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無尾蜂
-- 發表時間: 2006/03/28 08:12pm
轉貼 : 站在最前線的日子 電台和電視新聞,講求快速和精確, 用最短的時間,最簡潔的語句,表達最清楚的信息。 喜歡它不用長篇大論,不必拖泥帶水, 缺點卻是深度不足,有時更是膚淺非常。 每天可能要處理有三至四個採訪,無論是被訪的人和事, 一到下午六時過後,便成了過眼雲煙,明日黃花。 有時拖著疲乏的身軀,踏上歸家之路時, 也不禁撫心自問:「今日我做了甚麼?」 「打衝鋒」的後遺症,就是對事情變得麻木。 記者是社會的良心,但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自己的良心尚存多少? 面對著慘劇的受害人或家屬,可以毫不客氣的追問對方, 硬要別人給你一個完美無瑕的二十秒soundbite。 對方原已不欲多言,但被一堆「咪高峰」圍得團團轉, 曝光在刺眼的鎂光燈下,不第一時間逃跑才怪, 但我們卻依然「鍥而不捨」,甚至飛車追逐、險象還生亦在所不計。 有人說某些文字傳媒報道煽情、不顧當事人感受揭人私隱, 但電子傳媒如此舉動,與拿著廣角鏡近距離追攝受害人和家屬有何分別? 電子傳媒近年不斷追求「人情味」,小人物的特寫報道並非報章的專利, 希望盡量令報道變得多元化。然而不少只記掛交差的同行, 對著被訪者時滿口盡是引導性問題,渴望弱勢社群被訪者, 描述到自己「要幾慘、有幾慘」,卻連一點最基本的關心和憐憫也沒有, 甚至埋怨對方長篇大論、言不及義。在講求報道加添「人味」之餘, 採訪者卻並非從人性出發,結果一段分半鐘的報道, 徒有人性的軀殼,卻欠缺內裡的靈魂。 八年前當上實習記者,採訪了一宗兒子毒殺父母,再跳樓自殺的新聞。 狠兒子躺在地面那血肉模糊的影像,透過手上那支三百毫米遠攝鏡, 直睹神經中樞,那是我採訪生涯其中一幕最震撼的經歷。 可能當年入世未深,對生命的那種疑惑與不解,在那段日子盤旋不休。 今天的我,還未致於視人命如草芥,但對那些無日無之的倫常慘案, 或是天災人禍帶來的家散人亡,除了一剎的嘆息,再也想不到別的東西。 我不認同這是冷酷無情,只是歲月的累積,對生命有更清楚的認知── 生命本是無奈與荒謬,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正如智者所羅門所言: 「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 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每個行業均有那風光背後,不為外人道的無奈。 是去是留,關鍵在於是否依然甘於擔當那顆小螺絲, 還是不甘被制度壓至體無完膚,拂袖離去,再尋心中的理想國度。 活在凡塵,永遠就是在妥協與堅持中膠著與磋磨, 面對叫人失望的事和人之餘,還不應過早絕望。
-- 作者: az259
-- 發表時間: 2006/04/05 10:04am
看見站在最前線, 令我想起隆美爾元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