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等級: 9
三台星   發帖級別: 73 / 150
- 帖子
- 223
- 精華
- 0
- 積分
- 231
- 威望
- 0
- 緣幣
- 30
- 閱讀權限
- 200
- 最後登錄
- 2017-10-10
|
1#
發表於 2010-1-31 22:11
| 只看該作者
您是第17516個瀏覽者簡體
繁體
獨愛老店老人情 「文化葫蘆」吳文正
(明報)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在店舖、建築、街道和文化等方面,這一區呈現了一種層次。如果一個區的所有東西都是千篇一律,那便沒意思。」「文化葫蘆」項目主任、前資深攝影記者吳文正為上環的獨特附上註腳。
上環,沒有被城市高速發展的步伐踐踏得面目全非,橫街窄巷內依然有充滿人情味的老舖,熱情健談的老街坊。正因為有他們,加上歷史故事,上環變得與別不同。想體會什麼是真正的「香港情懷」,來上環走一趟,定有更深切的感受。
鍾情老舖 出版圖輯
吳文正從事新聞工作逾10年,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的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數月前辭掉工作,全職推廣本土文化,現任「文化葫蘆」項目主任。 他自小喜愛舊街老舖, 2001及2008年分別出版《香港葫蘆賣咩藥》和《街坊老店》,走訪港九多間老舖及街邊檔,拍下具香港特色的照片,把香港正在或已經消失的舊行業和老舖記錄下來。
吳文正小時候居於新蒲崗,在九龍城讀書,終日流連九龍城寨,常陪女麻女麻在雜貨店或舊舖買東西。女麻女麻經常跟店主有講有笑,他對舊區的情感,就在耳濡目染下一點一滴培養起來。長大後從事新聞攝影,見聞擴闊,讓他更鍾情舊街老舖的舊情懷,尤其充滿歷史味道的——上環區。
草根上環 新舊共融
「中環 是香港的心臟地帶,上環太平山街這一帶的橫街窄巷就好像微絲血管,雖然可統稱為中上環,但與喧囂的中環截然不同。這邊的街道全部都有故事,在店舖、建築、街道和文化等方面,這一區呈現了一種層次,如果一個區的所有東西都是千篇一律,那便沒意思。」吳文正說。
上環的橫街窄巷人不多車不多,很有小鎮風情,近幾年愈來愈多外籍人士遷入此區,studio、畫廊愈開愈多。儘管新文化湧現,舊文化也沒有被人遺棄,海味店、雜貨店、文武廟、「嚤囉街」(摩羅上街與摩羅下街統稱) ,依然是上環的地道特色。
地道香港很low-end」
可是,它們正逐漸失色。吳文正認為,香港最大特色是很庶民很草根的生活方式,「香港從來不high end,金融中心是後期才發展出來,地道香港特色是很low-end的事,low-end的東西需要空間和寬容的態度保存。近來社會愈來愈不包容,令不少香港地道文化特色被慢慢蠶食」。
滿街便利店 文化殲滅
香港不少老舖,正無聲無息地消失,先別說舊區重建樓宇拆卸,業主瘋狂加租、行業式微和無人繼承等都是致命原因,而且每天都在發生。
以前米舖多過銀行,現在便利店多過米舖,整條街都是超級市場和便利店,每個屋村都差不多,完全無特色和驚喜可言,這無疑是文化殲滅的過程。吳文正感慨地說﹕「老店其實改變了整條街的風景,行街需要驚喜,驚喜是因為環境與你住的地方不同,以前行到一些街角會發現不同的特色店舖,現在大多變了便利店。」
店舖在城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店舖聚集起來成為街道,街道組成社區,如店舖變得單一,社區也不會精彩。老舖的最大特色,除了歷史悠久,擁有不同的歷史故事,還有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假如街坊購物時帶不夠錢,老闆也不介意「下次先畀」,彼此間的一句早晨一句問候,那種熱情的待客態度非金錢能夠衡量。今次介紹的老舖就保留了這種人情味。
橫街窄巷 穿越時空
遊走舊區老舖,吳文正有自己一套想法,讓遊覽過程更添趣味。「遊走橫街老舖,不妨多加想像,我會想像如果百多年前我已在這裏,我會否是興中會、同盟會的人?是否跟孫中山 開完會所以走在這條街上?我經常有這種幻想,想像穿越時空與歷史接合,經過的每一街道、每一店舖,一切變得更有趣。」
上環是香港殖民歷史的起點,1841年,英軍在水坑口街登陸,故昔日這裏稱為「佔領角」(現英文名稱也是「Possession Street」),後來才改稱為水坑口街,華洋共處的歷史就從這裏展開。
今期「名人足印」第一站介紹的老舖,就從水坑口街的朱榮記開始。
■網上細賞上環街道特色http://video.mingpao.com/green/050.htm
「文化葫蘆」項目主任、前資深攝影記者吳文正(陳智良攝)
今期嘉賓﹕「文化葫蘆」項目主任、前資深攝影記者吳文正
文﹕李佩雯
編輯﹕梁佩琪
來源: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114/4/g4ey.html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