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dddada 我們都知道有所謂科普,也就是科學普及。自上世紀新文化及新文學運動勃興以還,便有人嘗試用淺近的文字,推廣科學知識,是為科普。六十年代出的那套《十萬個為甚麼》,可說是科普的經典。但我看過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華羅庚科普著作選》,內容深到無譜,敢情是內地科學水平高,他們的普及,在我們來說已是相當高深的了。 近這幾年,內地又興起了一股史普熱潮,史普者,歷史普及之謂。這股熱潮,是由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節目帶動的。這個節目以「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為宗旨」,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每星期播出七天,一小時的節目,上過鏡的學者已逾數百,因收視節節上升,連帶推出的節目光盤和系列圖書,都十分暢銷。歷史是《百家講壇》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要吸引觀眾,當然不能講得太學術性,而且要生動活潑,故事性強。根據電視節目內容而打造的歷史知識書系,無疑也起到普及歷史的作用。 提倡正說解戲說誤區
甚麼叫「正說」?驟看令人摸不着頭腦,既有「正說」,難道也有「歪說」、「偏說」不成?細看封面才明白,上面的小字標題說:「解密歷史真相,走出戲說誤區」。「正」是相對於「戲」而言,也就是正兒八經的意思,不是鬧著玩的。但「戲」不一定代表不認真,這部「正說」,只有極少的篇幅提到清初的文字獄,而文字獄之興,影響有清一代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不加表述,以「正」名書,似乎名不副實。但本書多從正面論述滿清各帝的事跡,對清帝的評論相當正面,名為「正說」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慈禧禍國但她非皇帝
比方說,作者指出,與過去的朝代相比,滿清沒有出過一個昏君或暴君,這一點,以前我們的歷史老師似乎沒有提過。的確,在秦、漢、隋、唐、宋、元、明各代,我們都可以不多不少數出一些昏君暴君來,宋代比較少壞皇帝,我們頂多可以舉出一個宋徽宗,說他玩物喪志,只顧寫字畫畫,把治理國家的事忘記了,但與明代的萬曆帝三十年不上朝相比,他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個賢君。歷史雖公認慈禧禍國殃民,但慈禧不是皇帝。 滿清以外族入主中原,要駕馭那些自認飽讀詩書的中國官員,更要令天下人民俯首臣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滿清的皇子皇孫──其中自然包括日後登極的帝裔,由康熙開始規定,六歲起便要讀書,由中國的師父開導。十二帝中只有同治帝沒心機讀書,到十七八歲仍不懂讀臣下的奏折,但他十九歲便死了。 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對西洋學說都有興趣,此外,他們勤於政事,奏章都親自閱讀、審批,每至深夜。他們每天八點鐘左右上朝,故稱早朝,康熙一朝,除了皇帝生病、過節,或發生重大事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要早朝。從某方面來說,說他們勤政愛民,並不為過。 錯失與世界接軌機遇
當然,滿清雖無昏君,但對世界的形勢卻看得十分矇矓。乾隆年間世界發生了三件大事,就是英國工業革命、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和法國大革命,此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軌跡,但乾隆一直迷醉於天朝的表面風光,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錯失了與世界接軌的機遇,遺禍無窮,這也未嘗不是清帝的最大缺失了。
-- 作者: az259
他們只會牢牢控制人民思想
-- 作者: 九月
此文並未言過其辞。
-- 作者: 阿顛
[這篇文章最後由阿顛在 2006/10/29 09:01pm 第 1 次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