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小藍
-- 發表時間: 2004/12/13 01:27am
[這篇文章最後由小藍在 2004/12/13 08:18pm 第 1 次編輯]
呂氏春秋「重己」篇部份內容如下,和大家分亨~ 「... 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台。味不眾珍。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昔先聖王之為苑囿池也。足以觀望勞形而巳矣。其為宮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濕而巳矣。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巳矣。其為飲食酏醴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其為聲色音樂也。足以安性自娛而巳矣。五者。聖王之所以養性也。非好儉而惡費也。節乎性也。 ...」 陰陽貴乎中和,重己篇內包含了易學風水中醫養生等等資料,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意一下。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4/12/13 07:43pm
小藍不妨提供您的現代見解。
-- 作者: Alex
-- 發表時間: 2004/12/13 08:00pm
有病方為貴, 無傷不是奇. 陰陽至極則變, 動則萬物在其中矣. 既濟, 未濟皆陰陽相等, 唯位不正則差之千里.
-- 作者: 小藍
-- 發表時間: 2004/12/14 01:08am
請各位多多指教! 「室大多陰」,即坤。坤六二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說卦傳坤為地,地即是「空間」。 室大何以多陰?因為空間大則氣散不聚,此即說卦傳所謂坤為布,布即散佈。 「是故先王不處大室」,意思是先王不會在大的房間休養。由此可見,先王養神之地,宜小不宜大,室大則陽氣散,室小則陽氣可聚。 「台高多陽」,即乾。說卦傳︰「乾為天。」天是高不可攀。乾上九曰「亢龍有悔」。太高了,自然會招災。 小弟笨鳥先飛,望拋磚引玉,請大大們接力~
-- 作者: hehehaha
-- 發表時間: 2004/12/21 11:28am
司馬遷稱此書「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呂氏春秋》是獨一無二的奇書,此書內容廣泛,上至浩瀚的天體運行,下至耕作壟溝,均一一網羅其中,堪稱為古代的百科全書。 《重己》一章,原為申說養生之道,重己,即是重視自己的生命,主旨乃為節慾以順生,適慾,則能達致長生。原文從「衣、食、住、行、樂」等五方面提出如何節慾、順生之指導。 「室大則多陰」,此陰字即相對於陽來說。多陰則蹶,蹶即手足發冷,不良於行。 「臺高則多陽……多陽則痿。」若陽氣太盛,經常要走上高臺,自然肌肉萎弱、易酸無力。 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云︰「高臺多陽,廣室多陰,遠天地之利也。故聖人弗多,適中而已矣。」正與此文旨趣,共相發揮矣! 陰陽不適多招疾患,適中即合於自然之道,節乎性,適其意,適可宜止,便是養生之道。 陰陽調和這個概念,真的是術數的重心,小藍用功真勤,很值得效法呢。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5/03/30 02:41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小藍[/u]在 [i]2004/12/13 01:27am[/i] 發表的內容:[/b] 陰陽貴乎中和,重己篇內包含了易學風水中醫養生等等資料,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意一下。... [/quote] 在斗數的研究上,星系的和合與否正合此理呢。
-- 作者: Maggie
-- 發表時間: 2005/04/03 11:42a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ggie在 2005/04/03 11:43a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小藍[/u]在 [i]2004/12/13 01:27am[/i] 發表的內容:[/b] 呂氏春秋「重己」篇部份內容如下,和大家分亨~ 「... 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台。味不眾珍。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 ... [/quote] 小妹沒有看過這部書,但反覆細看這段的內容,感覺它所說的「重己」,應言脾土。請各位指正。
-- 作者: hehehaha
-- 發表時間: 2005/04/05 11:34pm
蹶:一種腳病。此處指手腳發冷,古人認為是陰氣太盛所致。 痿:一種肢體萎弱無力的病症,古人認為是陽氣太盛所致。 燀熱:熾熱如燃火。 理塞:指脈理閉結。 中大輓:胸腹悶脹。中,指胸腹。輓,借為憊懣。 不似是脾土出現問題,乃五內俱滯,不合養生之旨。 試譯如下: 房屋太大了,陰氣就會多。如臺太高了,則陽氣就越盛。 陰氣太盛會患蹶疾,陽氣過旺會得痿病。這是由於陰陽不調而帶來的禍害。 古代精明的君王不住大屋,不築高臺,於飲食亦不求豐盛珍奇,衣服也不求太厚過暖。 因穿得大厚、過暖,就會使脈理閉結,脈理閉結會造成氣機不通、脈理不暢。 吃得豐盛珍奇,就會使腸胃過於飽滿,腸胃過於飽滿就會引起胸腹悶脹,胸腹悶脹同樣會導致體氣不通暢。 用上面講的方法求長生,能求得到嗎? 古代聖君造作苑囿園池,只要足以遊覽觀望、活動形體就可以了。 他們修建的宮室臺榭,只要足以遮太陽、避雨露就可以了。 他們使用的草馬和穿著的衣裘,只要能安體暖身就可以了。 他們享用的飯食酒菜,只要適合口味、填飽饑腸就可以了。 他們觀賞的歌舞音樂,只要能使性情安適自娛就已滿足。 以上五個則之所以如此,乃是聖君出於修養身心的需要,並非愛好儉薔、厭惡耗費。 其目的,是一切都要適合自己生命之本性啊。
-- 作者: Maggie
-- 發表時間: 2005/04/06 11:18am
[這篇文章最後由Maggie在 2005/04/06 11:27am 第 1 次編輯]
嗯,前輩翻譯得非常全面,真是值得學習。 為甚麼小妹有感它是指脾土的感覺,或者我解釋一下我的觀點。 脾為己土,胃為戊土。脾為後天之本,脾胃為相表裡。因此從來養生之道,都是從脾胃開始。 脾喜燥惡濕,濕者,陰也;胃喜潤惡燥,燥者,陽也。 脾主升清、主運化;胃主濁降、腐熟水穀。脾的運化作用使水穀化為精微,化生氣血津液,運養全身。 脾又主肌肉四肢,而脾濕自然運化無力,人感體倦而蹶痿。蹶,癱瘓;痿,痿縮。小妹認為這裡是指神態委靡、失去活動能力之意。 而恆久以來,飲食清淡、「胃常空」亦是另一養生法門,「中大輓」就是胃腑脹得滿滿而不運暢,升降阻滯,機體便易出現問題。 細看此段全是養生之法,但小妹覺得它所言重點在於脾胃,就是這樣。 謝謝前輩指導。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5/04/17 10:41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Maggie[/u]在 [i]2005/04/06 11:18am[/i] 發表的內容:[/b] ...因此從來養生之道,都是從脾胃開始。 脾喜燥惡濕,濕者 . ..細看此段全是養生之法,但小妹覺得它所言重點在於脾胃,就是這樣。 [/quote] 這是否土居中央司權的原因?
-- 作者: Maggie
-- 發表時間: 2005/04/17 11:11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緣生[/u]在 [i]2005/04/17 10:41pm[/i] 發表的內容:[/b] 這是否土居中央司權的原因? [/quote] 如以小妹對中醫淺薄的理解,脾是人體血氣生化之源,作用猶如五行中的土,易的坤卦。而三焦以通為順,脾胃居中焦,升降出入阻礙,失去了應有的機體的活動能力,五臟六腑也隨之受其影響。因此從來醫家都很著重脾胃的保養。 保養脾(己土)就是最基本要做的,否則說其他養生都是枉然。所以小妹才認為此段的內容重點言「重己」是說重視脾胃之說。 當然,小妹從沒看過這本書,只偷得這一鱗半爪,實也有以偏概全之嫌。 只是以看到這段文字的直覺便大發謬論,實在也有點那個,希望前輩不要介意。
-- 作者: liangs
-- 發表時間: 2005/04/17 11:32pm
小藍˙ 請繼續[加油]!!
-- 作者: mms
-- 發表時間: 2005/04/17 11:36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Maggie[/u]在 [i]2005/04/17 11:11pm[/i] 發表的內容:[/b] 如以小妹對中醫淺薄的理解,脾是人體血氣生化之源,作用猶如五行中的土,易的念H之受其影響。因此從來醫家都很著重脾胃的保養。 保養脾(己土)就是最基本要做的,否則說其他養生都是枉然。所以小妹才認為此段的 ... [/quote]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 作者: hehehaha
-- 發表時間: 2005/04/18 10:13am
脾是五臟之一,它在人體生命整個活動過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術家多稱之為:後天之本。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 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穀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 人體出生後,各臟肺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後天之本」。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 歷代醫家,雖然重視脾,井形成了"補土"為主的一大學派,但是不同醫家,只是對脾的某一方面的發揮和運用,在理論 上缺乏深入而有系統的探討整理。 金.李東垣,重視脾胃在人體的重要性及脾氣升的生理特性,形成了以調治脾氣、重在升陽為特色的."補土"派。 明清時代對脾的認知又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李中梓首次提出"脾為後天之本"之論。 張景岳首次概括性的提出脾主造化的概念。 薛立齋、武之望等又進一步明確脾主統血功能。 葉天士提出"脾宜升為健",并特別強調脾胃之陰。 吳澄、唐容川等又看重論述補脾陰的重要性,可見歷代醫家對脾的認知在不斷的完善與深入探勘。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5/05/18 11:35pm
五術圓融,互為補足,此為一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