。 無權威 無主宰 佛并不是權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這個主宰和權威, 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 說一個人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 自己覺悟,自己成佛,這才是 學佛的真精神。如果說去拜拜祈禱一下,那是迷信的 作法;想靠佛菩薩保佑自己,老實 說,佛不大管你這個閑事,佛會告訴你保護自己 的方法。這一點与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 樣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 人助。換句話說,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 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薩前面禱告, 說聲對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西藏的時侯,雖然是佛國, 也有做土匪的,搶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薩前跪下 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錢用 完又去搶了,搶完又來忏悔,反覆來去,自心不能淨, 佛也不會感應的。所以一切 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 這才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經常告誡年輕同學們:你們以為兩腿一盤 就叫學佛,不盤就不是學佛,那叫做修腿, 不是學佛。打坐不過是修定,是練習身 心向學佛路上的准備工作而已,這個觀念一定要 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學佛 困難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護念」。這三個字也就是金剛眼。 須菩提說:佛啊, 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們,因為坏蛋們不學佛!)這一切好人 們,要想明心 見性,認識自己生命的本來,求無上大道發的這個心,有個大困難,就是 思想停不 了,打起坐來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來,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 爸媽 媽、儿女、鈔票……不打坐還好,一坐下來,眼睛一閉,万念齊飛。這就是此身煩 惱不能斷,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問題。 此心如何住 須菩提講得很坦然,替大家發問,「云何應住?」這個心 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 至善那個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亂七八糟,煩 惱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 中外,凡是講修養、學圣人、學佛,碰到的都是這個 問題。「云何應住」這個心住不下 去。如果念佛嘛!永遠念阿彌陀佛做不到,不能 住在這個念上,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 心里想明天要作什么,哎呀,阿彌陀佛,老 王還欠我十塊錢沒有收回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怎么辦……心住不下去!你 禱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還是一樣的,坏 念頭還是起啊!菩薩也幫不了忙。 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這許多的煩惱妄想,如 何降伏下去?這是個大問題。 金剛經一開頭,像我們這個照像机一樣,什么灰塵都照出來,乾脆俐落,一點 都不 神秘。不管學那一宗那一派,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這個「云何應住」的問題,就 是用什么 辦法使此心能夠住下來。「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辦法,使這個心的煩 惱妄想降伏得 下去!這問題問得很嚴重。 我們年輕的時侯,經常有個感慨, 讀金剛經,讀到這兩句,千古高人,同聲一嘆! 這個問題太難了。一個英雄可以征 服天下,沒有辦法征服自己這個心念;一個英雄可以 統治全世界,沒有辦法「降伏 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難成,道之難得 也!你說學法,學各种法, 天法學來都沒有用!法歸法,煩惱歸煩惱。念咒子嗎?煩惱 比你咒子還厲害,你咒 它,它咒你,這個煩惱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厲害。所以「云 何應住,云何降伏 其心」,這個問題問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 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听。 當為汝說。】 佛听了須菩提的問題, 他眼睛又張開了,這個問題問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來了。 善哉!善哉!就是問得 好极了。佛說:「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 囑諸菩薩,汝今諦 听,當為汝說。」看佛經應該像看劇本一樣的看,才能進入經典的實 況,才會有心 得。我說把佛經當劇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進入這個情況,經典是經典, 你是你, 沒有用。 現在,假設我們當時跟須菩提跪在一起,佛說:好,好,須菩提,照 你剛才問的問 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釋 迦牟尼佛說:「汝 今諦听」,你現在注意啊!好好听。「諦」是仔細、小心,也有 一點意思是你要小心注 意,我要答覆你了。「當為汝說」,你問的問題太好了,我 應當給你講。這時須菩提還 跪在那里。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 愿樂欲聞。】 佛說:善男子, 善女人,如果有一個人,發求無上大道的心,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 應該這樣把心 降伏下去。 說完這一句話,他老人家又閉起眼睛來了。須菩提大概等了半天, 抬頭一看,「唯 然。世尊」,經文中說「唯」就是答應,「然」就是好。我准備好 好的听,世尊啊, 「愿樂欲聞」,我高興极了,正等著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 卻沒有說下文了。大家 看這個劇本寫的好不好?經典是好劇本,我們在座也有寫劇 本的高手,而寫這個劇本的 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這樣講?沒有錯 吧?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佛說的這句話,善哉!善哉!你問的好啊,須菩提, 照你剛才 說的,佛要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啊!我 是問的這個。 他說你仔細听著,我講給你听,當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時侯, 就是這樣住了, 就是這樣,這個妄念已經下去了,就好了,就是這樣嘛! 假 設我來講的話,我當然不是佛啦!不過我來講的話,不是那么講。如果我當演員, 演這個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閉下來,眉毛挂下來,慢慢說: 「善哉!善哉!阿彌陀佛!」不是這樣。我會說:「你听著啊!你注意,你問的這 個問 題,當你要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侯」,說時一邊就瞪住他。 半天, 須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嘰的:佛啊,我在這里听啊!換句話說,你沒有答覆 我呀! 實際上,這個時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止住的持名念佛 「住」就是住在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 但是怎么樣能把煩惱妄想停住 呢?佛說:就是這樣住。 我們都知道,學佛最 困難的,就是把心中的思慮、情緒、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 教,所有修行的方法, 都是求得心念宁靜,所謂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雖多,總括起來 只有一個法門,就 是止与觀,使一個人思想專一,止住在一點上。 譬如淨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專一在這一點上。南無是皈依, 阿彌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彌 陀這一位佛。說到念佛,有個笑話告訴年輕同學們知道, 有一個老太太,一天到晚 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誠懇,他的儿子很煩,覺得這個媽媽 一天到晚阿彌陀佛。 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彌陀佛,這個儿子喊:媽!老太太問干什 么?儿子不響了。 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念起來,念得很起勁。儿子又喊:媽!媽! 那老太太說: 干什么?儿子又不響。老太太有一點不高興了,不過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 佛……儿子又喊:媽!媽!媽!這個老太太气了說:討厭,我在念佛,你吵什么。 儿子說:媽媽,你看,我還是你儿子呢!不過叫了三次,你就煩了,你不停的叫阿 彌陀 佛,阿彌陀佛不是煩死了嗎?這個話表面上听起來是笑話,但是它所包涵的意 義,實在 是很深刻的,不要輕易把它看成一個笑話。 念阿彌陀佛是持名,等 于叫媽,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義,不過現在我們 不是討論這個問題,而 是說這一种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亂,達到止、住的境界。 我們大家普通念 阿彌陀佛,一邊念,一邊也照樣的胡思亂想,就像一支蜡燭點在那里, 雖然有蜡燭 的光亮,旁邊的煙卻也在冒。又像石頭壓草,旁邊的雜草還是長出來。這种 情形不 能算一心不亂,因為沒有住,沒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亂,忘記了自己,忘記了 身 体,忘記了一切的境況,勉強算是有一點點一心不亂的樣子。作到了專一,一心不 亂 的時侯是止,念頭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百千三昧的定境 我們都听說過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時 間沒有了,他會坐在那里七八 天、一個月,自己只覺得是彈指之間而已。不過大家 要認識,這不過是所有定境中的一 种定而已,并不是說每一個定境都是如此,這一 點要特別注意。 佛法講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雖日理万 机,分秒都沒有休息, 但是他的心境永遠在定,同外界一點都不相干。心,要想它 能定住,是非常困難的。像 年紀大一點的人睡不著,因為心不能定。年紀越大思想 越复雜,因此影響了腦神經,不 能休息下來。 等于說,我們腦子是個机器, 心臟也是個机器,但是它的開關并不是机器本身,而 是后面另一個東西;那就是你 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里的作用。所以一切學佛,一切 入道之門,都是追求如何 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几十年,雖然坐在那里,但是內心還是 很亂,不過偶爾感覺 到一點清淨,一點舒服而已。一點清淨舒服還只是生理的反應与心 境上的一點宁定, 而真正的定,几乎沒有辦法做到。 佛學經常拿海水來說明人的心境,我們的思 想、情感,歸納起來,只是感覺与知覺, 它們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不斷的流, 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 那么一個現象。所謂真正的定,佛經 有一句話: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一個有大智慧、 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 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連彎都懶得轉,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 而過了。假使我們做功夫有這個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覺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 過,把它切斷得了,那正是淨土的初步現象,是真正的宁靜,達到 了止的境界。由 止再漸漸的進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變化,才可以達到定的境界。這 樣,初步的 修養就有基礎了。現在金剛經里還沒有講「定」,先講「住」。 「住」這個字, 与「止」,与「定」是不一樣的,而且很不一樣。 先說這個「止」。止可以說 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覺、感覺停止,用力把它止 在一處。等于我們拿一顆釘 子,把它釘在一個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謂「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轉陀羅, 最后不轉了,它站在那里不動了,這只是個 定的比方。 這個「住」呢!跟 「止」、「定」又不一樣。住是很安詳的擺在那里。這些不是依 照佛學的道理來說, 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義來配合佛學的道理加以說明。 不管學佛不 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中文有一句俗語: 「隨遇而安」, 安与住一樣,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因為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 永遠不滿 足,永遠在追求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理由可以講很多,追求事業,甚至于有 些同 學說人生是為了追求人生,學哲學的人說為了追求真理。你說真理賣多少錢一斤? 他說講不出來价錢。真理也是個空洞的名辭,你說人生有什么价值?這個都是人為 的藉 口,所以說在人生過程上,「隨遇而安」就很難了。 例如,好几位學佛 的老朋友們,在家專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團体住一起又說住不 慣。其實,他是不 能「隨遇而安」而已!他不能「應如是住」,連換一個床□都不行了, 何況其他。 實際上,床□同環境真有那么嚴重嗎?沒有,因為此心不能安,所以環境与 事物突 然改變,我們就不習慣了,因為這個心不能坦然安住下來,這是普通的道理。 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是開始學佛遭遇到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心不能安。現在 佛告訴他,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住了,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沒有妄想煩惱了。 這個 意思也有一個比方,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時侯,就在這個時侯,我 們的心是 住的喔!像普通講的楞住了,這一段的住,雖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當這 個心理現象, 受到突然刺激的時侯,好像凝定住了,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 可是從這個現象 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實有「定」的道理。 三步曲 大家都听過佛教一句俗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 佛在大殿,學佛三年, 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那天有一個同學說,他也該回去對 父母盡點孝心了,他說這話 時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說:你 怎么又回來那么晚!他看到爸爸 那個臉色,實在不是味道,這一下与想回家孝順那 一念相比較,又變成佛在大殿了。爸 爸再嘀嘀咕咕訓他一頓,結果本來是想回來盡 孝心,現在卻到房間躺在床上睡了,那就 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与普通的心理 也是一樣的。 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輕松:「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就是這樣 住,就是這樣降伏你的心。換言之,你問問題的時侯,你的心已 經沒有煩惱了,就在這 個時侯,就是禪宗所謂當下即是,當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 一個方法。 譬如我們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間要忏悔,這么一 宁靜的時侯,就 是佛的境界,你的煩惱已經沒有了,再沒有第二個方法。如果你硬 要想辦法把這個煩惱 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亂,并不能夠使你安 住,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 再進一步的道理,金剛經的內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 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 同之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這個智 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如何住和無所住 現在講大乘的智慧,「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你那個時侯,已經安住了;不 過剎那之間你不能把握而已,因為它太快了。如果你 能夠把握這一剎那之間的安住,就 可以到家了。這個是重點,整個金剛經全部講完, 就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 不須要住。前面我們提到過,一個學佛真正有 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個月, 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 積來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來不住。怎么說呢?譬如我現在講話, 從八點鐘開始講到現在,廿分 鐘了,每一句話都是我心里講出來的,講過了如行云 流水都沒有了,「無所住」。如果 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講几分鐘,我就不能講話了, 因為心住于時計。諸位假使听了一句 話,心里在批判,這一句話好,那一句亂七八 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听不進去了,因 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 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拿禪宗來講,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無所住,即是住。 所以人生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 乾淨淨,沒有 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 哀樂來, 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他是 學禪 的,他的詩文境界高,与佛法、禪的境界相合。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 事如春夢了無痕」。 這是千古的名句,因為他學佛,懂了這個道理。人似秋 鴻來有信,蘇東坡要到鄉下 去喝酒,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 了。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 情過了,象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 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 痕跡。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 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 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 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 無痕的。 人生真正体會到事如 春夢了無痕,就不須要再研究金剛經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這個心無所謂 降,不須要降。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懮悲苦 惱,當我們在這 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侯,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