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本有正念
-- 發表時間: 2006/05/31 11:48pm
在研究斗數原理時,若果運動可以恊助運程調高,那麽要選擇什麼運動才有效? 研究術數,自然想起中國傳统運動,又以太極拳、少林功夫等,大多動作都要配合智慧。 個人對太極拳甚有興趣,曾聽說學習太極拳,分為三部份 -- 形、意、氣。 對於初學者而言,先要把握每一個動作的特點,所有動作皆以抱圓以及一陰一陽為基本要素,即使是雙腳所踏的一小步,亦離不開抱圓的體姿。 當動作熟練以後,便配合意志,加以思考、心到,留意每一個動作背後的意義。 最後是氣到,每一個動作配合呼吸,達到人體新的平衡狀態。 讚嘆一句,中國人的智慧可不少啊!
-- 作者: 本有正念
-- 發表時間: 2006/05/31 11:50pm
太極拳源流 太極拳昔稱綿拳。相傳為宋末張三丰所創。但有人云。梁時韓拱月、程靈洗、 程秘、唐時許宣平、李道子、殷利亨等。早有是項拳術。惟名稱各异。或名三十七 勢。或名后天法。或名小九天。(共十四勢)或名十七勢。名雖不同。而意義則一。 由此可知太極拳之源流。實甚久遠。而不能徵其始于何時也。考三丰歷史。傳說不 一。据南雷集王征南墓志銘內栽。宋之張三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路梗不得進。 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据明史方伎傳內載。張三丰遼東懿州 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丰其號也。以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碩而偉。龜形鶴 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不食或數月不食。 一日千里。善詼諧。旁若無人。嘗与其徒游武當。筑草廬而居之。洪武二十四年太祖 聞其名。遣使覓之不得。又据明郎瑛七修類稿內載。張仙名君寶。字全一。別號 玄玄。時人又稱張邋遢。天順三年。會來謁帝。予見其像。須鬢豎立,一髻背垂, 紫面大腹。而攜笠者。上為錫皓之文。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或謂三丰之技。出于道 家馮一元。或謂張三丰之所以被稱為仙人者乃明代成祖遣胡瀠、朱祥等。假托訪覓 張真人。實則隱訪其侄建文帝所編造。或謂張三丰乃古時坐道隱士。因觀鵲蛇之斗。 忽有會心遂發明此拳。綜上所述。仍不能斷太極拳之首創者。抑為張三丰。抑或另 有其人。然能發明此精微深奧拳術。必為古代坐道具有絕頂智慧之高士而非傖夫俗 子。可無疑也。自張三丰而后則有陝西王宗。溫州陳同州。海鹽張松溪。四明葉繼 美。山右王宗岳。河北蔣發。相承不絕其間雖分南北兩派。但拳式原則均不离乎太極。 厥后蔣氏傳河南怀慶府陳家溝陳氏。陳氏傳至十四世。又分老架新架兩种。新架創 于陳有本老架繼之者為陳長興。長興除傳子耕耘与族人陳怀遠、陳華梅外复傳河北 (前直隸)楊露禪、李伯魁是為十三勢老架其后楊露禪傳二子。班侯、建候。建候 又傳子少侯、澄莆及徒等。少侯、澄莆又傳其子与徒等。世稱楊派。此外陳青萍得 陳有本新架之傳而創趙堡派。武禹讓得楊露禪、陳青萍之傳而創武當派李亦畬得武 派之傳而創李派。郝為楨得李派之傳。而創郝派。孫祿堂得郝派之傳而創孫派。相 沿至今。普通所熟知者。為河北郝家派。河南陳家派。河北楊家派。各派均有特長。 要以楊派習者較多。 [url=http://www.artwork.com.cn/ywww/tjq/tjq004.asp]資料來源[/url]
-- 作者: 本有正念
-- 發表時間: 2006/05/31 11:53pm
太極是一門學問,它要求人們客觀、辯證、一分為二地對待事物、看待問題、分析問 題、解決問題。它是以萬事、萬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哲理為基礎 的一种思想認識。我們把這種對待事物的思想認識稱為太極思想。 武式太極拳是 太極思想與人體運動相結合的具體表現。它是一個科學的人體辯證運動過程,在這 個運動過程中勢勢處處、時時刻刻都包涵、體現著人體內的陰陽變換、虛實相間和 剛柔相濟。武式太極拳的訓練注重整體身法和氣勢,要求舉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靜 自然、虛實清楚、上下貫穿、八面支撐。它對身法的要求極嚴、極細、極微、極妙, 無一不符合人體的科學要求和規范,正如喬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學地集拳術、力 學、導引、傳統哲學為一體。凡學者只有嚴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體現出 這一風格和特點來,由學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順架子;由走順架子到技擊 的運用;由技擊的運用到無畏無敵的精神境界。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節節升高、逐 步完成和長功的過程,它須在師父的正确的言傳身教下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 步提高。它不僅僅是身體的簡單運動,更重要的是內在的精神冶煉、身心合一。它 的外形功架勢勢符合力學的科學原理,它的內涵机理處處滲透著人體机能的運動規 律,它勢勢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練功走架的感覺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 醉,只要堅持按要求鍛煉就可形成太極身法,必能達到固本培元、增強體質、防身 御敵、技藝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 作者: 本有正念
-- 發表時間: 2006/06/01 00:06am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長拳”。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而陰陽魚意為陰極則陽,陽極則陰,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最基本的發展規律。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說法。雖張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極拳論》,但現在多數拳家亦以現傳各式太極拳俊源出陳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之說最廣。 總的來說,太極拳的起源是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別是吸取了戚繼光的 三十二勢長拳,並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經絡學說,以及古代朴素 辯證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太極拳的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首先表現在太極拳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動作銜接緊密,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如春蚕吐絲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同時,太極拳運動也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在太極拳中存在著剛柔、虛實、動靜、快慢、開合、曲伸等諸對既對立統一,又可相互轉化的矛盾。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採、?、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舔 在運動中,要求靜心用意,以意識引導動作,動作與呼吸緊密配合,呼吸要平穩,深勻自然,動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緩慢,身體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綿綿不斷,輕柔自然,動作弧形,園活不滯,同時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動作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動作之間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動作不浮不僵,外柔內剛,松活彈抖,周身一勁。在推手中,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擊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尤其講究“听勁”,通過身體觸覺,來判斷對方力量的大些霑方向、部位,並及時做出反應,如對方剛力來打,我則以柔化之,“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隨人而動,隨機應變。太極拳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出了許多的流派,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等五大派系,譽稱為“五式太極拳”。 [url=http://www.taiji.net.cn/Article/Class4/Class14/200604/3469.html]資料來源[/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