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ada
勳章:
等級: 使者
資料:
威望: +2 積分: 1133
現金: 4145 緣幣
存款: 281 緣幣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發文: 898 篇
精華: 1 篇
資料:
在線: 79天22時25分34秒
註冊: 2004/09/22 09:56pm
造訪: 2022/02/12 01:01am
|
|
短訊息 查看 搜尋 通訊錄 引用 回覆 只看我 | [樓 主] |
|
|
一句「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快要聽得大家耳根發麻,可是多次強調國際視野的香港人,有沒有想過在「放眼世界」的同時,要回頭「關心本土」呢?一直以來,來自不同文化的香港文學研究者嘗試以不同的身份及角度去書寫我們的城市,但總欠缺一點紮根本土的情懷。我們這群研究香港文學的嶺大師生,將於接下來的二十多周,嘗試以「生於本土」的經驗,在《成報》「筆鋒版」,試寫與回顧「我城」的文學,讓有興趣的讀者,重新思考與認識本土文化與藝術。:/@o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aPbUv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x 其實一切也是機緣巧合。參與這個計劃的研究者,好些已離開院校,從事其他工作;有些雖仍在學,卻從事其他研究。正如負責統籌的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梁秉鈞教授,談及這次書寫計劃的源起時說:「最初這是一個電視台的拍攝計劃,但我們想到特輯每次短短數十分鐘的影像未必能涵蓋我們想要說的,於是有了出版的念頭,希望大家對香港文學的發展歷程及常被遺忘的作家有更深刻的了解。又因種種的機緣與轉折,現在先和大家在《成報》見面。」現今市面談及香港文學的作者和書本不多,實在需要多作此方面的嘗試,而且年輕的同學與研究者書寫的文字,較具可讀性,適合轉載於報上,也可引起較廣泛的回應。fj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S"5
梁教授強調,這計劃不是一個文學史的重寫,但會嘗試就香港文學研究提出一些可能性、不同的觀點,以及研究時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雖然不能包攬本地的所有文學論題,但希望藉此引起更多人對香港文學的研究和興趣。Ha(#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bUL
中文文學的拾荒者dBB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ifaE
所謂要以本土視野去審視香港文學,方法是從現有的文學材料中,以本土角度看出可能性,反思它們的文學價值。陳智德老師在是次試寫中,嘗試把香港文學的源頭,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接軌。在他看來,香港文學並非從屬於中國現代文學,而是以補遺的姿態,補充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時的不足。在文中,他希望重提一些被人忽略的作家,如劉火子等。對當代人來說,戰前的香港作家或欠吸引力,但他們的貢獻,與香港五六十年代的作家的成果一樣不可忽視。譚志明則嘗試把魯迅三次訪港置於三十年代的香港語境,論其看《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兩篇演講的意義。而筆者論及黃谷柳、侶倫、舒巷城的文章,會以他們的作品為例,探討五六十年代香港意識的源起。陳曦靜則會進一步闡述舒巷城作品中香港這一城市的鄉土特色。由四五十年代大部分香港文化人對中國仍存有種種冀盼與依戀,到六七十年代在中西文化的衝擊下香港文學的獨特個性漸趨成熟,曾卓然的兩篇文評,會先為各位介紹五十年代南來香港、立足於左右對立之外的曹聚仁,接著再論劉以鬯、馬朗、兼及60年代葉維廉、王無邪、崑南作品的現代性。;K+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Pv7#
古典文學的承繼npfl`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
一地的文學自有它的生態。不同的歷史因素,令香港文學與內地和台灣的文學呈現殊異的景象。現今不同地方的華文學者,常因他們的本土文學未承接古典文學而感到可惜。專事戲曲研究的陳素怡,卻告訴我們六十年代的香港粵曲與粵劇電影,實承繼和轉化了不少古典文學的元素,也發揮了古典文學詩詞之美。*!\#Z_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R|
香港文學的故事新編,也是一個轉化古典文學的例子。魯嘉恩和林賀超會以劉以鬯、李碧華等人的作品如《寺內》、《青蛇》為例,思考當代香港作家怎樣在接受西方文學理論的同時,參照再為古典文學注入新元素。另外,如果讀者們想接觸一些熟悉的論題,也可讀讀賀超的武俠小說專題。在兩篇文章中,賀超會為我們追溯新派武俠小說的源起——轟動港澳一時的「吳公儀與陳克夫」的比武,與梁羽生《龍虎鬥京華》的誕生。早期的武俠小說,經常表現得通俗與不合情理,但金庸與梁羽生,為武俠小說注入西方小說的技巧與古典文學的美學,成為雅俗共賞的巨著。~-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f+
雅俗對話j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48N
提及雅俗共賞,向通俗與流行的體系開放,是香港文學的一大特色。不少早年的通俗文學作品,經過重評與回顧,已成為經典,但在登上文學殿堂以前,它們是如何吸引大眾,引起同代人的共鳴呢?黃靜眼中的三毫子小說,作為五六十年代的大眾讀物,極貼近讀者的經驗,多記述小市民的生活、婚姻、夢想,並以兩種極端的意識形態表現出來:寫實的窮困生活;浪漫的理想憧憬。這些小說中,尤以三蘇的怪論與小說最受人愛戴,張嘉俊將會為大家介紹。吳兆剛會從李我與艾雯的「天空小說」,去看廣播、電影與文字跨媒介的互動。J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Y
談及香港的流行文學,不得不提愛情小說。談情說愛、小眉小貌,經常被認為不能登文學的大雅之堂,然而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愛情是「說不盡」的課題,沈海燕眼中的張愛玲,雖已有不少研究者論及,但仍有尚待發掘的地方。沈海燕以蔣芸與朱天文就張愛玲與胡蘭成愛情故事的爭論為引子,探討張愛玲小說展現的愛情觀,並將之與電影改編並置閱讀,分析張愛玲筆下的愛情觀經歷不同時代及媒體的詮釋如何轉化。另外,張頌賢與郭玉萍論述亦舒與李碧華的部分,也很值得追隨這兩位作家多年的讀者們參考,進一步反思她們的作品。EmTbKi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X)uh4{
文學空間之迷思&(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eV;
在這次的試寫中,不少研究者關注「文學空間」的問題。不論是生存空間抑或是作品中的空間意識,似乎已成為新一代文學研究者最為切身的疑問。黃靜會介紹70年代本土的都市文學,而許旭筠則會集中討論劉以鬯作品的都市想像。李凱琳從感性的角度及女性意識出發,嘗試在七十至九十年代西西、陳寶珍、韓麗珠的小說中,探尋香港小說的女性生活空間。陳寶珍的小說告訴了我們一個女性在這城市找尋自我空間的故事;透過比較西西與韓麗珠的作品,我們也可見香港人既嚮往鄰舍生活但又不時退守個人空間的矛盾。w*S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QmC
譚志明與張嘉俊關注的,則是城市的文化空間,二人分別以「大會堂」與「西洋菜街」為例,反思本地的文化。「大會堂」向來被視為香港的文化地標,但大型的圖書館、劇場設施等看似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常被譏諷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又產生過甚麼實際的文化影響?除了中環的「大會堂」外,讀者們又知不知道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星島晚報》副刊「大會堂」曾為香港人提供另類的文化空間?與中環的「大會堂」相反,旺角的「西洋菜街」常被想像為「次文化」空間,然而在那毫無刻意規劃的街頭巷尾,我們的文化卻展現生機:二樓書店、街頭表演、展覽論壇……為何那况的資源如此缺乏和不足,也能栽植出我們城市特有的奇花異卉?而這個獨特的文化空間,又正面臨著甚麼挑戰?:<i&bO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IW&'
一篇短小的前言,很難把所有研究者的文意詳細盡錄;一次的文學試筆,不可能數盡香港文學的嚴肅與風流。只有不停的閱讀與書寫,才能構建出一座城市的文學面貌。然而一城之大,可有空間容納這種永無休止的喃喃自語?沒有傳媒會嫌棄數之不盡的廣告版面,同時,也少有不把文化視為銷量毒藥的出版物。只有善用這在讀者面前「出鏡」的「緣分」,嘗試改變讀者的口味(有甚麼讀者就有甚麼的媒體),香港文學才能像「西洋菜街」一樣,在都市的旮旯蔓生。zWeG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lG22
W y9;
| | |
|
|
|
|
2006/11/06 10:27pm IP: 已設定保密 | [本文共 5537 位元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