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風水地理概念研究】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42)
--- [原創]《地理辨惑》釋義﹝二﹞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42&topic=513)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8/09/24 03:21pm

[這篇文章最後由緣生在 2008/12/30 02:06pm 第 3 次編輯]

加浮水印內容不能列印
[/watermark]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8/09/28 02:22am

[這篇文章最後由緣生在 2008/12/30 02:06pm 第 3 次編輯]

加浮水印內容不能列印


-- 作者: 九千
-- 發表時間: 2008/09/28 03:29am

[這篇文章最後由九千在 2008/09/28 03:30am 第 1 次編輯]

緣兄,地埋辨惑中的俗師「見一地,即造一名」所說的是陰宅,但閣下卻將之引伸為陽宅的理論,但確是很有啓發性。

可是,依在下的愚見,將陰宅的理論套入陽宅理論,陰穴為陽居,豈不是生人當死葬,沖煞如無物,氣虛實不分?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8/09/28 04:14pm

[這篇文章最後由緣生在 2008/12/30 02:06pm 第 1 次編輯]

加浮水印內容不能列印


-- 作者: 九千
-- 發表時間: 2008/09/29 05:57pm

[這篇文章最後由九千在 2008/09/29 05:59pm 第 1 次編輯]

[fquote][b]下面引用由[u]緣生[/u]在 [i]2008/09/28 04:14pm[/i] 發表的內容:[/b]
如今人亦有云獅子山帶煞,迭惹是非,此即如原文所述俗師借形煞之名來大做文章,愚昧宅主,動輒云在獅子山下居住者不吉……等。

須知風水之道,在乎虛、實之對待,而陽宅專取地表之氣,與陰宅之藏形取勢不同,實在不必定指獅子山帶煞、象山仁慈之類也。
[/fquote]

依在下愚見,風水應該是「形理兼備」的。獅子山其中一面亂石巉巖,太接近必受其影響,是否有煞,也必要考慮。

例如,中州派的玄空飛星尤其重視「外六事」和「內六事」,這也是「形理兼備」的重要一環。

如果不理外來影響,對著墳場或垃圾站也無所謂了。:em01:

<br><br>
一點淺見。 :em41:


-- 作者: DonJuan
-- 發表時間: 2008/09/29 08:00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緣生[/u]在 [i]2008/09/28 04:14pm[/i] 發表的內容:[/b]如今人亦有云獅子山帶煞,迭惹是非,此即如原文所述俗師借形煞之名來大做文章,[/quote]是指呼形喝象之無稽,即如住近黃大仙或八仙嶺區,亦不會沾上什麼仙氣。
至於住近垃圾站,則是外局形煞,跟呼形喝象是兩件事。

內外六事是民初巳普遍流行的風水知識,跟什麼門派無關。


-- 作者: 九千
-- 發表時間: 2008/09/29 11:51pm

緣生兄只是想借古文鼓勵大家討論,Donjuan你何必要針對他的話呢?

緣生兄所指外面的人談及獅子山的形煞未必是指獅、象、虎、鳳、豬、犬、龜、魚、羅漢、將軍、美女之形。大家細心看獅子山的山形,就知道所指的是什麼形煞。

地理辨惑所指的是一些神怪比喻,現今社會早已經沒有人再用了。緣生兄引出來是希望自己身為術數界的典範,能對現今風水業界作出警示,相信無批判別人的意圖,我們應當支持。

還有,我引「中州派」的內外六事只是作為例子,我一開始也說是「例如」,沒有說這是中州派的獨門秘芨。

其實我也很不明白,為什麼這兒的人一聽到中州派三個字,就嗤之以鼻,凡是引該派的例子,都要如見街老鼠一樣追打喊殺。

我個人認為,王亭之先生願意著書立說,公開自己承傳之秘;其情操氣量絕非那些穩口藏深舌的Hello Kitty可比。大家就算是不屑中州派風水的內容,也無必要凡是中州派的學說都反射性地批評。

我覺學習風水玄學要有基本的氣量。人家立派立說沒有侵別人,希望大家能包容一點。好不?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8/09/30 02:02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DonJuan[/u]在 [i]2008/09/29 08:00pm[/i] 發表的內容:[/b]
是指呼形喝象之無稽,即如住近黃大仙或八仙嶺區,亦不會沾上什麼仙氣。
至於住近垃圾站,則是外局形煞,跟呼形喝象是兩件事。...
[/quote]

同意。

這亦是筆者撰寫此文的旨意。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8/09/30 02:06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九千[/u]在 [i]2008/09/29 11:51pm[/i] 發表的內容:[/b]
緣生兄只是想借古文鼓勵大家討論,Donjuan你何必要針對他的話呢?...

[/quote]

九千兄你可能誤會DonJuan 兄的見解了。

或許大家客觀針對主題討論吧,

筆者認為大家或許摸準對方意思才討論較好。

正如筆者此篇文章內容確有一定深度,

並不是字面般平凡。

歡迎同好有不明地方一起研究^^


:em47:


-- 作者: DonJuan
-- 發表時間: 2008/09/30 02:30am

[size=4]正是。
我的意思是說:網友九千之不分外局形煞,跟呼形喝象是兩件事。

誠如站長所言,此篇文章內容確有一定深度,非同乏泛。
篇內提及的「世之談形勢者,……遇有龍真穴的之地,形貎略同,名師偶為是説……」
即知以喝象去比擬形勢,實在偶一為之,非執形勢而不知變通者也。
俗師相襲,見一地即造一名,圖以眩惑世人,實在可惡。

「勢者乃陰、陽,形者乃虛、實,此為山、水之真對待也」,實為的論。
察以眼界,會以性情,若能了此,便知堪輿學所講的山、水之道矣。[/size]


-- 作者: 九千
-- 發表時間: 2008/09/30 03:21pm

[這篇文章最後由九千在 2008/09/30 03:25pm 第 3 次編輯]

[fquote][b]下面引用由[u]DonJuan[/u]在 [i]2008/09/30 02:30am[/i] 發表的內容:[/b]
我的意思是說:網友九千之不分外局形煞,跟呼形喝象是兩件事。
[/fquote]

我就是想跟你說是兩回事,你又重覆一遍給我。我真的不知道你想爭辯什麼。

還有,如果不是對著別人的話、回應,就請別呼喚別人的名字。你這種態度,就好像對著甲說話,但眼卻望著別處,令人深深感受到你崇高的教養。


-- 作者: DonJuan
-- 發表時間: 2008/09/30 05:22pm

唔係呀,我淨識按一次引用的按鈕,不懂怎樣去用兩次的「引用」按鈕。
如果在一貼之內,引用不同的段落,應怎樣去做呢?


-- 作者: 九千
-- 發表時間: 2008/09/30 05:30pm

[這篇文章最後由九千在 2008/09/30 05:43pm 第 2 次編輯]

[fquote][b]下面引用由[u]DonJuan[/u]在 [i]2008/09/30 05:22pm[/i] 發表的內容:[/b]
唔係呀,我淨識按一次引用的按鈕,不懂怎樣去用兩次的「引用」按鈕。
如果在一貼之內,引用不同的段落,應怎樣去做呢?
[/fquote]

原系咁呀,咁我誤會左你。我向你道歉。

要引人地既文你可以系佢既文章上面點“引言”。其實,你都可以用copy&paste,在貼在quote 同 /quote入面。

如果想同時回應兩個人,我可以教你一個方法。

例如,如果你想系一個回應入面回應我同緣生,你可以:

1)先在緣生兄的文上點“引用”,當“引用回覆文章”畫面出現左之後,你系編輯器入面打CTRL-A,咁入面既文字就會全選,再打CTRL-C,咁就會將選取既文字COPY入系統暫存
2)然後BACK返去之前既討論,再系我既回應上面點”引用“,咁樣,我既引文就會出現系“引用回覆文章”畫面入面既編輯器。
3)你就系入面點空位既地方點一下,再打CTRL-V,咁想,頭先你COPY既緣生兄引文,就會出現系我既引文下面。

咁你就可以系適當既空位上打字回應了。 :em05:


-- 作者: 九千
-- 發表時間: 2008/09/30 05:40pm

[這篇文章最後由九千在 2008/09/30 05:44pm 第 1 次編輯]

例子:

[quote][b]下面引用由[u]緣生[/u]在 [i]2008/09/30 02:02am[/i] 發表的內容:[/b]
同意。
這亦是筆者撰寫此文的旨意。
[/quote]


[quote][b]下面引用由[u]DonJuan[/u]在 [i]2008/09/30 05:22pm[/i] 發表的內容:[/b]
唔係呀,我淨識按一次引用的按鈕,不懂怎樣去用兩次的「引用」按鈕。
如果在一貼之內,引用不同的段落,應怎樣去做呢?
[/quote]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8/10/19 11:37pm

[這篇文章最後由緣生在 2008/10/19 11:38p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DonJuan[/u]在 [i]2008/09/30 02:30am[/i] 發表的內容:[/b]
察以眼界,會以性情,若能了此,便知堪輿學所講的山、水之道矣。...
[/quote]

筆者建議可多看蔣公之《天元五歌》以參此方面之心得。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