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風水版友交流] 陰陽風水看易經 風水思想來自易經 [打印本頁]
作者: hakgoh 時間: 2010-11-3 20:32 標題: 陰陽風水看易經 風水思想來自易經
風生水起*陰陽風水看易經
風水思想來自易經
《中國報》邀來國際學術風水大師謝明瑞海外唯一傳人、“南袁北韋”韋千里老人第三代嫡傳大弟子、富貴集團首席風水顧問、柬埔寨金界娛樂賭城風水顧問的黃十林大師,與讀者分享相關風水學的真知灼見,同時指導大家如何DIY打造理想的風水格局。
談風水就離不開《易經》思想。
要把風水這門學問學好,更不能不瞭解《易經》中心思想─陰陽。
在古代,風水師也尊稱為“陰陽先生”,因為風水師如果不能掌握陰陽五行,就無法真正協助解決陰陽宅風水的問題,不能對症下藥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易經》不只對風水的影響非常深遠,在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離不開《易經》陰陽思想觀念的牽制。
運用陰陽五行催旺宅
既然說陰陽思想是活生生的存在生活周遭,更貼切的說,是我們活在陰陽的世界中,所以要瞭解陰陽思想其實很容易,就像我們平日吃飯、走路、睡覺一樣自然。
我在這一系列風水專欄中,以易經陰陽作開頭,主要是想告訴大家要瞭解風水,就必須先瞭解陰陽五行的基本觀念;掌握陰陽觀念,您就會很容易看透風水的自然本質,運用最自然的陰陽五行能量來化煞,催旺氣,乘接生氣進入家中。
孔子50歲才學易經
孔老夫子到了50歲知命之年才勤力研習《易經》,他在研讀后曾驚嘆太晚接觸這本經書,在中華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四書五經中,孔老夫子把易經推崇為群經之首,可見其舉足輕重。
我們不一定要像孔老夫子一樣勤讀《易經》,但我們有必要學習和瞭解《易經》中的陰陽思想,畢竟,它是活生生的存在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風水就是講求陰陽協調的環境學,地球本身宛如一塊大磁鐵,有南北兩磁極,即陰極和陽極,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就必定受其磁場影響,如何尋找或創造一個利于我們生活的磁場空間,這就是風水學的目的。
從太極瞭解陰陽
首先我們看到圖片所示,這就是一個太極圖,一般人都以為那是一種道教圖騰或宗教圖騰的代表,事實上,太極思想原本與宗教是兩碼事,太極圖所表現是自然界中的陰陽哲學思想。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由一個S字形區分為黑與白的圖形,看起來好像兩隻一黑一白的魚,在互相追逐,無始無終,我們也稱之為“陰陽魚”。
白色的部分為陽,白中有黑點,為陽中有陰;黑色部分為陰,黑中有白點,為陰中有陽。這就如男性體內有女性荷爾蒙,女性體內有男性荷爾蒙一樣;白晝的盡頭是黑夜的開始,黑夜的盡頭是白晝的開始。
太極圖所表現的陰陽是相互依存的,正如易經所強調的“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沒有絕對的陽,也沒有絕對的陰,風水運用上也是遵循此大原則。
馬來西亞中國報
作者: jeremy_24100 時間: 2010-11-8 10:38
多謝hakgoh 兄分享^^
作者: moon_boy 時間: 2010-11-8 12:27
袁树珊跟韦千里专于命学
我没有看到韦老有风水书籍
韦老同样也没有公开他有传人。
很质疑用韦老名义的人 。
作者: DonJuan 時間: 2010-11-8 14:47
謝明瑞亦名不經傳呢…
作者: 緣生 時間: 2010-11-10 15:13
因為風水師如果不能掌握陰陽五行,就無法真正協助解決陰陽宅風水的問題... hakgoh 發表於 2010-11-3 20:32
作者: 緣生 時間: 2010-11-10 15:19
堪輿學來自《周易》,風水術即堪輿學的操作,
一切風水術的所謂真訣其實亦只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陰陽卦理而己。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陰陽演化,演盡陰陽虛實的道理,
故此不通《易》理,猶如缺乏了變化的準繩,
越學便越感到迷惑,不知道道理何在........。
作者: 喜越 時間: 2010-11-13 09:47
堪輿學來自《周易》,風水術即堪輿學的操作,
一切風水術的所謂真訣其實亦只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陰陽卦理而己。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陰陽演化,演盡陰陽虛實的道理,
故此不通《易 ...
緣生 發表於 2010-11-10 07:19
缘生老师:“易”的结合时间演变好像没有,哪本书真正写有,只有奇门与玄空有说明。
作者: midas 時間: 2010-11-16 01:45
時間﹐人物﹐地點, 來配成
六十四卦的誕生﹐
一人一卦不用爭。
作者: luke_ct 時間: 2010-11-24 22:59
多謝分享, agreed with Moon_boy
韋千里大師尊看命的, 想-想, 好像不看風水...
很质疑"第三代嫡傳大弟子"....
"八運"象徵....
歡迎光臨 緣生術數文化網討論區 - 免費,易經,術數,風水,命理,算命,流年運程,地運,玄空學,周易,紫微斗數,面相,掌相,八字,解夢,測字,卜卦,天星,七政四餘,中醫,黃帝內經 (http://bbs.yuens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