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等級: 9
太陰星主 發帖級別: 442 / 1600
- 帖子
- 3442
- 精華
- 6
- 積分
- 3887
- 威望
- 44
- 緣幣
- 1778
- 閱讀權限
- 200
- 來自
- 專業術數界
- 最後登錄
- 2024-6-16
|
1#
發表於 2009-12-9 10:44
| 只看該作者
您是第16738個瀏覽者簡體
繁體
賈慶林引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11 10:02:51
賈慶林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孕育著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
中評社長沙7月11日電(記者 康子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今天表示,中華民族歷來強調人文化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老經典《周易》中,就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論述,兩岸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需要交流。
今早9時,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長沙開幕。賈慶林致辭表示,仲夏的湘江之濱,萬木葱蘢,荷花飄香。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有識之士,相聚在素有“楚漢名城、屈賈之鄉”美譽的長沙,隆重舉辦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共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大計,很有意義。
他指出,舉辦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是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重要舉措。2006年4月以來,國共兩黨有關方面以經濟議題為主,先後舉辦了四屆論壇,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對推動兩岸關係擺脫危機,進入和平發展軌道,直至實現歷史性轉折,發揮了重要作用。論壇是國共兩黨對話的重要平台,兩黨高層領導在這裡發表意見,引領兩岸關係發展的潮流。論壇也是兩岸各界人士交流互動的重要平台,黨派團體代表、業界精英、專家學者在這裡直接交流,賦予論壇廣泛的代表性,匯集了各個方面的真知灼見。論壇還是反映民意、政策先導的重要平台,達成的共識和提出的建議很多已經化為兩岸雙方的政策,為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總之,論壇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一個重要品牌。
賈慶林表示,今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與吳伯雄主席會談時都認為,國共論壇是一個成功的論壇,應該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越辦越好;都贊同要積極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舉辦以文教交流為主題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根據雙方的共識,本屆論壇首次以“推進和深入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主題,重點研討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推進兩岸文化產業合作、拓展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等三項議題。這樣的設計順應了新形勢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反映了兩岸大多數民眾的共同意願。出席本屆論壇的嘉賓來自兩岸文化教育界和產業界,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我們希望通過本屆論壇,諮諏善道,博采眾知,凝聚共識,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本屆論壇一定能夠成為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盛會。
他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孕育著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文化與教育相伴而生,相隨而長,文化給教育以社會價值,教育給文化以生機活力。縱觀古今中外,文化的光大昌明莫不始於交流、基於教育。中華民族歷來強調人文化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老經典《周易》中,就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論述。兩岸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需要交流,兩岸關係發展需要來自文教交流的動力,更需要強有力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支撐。開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要作用。
賈慶林又說,去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這一講話的主旨,就是號召兩岸同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分體現了我們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決心和誠意。講話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描繪了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發展的美好藍圖。其中,專門提出了關於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的意見,號召兩岸同胞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凝聚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倡導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台階。這是我們與台灣方面共同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基本思路。
他表示,長期以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從無到有,從單向發展為雙向,活動日漸頻繁,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領域愈益拓寬,規模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自1991年至2008年底,僅大陸方面應邀赴台的文化交流項目就達4500多項、44000多人次。截至2008年底,大陸298所高校與台灣108所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議,約有2萬名台灣學生來大陸高校就讀。兩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發展,推動了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傳承與創新,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別是在兩岸青少年之間架起了心靈溝通的橋梁。同時也要看到,相對於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還顯得滯後,兩岸同胞之間仍然存在著諸多隔閡和誤解。這種局面應當改變,需要兩岸有識之士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資料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