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心靈雞湯】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48)
--- 哲理與人生版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59)
---- 無為是禪!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59&topic=459)


-- 作者: mms
-- 發表時間: 2005/04/22 10:48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ms在 2005/04/22 10:52pm 第 2 次編輯]

在世人看來,

與禪(道)最容易溝通的,莫過於藝術。據我瞭解,絕大部分中國藝術家,無論是畫家還是書法家,都對禪(道)感興趣。為什麼呢?在他們看來,禪(道)可以提升藝術家的審美境界,提高他們作品的檔次。在中國藝術史上,凡是其作品被譽為“神品”或“逸品”的人,莫不對禪(道)皆有深厚的體驗,至少在創作的那一刻,他們的生命是與禪(道)密不可分的。


豈止是藝術,一切治生產業,一切日用施為,無不與道相通,與禪相通。《中庸》中講,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所以不是存不存在道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與道相合的問題。《莊子》一書中,記載了很多誘人的故事,如庖丁解牛、輪扁運斤、佝倭承蜩、梓慶削木為鯻、宋元君畫使作畫等;這些人所從事的都是一些日常的普通技藝,但是,我想沒有人懷疑他們同時也是偉大的藝術家。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做事的時候,不單純是在用“技”,已“進乎道矣”--已經達到了忘我的“與物為春”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這種道的境界,或者說禪的境界,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對“技”的一種單純的熟練的把握,實則不然。不可否認,純熟地運用“技”術。也能達到一種在外人看來似乎很自由的境界。也能創作出精美的作品,但是,決不可能達到“化境”或者“自然之境”,決不可能創造出“神品”和“逸品”來。為什麼?因為他心目中還有“法”在,還有“技”在,還有“物件”在,還有“我”在,甚至於還有“名聞利養”在。


因此,與其說“道”產生於對“技”的純熟把握,還不如說它來源於對心性的修養。莊子講“心齋坐忘”、講“忘名忘身忘我”、講“法天貴真”、講“外化而內不化,內直而外曲”,講“浮游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心性修養的內容。佛教傳入中國後,與傳統的道家思想(主要是老莊思想)相結合,終於孕育出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化的佛教,也就是禪宗。禪宗在般若、佛性這樣一個更高的層次上,深化和圓滿了傳統道家的心性修養學說,真正將“道”從玄之又玄的“無何有之鄉”,納入現實生活,納入每個人的心中。於是,“道不可須臾離也”,便具體到每個人現前活生生的一念。只要你按照禪宗所開示的修養方法,照顧好自己現前一念,每個人都可以入“道”,活在道當中。

雖然人們生活於道當中,可是因為無明不覺,絕大多數人卻相忘於道,乃至背道而馳,猶如魚兒生活于大海,卻不知水為何物,以至四處覓水一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去體認那個一刻也不曾離開過我們的道呢?方法有很多,可以直截根源,頓悟頓了,也可以循末返本,由用即體;不管哪一種方法,都是為了歸根得旨,最後都要達到本末不二、體用不二的圓融之境。禪作為一種境界是很高深的,可是作為一種方法,它又是很親切的,如同我們呼吸。
   


作為一個西方人,在沒有東方文化作背景的情況下,或者說作為一個局外人,在從來沒有接受過佛法薰陶的情況下,能體會到禪嗎?如果能的話,如何去體會呢?冬至女士翻譯的這本書--《弓和禪》,為我們提供了確切的回答,對於那些想攀登藝術的最高境界或者想一品禪味而又不得其門而入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瞭解禪法的入門書。
   

作者奧根•赫拉格爾,是一位德國哲學家,很早以來,他就對東方的禪學感興趣,於是遠渡重洋,來到日本,拜日本弓道大師阿波研造為師,學習射箭。他就是試圖通過學習弓道這門具體的藝術來體悟禪道的。日本的弓道原本是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修煉方法和所要達到的境界,都與禪的精神密不可分。為了體悟弓道的奧義和禪的精神,奧根。赫拉格爾整整練習了六年的時間,經歷了身心上的種種苦痛和折磨,最後終於取得了成功。


縱觀奧根•赫拉格爾的六年苦修,他經歷了從無法之法、無我之我到無的之的、無心之心這樣一個心靈提升的過程。無法之法決不僅僅是技術的熟練,它必須以無我之我為前提,其本質是心與法的一體化;無心之心也決不是勉強地對物件的視而不見,它必須超越物我對立,也就是要到達無的之的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的(物)就是我,我就是的(物),的我一如。無心之心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一種大自在。大自在就是至高無上的生活的藝術,就是禪。

奧根 • 赫拉格爾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禪,脫去了不必要的名相概念,讀起來讓人覺得既富有哲理,同時又很親切,應該說他比較好地傳達了禪的精神。不過我們要記住,弓道雖然是禪,但是它並沒有涵養禪的全部,正如弓道並不足以涵蓋生活的全部內容一樣。我說這話的意思是,我們讀這本書時,不要把禪局限於弓道上。事實上,你可以象學弓道一樣,把禪的精神遍佈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若能如是,洗缽吃茶,穿衣睡覺,舉首投足,往來應對,無一不象弓道一樣彰顯出禪的空靈、活潑、自在和超常的藝術創造力。

弓之“道”不僅體現在射箭的當下,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不射箭時的在在處處。真正的弓道在弓之外。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體會禪心,那麼即使你是一個掃大街的,修鞋的,撿破爛的,要飯的,你同樣可以象著名的弓道大師一樣,射出不平凡的一箭。翻開禪宗的燈錄,這樣的先例還少嗎?!


[ 淨慧法師]


-- 作者: mensch
-- 發表時間: 2005/04/22 10:55pm

與禪(道)最容易溝通的,莫過於藝術。
truer than true!!! :em44:

yeah~~~
i like the author :em34:


-- 作者: mms
-- 發表時間: 2005/04/23 00:15am

法师境界是高!!

禅意难解!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 發表時間: 2005/04/23 08:15am


把禪到想太深了
日常生活就是禪 活著就有時間與機會去體會
而作者的弓道只是一種表象能舉一反三就能衍伸到很多層面上來用.基本上弓道就是冷靜專注與弓合為一


-- 作者: mensch
-- 發表時間: 2005/04/23 10:56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易先天數[/u]在 [i]2005/04/23 08:15am[/i] 發表的內容:[/b]
把禪到想太深了
日常生活就是禪 活著就有時間與機會去體會
而作者的弓道只是一種表象能舉一反三就能衍伸到很多層面上來用.基本上弓道就是冷靜專注與弓合為一
[/quote]

agree

日常生活就是禪
women are blessed on this point :em05:
as they concern matters about living, while men  indulge in philosophy

also, practiices of art with the left brain ,like installation, are contradictory to 禪


-- 作者: nlut
-- 發表時間: 2005/05/02 07:28am

身非菩提树
亦无明镜台
无需勤拂拭
何处落尘埃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