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鵲踏枝 久不曾看到拍得這麼含蓄細膩的好電影!言贊!~ :em06: <img src=http://movie.sina.com.hk/movie/0/0000/2167/1/ti.jpg> 演員: 導演: 內容簡介: 資料來源:[url=http://movie.sina.com.hk/cgi-bin/mv/movie/main.cgi?id=2167]http://movie.sina.com.hk/cgi-bin/mv/movie/main.cgi?id=2167[/url] 真可惜這齣電影似乎是叫好不叫座,上映的電影院不多,即使上映也安排在座位較少的場子,星期六晚的娛樂黃金時段居然也不滿座。
-- 作者: 鵲踏枝 寫得不錯的影評1: [size=5][color=#A52A2A]Movie Chic,Movie Style﹕女王的眼淚[/color][/size] 【明報專訊】真正的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仍然健在,電影《英女皇》(The Queen)注定是王室默許下才能開拍的電影,這種默許,意味著「保王」成分,不可能大言不慚,戲劇性有機會大減。但故事原來描寫戴妃出事後的王室危機,趣味一下子又回來。 資深導演史提芬費雅斯(Stephen Frears)是英國通,過去不少電影都取材自英國不同階層問題,《天使夜驚情》(Dirty Little Things)憑柯德莉塔圖的人氣,講英國低下層的居留權與器官眅賣,寫實得來又有劇戲性,他拍《英女皇》前的熱身show,是電視電影《The Deal》(2003),戲中講及腹背受敵的英國首相貝理雅,面對巨大的下台壓力,揭露他與下任首相熱門人選及財相白高敦之間的政治角力,及不為人知的政治協商。戲中與貝理雅長相接近的舞台劇演員,過底參演直踩皇室內政的新片《英女皇》。 [b]戴妃死後王室反應[/b] 導演和編劇緊握了重點:戴妃事件,這除了是一宗愛情悲劇,還是近代最牽動英國民(甚至於界各地)的事件,及英王室近代面對的最大危機。由於事件太敏感、太具爭議,在劇本撰寫時,便不能怠慢。當時找來了兩個王室歷史專家做顧問,又與政府官員做專訪,重組來龍去脈,事件不難透過真實資料再重新創作,但幾方面人士的對白,是否就是當時的對話,就無可能一一考証,特別是英女王如何說話、說話語氣和她說過什麼話,這一點則不能出錯。 [b]海倫美蘭主宰成果[/b] [b]扣人心弦 風趣幽默[/b] 導演史提芬費雅斯除了擅長拍英國政治社會題材,更懂得處理年長角色,前作《歌舞廳的最後一夜》由茱迪丹芝主演的「婆婆」,就像是老頑童,調皮反斗又搞笑,令影片生色不少,也令沉悶的老人家戲,突然變得比青春更有活力。《英女皇》也一樣,在捉襟制肘的局限下,仍交出扣人心弦的劇情和人物關係,又不失風趣幽默,難怪成了今年奧斯卡的熱門電影。 《英女皇》小資料
-- 作者: 鵲踏枝 寫得不錯的影評2: [size=5][color=#DC143C]OurCinema,OurTimes﹕政治,就是有人不願懂[/color][/size] 【明報專訊】即將上映的兩齣話題電影《英女皇》(TheQueen)和《硫磺島戰書》(LettersFromIwoJima),在製作上都顯示出優越的政治智慧,回來看我們的特首選舉口號標語,實在令人感觸良多。 史提芬費雅斯(StephenFrears)的《英女皇》甫開始,銀幕上康城影后海倫美蘭(HelenMirren)全副披掛,扮演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香港上25歲的人仍會熟悉的「事頭婆」。中近鏡前的她一臉莊嚴肅穆,不怒而威。就在觀眾等待這introductoryshot結束之際,她突然輕微轉過頭來,目光和鏡頭接觸;這神來之筆,也是整齣電影看後帶來的感覺。 很久沒有看史提芬費雅斯的作品,上一次已是5年前的《天使夜驚情》了。《歌舞廳的最後一夜》和同樣由米高辛扮演貝理雅的電視電影《TheDeal》均與之無緣。似乎他的幽默與時俱進,愈覺醇厚。 [b]戴妃之死揭序幕[/b] 戴安娜曾經是一個夢,一個共同回憶。1981年,20歲的戴安娜下嫁英國王儲查理斯,王子公主的浪漫童話,徬彿真能在現實出現。15年後兩人離婚,其間她做了很多令英國王室尷尬的事,再一年後,她死於巴黎一宗車禍。 她究竟是怎樣死的?真的是傳媒狗仔隊追蹤,引發隧道車禍意外香消玉隕?去年12月14日英國警方剛公布她和男友法耶茲的死因調查報告,將陰謀論傳聞一一排除,斷定是司機酒後超速駕駛,戴妃死於意外。可是,大概王室或軍情處派殺手的說法仍是最多人相信的說法,也是最有戲劇性,最有拍成電影的潛質。 然而,《英女皇》全片丁點陰謀論也不採用,它並不旨在挑戰事件中反應遲鈍的王室。當年,由於英國民眾悼念戴安娜的情緒出乎王室意料,英女王選擇到蘇格蘭行宮度假也不對戴妃逝世作出任何表示,引起了民間瀰漫一片反帝制氣氛。電影重現了這段歷史,加入了製作人的想像,展示了由新首相貝理雅代表的改革思維,如何跟王室所代表的保守意識,如何產生衝突,如何又最終磨合。 [b]成功製造對立面[/b] 當然,《英女皇》真正的成功在于製造了一個對立面,卻同時美化雙方──片中英女王固非麻木不仁,在遠離人群的草原河邊,她也有真情流露的一刻,對於一頭雄鹿之死,她也默默痛惜(這一幕正是神來之中的神來之筆)。貝理雅更是深明大義,事事大局為重,在主張共和制的幕僚和妻子包圍下,跟女王惺惺相惜。海倫美蘭演活了一個以壓抑為堅強,雖然有點不合時宜卻仍不失愛民如子的女王;米高辛則莊諧並重,動作表情維肖維妙。 [b]政治家與打工仔[/b] 這確實令人想起我們的行政長官候選人,那自以為親民和放下身段的選舉口號和標語,那由政治家搖身一變而為打工仔的親筆字句,不需要頭腦極高明之士,也會想到可能產生另一種解讀,即:未必覺得你說話的對象是全港打工仔,反而即時覺得你是向著北方主子承諾「打好呢份工」。一句話存在多種解讀可能,特首候選人和他的智囊不可能想不到其他解讀,只不過可能他們即使想到了,也會傾向相信那些對他們有利的可能,待真的不對辦了,又會覺得現實遲早隨著他們主觀意志轉移。 從來都說政治是妥協,也得懂左右逢源,謀取雙贏。《英女皇》王宮相府兩皆討好,被嘲諷的只是查理斯和彭雪玲,而這兩人恰好是最招國民討厭的腳色。奇連伊士活的《硫磺島戰書》,也表現了類似的慧黠。 [b]《硫磺島戰書》的智慧[/b] 我們的特首候選人何時才(願)懂得這種智慧? 文﹕朗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