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心靈雞湯】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48)
--- 哲理與人生版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59)
---- 解構花錢心理 走出金錢迷思困局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59&topic=415)


-- 作者: 康港寅
-- 發表時間: 2005/02/28 00:07pm

原文:林碧君 臨床心理學家
----------------------------------------------------
     生活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很少人會認為金錢不重要,但認同金錢的「重要性」不等於懂得把「金錢」視為「資本」。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若無法把金錢化為「資本」加以操控,我們便很難生存,更會困於迷思當中,終生為錢所役。


:em20: 橫財可令負債更重

 以下是一些有關金錢的迷思:

 1)擁有更多的錢能夠解決財務困難:除非活在貧窮線以下,否則大部分的財務困難,和收入多寡並無直接關係,反跟消費或再投資方式有關——貧窮往往是不擅理財及投資的結果。對債台高築的人來說,橫財(例如中了六合彩)無法替他們解困,反而鼓勵他們盲目消費,以至負債更重——有時橫財即是橫禍。

 2)混淆了「投資」及「消費」:「消費」是購買會貶值的東西(例如飲食娛樂等),「投資」卻是購買會增值的「資本」(包括個人的教育及健康等等)。所有「資本」都是「生錢工具」,需要理性地「循環再用」,「一次過」用完即棄,便是浪費。

 3)大多數人的消費目的是購買心理滿足:消費多是感性活動,受情緒甚至本能衝動所驅使,當心靈空虛寂寞,便會利用消費來填補空洞。但其實心理需要是無法「購買」的,反而愈「買」就愈不滿足——人必須主動參與人際互動才能換取「被認同」、「被尊重」及「被愛」——錢只能購買「熱鬧」,不能買「愛」。能妥善管理情緒,才能管理金錢。


:em52: 多數人喜和錢鬥氣

 走出消費陷阱,才會懂得理財。理財第一步是要知道自己的錢是怎樣花掉,說來容易,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為甚麼呢?因為人普遍存在一些「和錢鬥氣」的心理傾向:

 1)我們傾向忘記支出:為了逃避面對「錢愈來愈少」的焦慮,我們不看錢包,不看銀行statements。

 2)我們傾向牢記收入:為增加安全感,把「收入」當成「資產」——請記着,「收入」減去「開支」剩下的才是「資產」。

 3)我們對消費過程的記憶,比消費品更為深刻:我們享受消費過程,更甚於消費品。

 4)我們對消費品的價值評估,往往以當下的感覺為準:衝動消費比理性消費花更多冤枉錢。

 5)我們常常無法「延遲滿足」:潛意識認為工作是「委屈」,所以在辛勞之後,便要立刻消費(如大吃大喝)犒賞自己。

 6)我們傾向忘記在投資上的失敗:「衰唔起」心態,是賭徒特徵之一。

 7)我們對失敗的投資常存「翻本」的希望:投資虧了後不會「止蝕」,輸打贏要。

 8)我們傾向逃避進修財務及稅務知識:等如說想做醫生但不想讀醫學。

 9)我們相信不勞而獲可以致富:財不入懶門。

 10)我們相信僥倖可達至成功:投機是高風險活動,亦無法累積資本。

 11)我們相信致富最重要的是運氣,而運氣並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運氣也許不在自己的手,但選擇「信不信」運氣卻在自己的手。


:em01: 精明御錢之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白自己為甚麼「不聚財」,才能重新學習做金錢的主人,御錢之道有五:

 1)老老實實:每天記錄支出與收入(清楚知道口袋裏有多少錢,錢怎樣花掉)。

 2)清清楚楚:分清「資產」與「消費品」。

 3)儉儉約約:練習「延遲滿足」——不要急於獎賞自己。

 4)勤勤力力:每天投資在六項「人生資本」上(時間、健康、人際關係、知識、金錢、機會)。

 5)平平靜靜:接受失敗,不斷從錯誤中學習理財之道,視投資「失敗」為成功之母。


-- 作者: mouse228
-- 發表時間: 2005/02/28 05:38pm

寫的不錯 ^^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