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rosewang 旅遊者也不要「欺山」---認識高山症 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前些日子我有一個從事媒體工作的朋友,剛由西藏採訪回來,他一遇到我便對我訴苦,因為他去西藏之前,沒有事前來找我諮詢有關「高山症」的知識,而呆在西藏三個星期中,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抱病工作,最後由於受不了只好提前回台。事實上,在國內有為數不少的旅遊者是特地選擇某些具有地理環境特色的國度,來從事一次有生以來值得回味的冒險之旅,而西藏總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域。 一般而言,超過地面三百公尺以上,氣壓即會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逐漸降低,空氣含氧量亦較稀薄;也就是說,空氣中氧氣的分壓(即每平方公升的氧氣濃度)會相對的降低,也因而使得登山者出現因組織缺氧所導致的一連串合併症,其中包括呼吸急速、沉重、心跳快速、手掌及腳踝腫脹。臨床上,如果發病迅速,則可由最輕微的呼吸困難、氣悶、頭痛、噁心及眩暈,嚴重至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肺水腫」,此時則稱之為「急性高山症」。 「急性高山症」罹患者最常見的是呼吸短促、嘴唇發紺,甚至咳出帶有粉紅色血絲的痰液(此時已經罹患肺水腫了)以及嚴重頭痛、神智不清與嘔吐(或許已存有腦水腫的症狀了)。通常「急性高山症」都可以在下山不久之後逐漸緩解,如果過了三個月仍未改善,便稱之為「慢性高山症」了。 旅遊者在初次攀登高山時,所出現的低血氧狀態,會經由動脈中的化學感受器(如頸動脈),將感覺傳導到橋腦(或腦幹)的呼吸中樞,並引導身體作急促而深沈的呼吸,以便吸入更多的氧氣以應付所需。此外,由於血液中「氧分壓」降低,也使得我們身體的「體循環」血液,乃自動重新分配至最重要的器官,如大腦、心臟以及肺臟,免得這些器官因相對缺氧而發生功能故障。 一般而言,居住平地的登山旅遊者者若先在高山中停留一至三個月左右,就可以慢慢適應高山上的低氣壓,但每一個人對不同高度的低氧環境,適應能力也不一樣。通常再海拔三千公尺以下,一般人均能適應,但在超過五千公尺以上時,大部分的在平地居住的旅遊者都會出現不等程度的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