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hehehaha
主編/作者 縱觀全書,言簡意賅,圖文並茂,深入淺出。這是一本緊密結合香港實際情況,應用性、可讀性很強的學術著作。本書不但適合於中醫藥臨床、科研、教學、生產、營銷工作者使用,也是中醫藥國際貿易和行政管理的有益參考書,必將對於中藥的標準化與國際化起到推動作用。 一、問題的提起 2004年春香港報導了首宗服用中藥後懷疑馬兜鈴酸中毒的個案,病者連續數日到中藥房購買“白英”服用,中藥房在此期間卻一直錯誤給他含馬兜鈴酸的另一味中藥“尋骨風”,令病人患上腎衰竭及尿道癌。為此,2004年3月香港衛生署發出通知,暫停使用中藥“白英”和“尋骨風”。其實中藥“白英”與“尋骨風”兩者在來源、功效均有差別,共同之處只不過是兩者具一相同的別名“白毛藤”。 上述問題提醒我們,香港中藥的混淆,很大部分由於同名異物引起。一字之差,人命攸關,澄清混亂,可先從正名做起。 二、香港常見中藥品種的混淆情況 (一)正品之代用品 “代用品”: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當正品無法獲得時,經醫師的特殊許可,同意另改處方或加注更換其他藥效相同或非常近似的品種替代者。如用國產血竭代替進口血竭、國產沉香代替進口沉香便屬於此範疇。 目前香港市場所見此類藥材大多已在《中國藥典》明確另立條目,如金錢草與廣金錢草、板藍根與南板藍根等。臨床試驗證明兩種中藥的性味功效基本相同,因此可視為可相互替代。但正品之代用品在使用時,應注意藥量的差異。 (二)地區習慣用藥 此類藥材有些與常用中藥的名稱類似,但來源、成分、療效都相去甚遠,應屬於另外一類藥材,不可混用。如廣東升麻與升麻、廣東王不留行殼與王不留行、廣東狼毒與狼毒、廣東商陸與商陸、華南鶴虱與鶴虱、廣東海風藤與海風藤、廣東劉寄奴與劉寄奴草等。 (三)名稱混亂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兩種中藥之間有共同的異名而造成的混淆。如委陵菜在香港有北紫草之異名而與紫草茸相混;廣防風在香港有豨薟草之異名而與豨薟草相混;雞屎藤在香港有青風藤之異名而與青風藤相混;地骨皮在四川有“全皮”之稱,而在商品流通當中“荃皮”混淆;洋金花在廣東地區有廣東鬧羊花之稱而與鬧羊花相混,凡此種種,均屬名稱混亂。 (四)張冠李戴 (五)藥用部位混用 (六)近緣植物混用 (七)偽劣藥材 從上述可見,香港中藥材混亂品種複雜。本書除收載我們根據調查獲知的混亂品種外,還對曾經在香港發生過中毒事件的混亂品種特別收錄,如鬼臼誤用為龍膽與威靈仙、牙硝誤用為芒硝、尋骨風誤用為白英等,為避免事故重演,特此警惕。 三、混亂原因解析 (一)歷史地理因素 如板藍根北方多用十字花科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乾燥根,而在香港使用的南板藍根,則來源於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的乾燥根。又如王不留行在中國藥典收載的正品為石竹科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racke的種子,而在香港習慣使用者為桑科薜荔Ficus pumila L.的花托,稱之為廣東王不留行殼。二者雖名稱類似,親緣關係相去甚遠。再如升麻根據《中國藥典》品種應當為毛莨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根莖,而香港地區有售一種菊科植物華麻花頭Serratula chinensis S. Moore的根,習稱廣東升麻,處方當中二者亦有混用現象存在。 (二)古代典籍記載粗略或考證有誤 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記載,白頭翁:“處處有之,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翁,故以為名”。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記述“凡草之有白毛者,以翁名皆可”。因為記述不詳,從古到今出現有多種根部根部有白茸的植物混作白頭翁。據調查,國內市場上曾以白頭翁為名的商品,迄今不下三十種,分別屬於毛茛科、薔薇科、石竹科等不同的植物。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將紅花誤認為是西紅花,云:“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即彼地紅藍花也。”紅花在古代亦稱紅藍花,可見兩藥混淆的情況早在明代已有之。 白薇與白前均為來源於蘿藦科植物,但古代本草對於二者的生藥性狀描述不詳,每以細辛、牛膝作比,或以根之黃、白、柔、脆為別,言多簡略,難得要領。 地膚子在香港的混淆品為充蔚子。經考證,陳仁山在《藥物出產辯》中曾記載:“地膚子,產廣東肇慶,以益母草為真”。類似情況還可見於相思子與赤小豆、枸骨葉與十大功勞葉等。 (三)外形相近,貌似實異 如威靈仙的主流品種應當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的根。因為外形相似,香港市場曾出現有以小檗科植物桃兒七(鬼臼)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的根混入威靈仙,此外,还有鬼臼與龍膽相混造成中毒事件的記錄。 再如雞血藤,正品為豆科蜜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藤莖,而香港市場出現以木通科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 Rehd. et Wils. 的藤莖冒充雞血藤。兩者外形相似,但亦有不同:大血藤表面灰棕色,橫切面皮部呈紅棕色環狀,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有多數細孔及紅棕色放射狀紋理;雞血藤表面灰棕色,橫切面木部淡紅色,小孔洞不規則排列,皮部內側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褐色或黑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呈偏心性半圓形的環,髓小,偏向一側。不加仔细分析,香港市場顛倒錯用。 (四)文字、語言因素 三七與川三七(牛尾七)的來源完全不同,前者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後者為百合科植物開口箭Tupistra chinensis Bak,只是因為共同有“三七”二字,以訛傳訛,在香港市場出現混亂,並發生毒副作用反應。 炮製是中藥的一大特色,因應加工方法不同,可達致減毒、增效或轉變藥性的作用。如何首烏經酒蒸後,可去除致瀉作用。天南星、半夏經薑汁、礬水處理後,可以消除其毒性。同一種地黃,生用甘寒,清熱涼血,製成熟地後,味甘而性溫,滋陰補血。香港衛生署公布的31種毒劇中藥名單中,生用者有生草烏、生附子、生天南星、生半夏等十餘種,而以上中藥的炮製品,則被列入常用中藥範圍。雖說只相差一個“生”字,功效有質的不同。有些人缺乏專業知識,粗枝大葉,將生品與炮製品混用,結果釀成大錯。 (五)有意造假,以僞亂真 四、解決的辦法 (一)澄清混亂,建立標準 (二)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業界水準 中藥鑒定又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植物分類、顯微鑒定、理化分析與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更能正確評價中藥的真偽優劣。 (三)政府監督,行業自律 香港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匯點,香港的中藥貿易在國際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同時還是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近年香港的中醫藥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在高等學府專業中藥人才培養的同時,還應儘快建立有中藥行政職能的檢定機構,確立中藥技術人員的專業資格,加強健全中藥規管。 文章至此,編者不禁憶起恩師謝宗萬教授。謝老一生從事中藥混亂品種研究,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中藥材正名詞典》是老師嘔心瀝血的遺著,也為本書奠定了基礎。半年前,編者前往北京探望病榻中的老師,他仔審閱了本書的初稿,並對這一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寄予熱切的期望。本來老師應允擔當本書總審,並為之作序,遺憾的是老師仙去,未能看到本書的問世。追憶之餘,吾輩更要繼承前人的遺志─“藥無重名惠萬家”,在香港建立一個無混亂品種的國際中藥貿易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