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mensch
-- 發表時間: 2008/04/09 05:59pm
療癒其實怎樣發生? 健康,是每個人天生的權利。 活得健康,是我們生存的使命。 你健康嗎?夠幸福嗎? 疾病主要是生活壓力所導致的,外在的壓力倒不難看出來,例如工作繁忙、空氣污染、食物含毒、環境嘈吵、輻射線等等,找出它們之後我們可以防範或尋求應付的對策;內在的壓力來自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模式,這些傢伙不容易認識,更難一時之間轉變。但是想真正獲取健康,我們別無他途,一定要認認真真採取行動,改變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事實上疾病正是上天恩賜的絕佳機會,促使我們改變;若非身體受那麼大痛苦,我們如何能得到足夠的意念去進行自我改造工程? 東方人向來把瑜伽、氣功、禪坐等等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凡是人人都習以為常做這些修鍊工夫的社會,各種癌症、糖尿病、心因血管症、胃病、抑鬱症、精神病都少得多,道理很簡單:瑜伽、氣功(包括太極)、禪坐等不但是人去「做」的活動,還是一種生活態度,貫徹到每個舉動的思想習慣模式,追尋平安自在,天人合一。在這樣的狀態之下,人長期鬆弛,跟宇宙的力量溝通,身、心、靈三方面的情況都妥當,自然得到健康。 「療癒」,無非就是幫助病者恢復上述的狀態而已。 當一個病人明白到打針食藥開刀還是不夠的,肯追尋真正的健康時,已經是走出了開頭的一大步,因為他改變自己的期望正在出現、增長。可是,一個人內在的壓力,往往是由深處埋藏的情緒所造成,需要靠有技巧又有心的輔導工作者長時期幫忙才容找出來,所以幾個層面同時進行,例如又食藥、又做按摩手療再配合氣功冥想、食療、心理治療、針灸等等,可能是好主意。這類「大包圍」、「雞尾酒」式的綜合療癒策略,對於有些病情嚴重的人說不定最可行。但是有些人「問心見性」開悟,只須短時期單一種方法,一樣可以霍然而癒。沒有一種方法特別靈光或特別糟糕,各種組合都有不同的可能性,總之是緣份、造化、功德。 天下間各門各派的療癒手段都可以幫助我們回復健康,但必須我們自己動手做自我治療的工夫,容許自己身、心、靈回復自在平安。自己不努力,沒有誰辦得到。 療癒等到甚麼時候才發生? 奇蹟,確是不時會出現的,即是說做完某次按手之後,病者發覺長期以來的重病忽然消失了,經過檢驗也證實身體的各種功能回復正常……通常這種所謂奇蹟都有先決條件,就是病者自己早已解決了內在的壓力,只不過身體一時仍未完全達致平衡,於是外來的能量一下子幫助他完成療癒的過程。 大自然是慈愛的本源,只要我們恢復感恩之情,按本性的智慧辦事,生命一定圓滿。 每一個積極的意念,都是療癒的靈丹。 就讓我們歡喜感恩地好好運用它們發揮威力吧。 且看著奇蹟一一出現。 我們個個人都有能力令自己康復,得到療癒。(病好就是「康復」,人好就是「療癒」。) 天下間只有兩個人可以令您恢復健康不再病:一是上帝(大自然、天道),一是您自己。 上帝只幫那些幫自己的人。 所以,療癒就是開悟、變心。 ---- 開 悟 就是搞清楚發生甚麼事, ---- 變 心 就是改變自己的態度、觀感、思想習慣。 怎樣開悟走上健康路? 我們自小慘遭洗腦,誤用灰色(違反自然)的世界觀人生觀去導航。 我們像周圍的人那樣習慣了重「人算」輕「天算」,忘記了自己是誰,忘記了宇宙原來是怎樣運作的。 我們長期以來內心積累了無數醜陋噁心想起都尷尬的污物(憤怒、仇恨、悲哀、恐懼等等),皆因自小養成了殺傷力至為可怕的思想習慣。 想要健康、想有青春活力、想開心自在,別無他途,一定要盡力盡快去改變這些習慣。 要改變一點點,生命前路馬上柳暗花明,下一站鳥語花香。 怎樣放下憤怨做快活人? 你一直以來遭受到人家弄傷自己,其實完全沒有這回事,因為從來沒有人真正惡意針對你要傷害你,你受到的真正傷害只是自己愚蠢的反應,只要你明白真相是怎麼一回事,創傷即時消失。 原來事實上天下間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按照自己所認知的情況、使用自己所懂得的方法來做自己相信是最恰當的事;從來不會有人惡毒故意陷害你,他們做的事只不過是他們以為應該如此才做得最「好」。 天下間沒有一件事無緣無故發生,每個人生命之中每一個遭遇都是絕妙巧安排,正是宇宙世事進展那個超級拼圖之中不可或缺的一小塊,因此所有事必然都是應該如此發生的好事,所以你歷來所受到的創傷原來全是假傷,由此而起的憤怒悲情絕望等等無非都是自己不恰當的反應,完全不必要不合適有害無益。現在你馬上停止這樣自虐。只要你辦得到,不但自己身心靈療癒,周圍的人個個蒙福,眾生間接感激你、祝福你。 你不可能改變這個世界。你無須去改變這個世界。 你未必可能改變周圍的環境。你無須一定要改變周圍的環境。 你未必可能改變另一個人。你無須去改變任何人。 只有一個人你可以改變。你只需要改變這個人。 只要你改變了這個人,周圍其他人亦會隨而改變,環境條件亦告隨而改變,世界亦將隨而改變。 這個人,不用說,就是……你自己。 http://hk.myblog.yahoo.com/simonchauhk/article?mid=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