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國學普及版】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33)
--- 與文學戀愛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34)
---- 『轉貼』《正說清朝十二帝》-  滿清沒有昏君暴主?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34&topic=318)


-- 作者: dddada
-- 發表時間: 2006/08/15 09:42pm

 我們都知道有所謂科普,也就是科學普及。自上世紀新文化及新文學運動勃興以還,便有人嘗試用淺近的文字,推廣科學知識,是為科普。六十年代出的那套《十萬個為甚麼》,可說是科普的經典。但我看過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華羅庚科普著作選》,內容深到無譜,敢情是內地科學水平高,他們的普及,在我們來說已是相當高深的了。

 近這幾年,內地又興起了一股史普熱潮,史普者,歷史普及之謂。這股熱潮,是由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節目帶動的。這個節目以「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為宗旨」,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每星期播出七天,一小時的節目,上過鏡的學者已逾數百,因收視節節上升,連帶推出的節目光盤和系列圖書,都十分暢銷。歷史是《百家講壇》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要吸引觀眾,當然不能講得太學術性,而且要生動活潑,故事性強。根據電視節目內容而打造的歷史知識書系,無疑也起到普及歷史的作用。

提倡正說解戲說誤區


 近日史普界中風頭最勁的,當推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他的《易中天品三國》剛出版,首印五十五萬冊,其中另有文章,我們暫且不表。月前讀過,也覺得頗有趣的,是北京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中華書局出版。近年內地出版界跟風成風,某一類作品暢銷,立即就有無數相類似的作品冒現。留意一下書店的書架,或在網上書店搜索一下,不難發現不少歷史著作都冠以「正說」之名,這「正說」誰是始作俑者,沒有時間細考,這部《正說清朝十二帝》初版於2004年,我手頭上的是今年3月的第17次印刷,累積印數已超過三十五萬。

 甚麼叫「正說」?驟看令人摸不着頭腦,既有「正說」,難道也有「歪說」、「偏說」不成?細看封面才明白,上面的小字標題說:「解密歷史真相,走出戲說誤區」。「正」是相對於「戲」而言,也就是正兒八經的意思,不是鬧著玩的。但「戲」不一定代表不認真,這部「正說」,只有極少的篇幅提到清初的文字獄,而文字獄之興,影響有清一代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不加表述,以「正」名書,似乎名不副實。但本書多從正面論述滿清各帝的事跡,對清帝的評論相當正面,名為「正說」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慈禧禍國但她非皇帝


 還有,本書作者在《百家講壇》開講時,題目本為「清十二帝疑案」,因此諸如乾隆兩后死因之謎、香妃身世之謎、同治是否因梅毒而死等等,在書中說得很多,卻與歷史發展關係不大,未免以偏概正。但整體來說,作者講出了不少我們以前忽略了的事實和觀點,亦不可不謂之「正」(正斗的正)了。

 比方說,作者指出,與過去的朝代相比,滿清沒有出過一個昏君或暴君,這一點,以前我們的歷史老師似乎沒有提過。的確,在秦、漢、隋、唐、宋、元、明各代,我們都可以不多不少數出一些昏君暴君來,宋代比較少壞皇帝,我們頂多可以舉出一個宋徽宗,說他玩物喪志,只顧寫字畫畫,把治理國家的事忘記了,但與明代的萬曆帝三十年不上朝相比,他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個賢君。歷史雖公認慈禧禍國殃民,但慈禧不是皇帝。

 滿清以外族入主中原,要駕馭那些自認飽讀詩書的中國官員,更要令天下人民俯首臣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滿清的皇子皇孫──其中自然包括日後登極的帝裔,由康熙開始規定,六歲起便要讀書,由中國的師父開導。十二帝中只有同治帝沒心機讀書,到十七八歲仍不懂讀臣下的奏折,但他十九歲便死了。

 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對西洋學說都有興趣,此外,他們勤於政事,奏章都親自閱讀、審批,每至深夜。他們每天八點鐘左右上朝,故稱早朝,康熙一朝,除了皇帝生病、過節,或發生重大事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要早朝。從某方面來說,說他們勤政愛民,並不為過。

錯失與世界接軌機遇


 再從各帝的壽命看:清太祖努爾哈赤68歲、太宗皇太極52歲、順治24歲、康熙69歲、雍正58歲、乾隆89歲、嘉慶61歲、道光69歲、咸豐31歲、同治19歲、光緒38歲、宣統溥儀62歲(只做了三年皇帝,退位時只有6歲)。十二帝中超過60歲的嚴格來說只有五人。事實上,中國歷史上能活上八十歲的皇帝只有四人,就是梁武帝蕭衍85歲、宋高宗趙構80歲、元世祖忽必烈81歲,此外就是乾隆,可見當皇帝也相當辛苦,難享長壽。

 當然,滿清雖無昏君,但對世界的形勢卻看得十分矇矓。乾隆年間世界發生了三件大事,就是英國工業革命、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和法國大革命,此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軌跡,但乾隆一直迷醉於天朝的表面風光,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錯失了與世界接軌的機遇,遺禍無窮,這也未嘗不是清帝的最大缺失了。


:em10:  :em09:  :em10:


-- 作者: az259
-- 發表時間: 2006/08/20 10:10am

他們只會牢牢控制人民思想
這就是敗筆


-- 作者: 九月
-- 發表時間: 2006/08/20 02:09pm

此文並未言過其辞。
他們的表現,已足以令許多大漢族主義者自歎弗如了。


-- 作者: 阿顛
-- 發表時間: 2006/10/29 09:00pm

[這篇文章最後由阿顛在 2006/10/29 09:01pm 第 1 次編輯]

清朝自乾隆下令「鎖國」後,從此便與歐洲列強漸行漸遠。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