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等級: 9
三台星   發帖級別: 73 / 150
- 帖子
- 223
- 精華
- 0
- 積分
- 231
- 威望
- 0
- 緣幣
- 30
- 閱讀權限
- 200
- 最後登錄
- 2017-10-10
|
1#
發表於 2010-1-31 22:50
| 只看該作者
您是第15368個瀏覽者簡體
繁體
有書好讀﹕三聯 從中原到本土 ——李安細說老店新貌
(明報)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編按﹕常在不少作者口中聽見李安這名字,《星期日生活》裏有好些作者的作品,都經由三聯出版社結集出版。李安就是書的主編,將要推出的是黃照達的lonely planet長篇漫畫,這一回讀者可以整全地捧在手中一次過讀阿拔的故事,那不啻是達迷甚至港人的一種幸福。
然後,在構思新一年的讀書版要將什麼書帶到讀者面前時,我想起李安,一個出版社或一個出版社的主編,是如何決定要把什麼書帶給讀者的?於是,我們邀來資深文化人葉輝訪問這位與摘下奧斯卡的知名華人導演同名的女編輯。
李﹕李安(三聯董事.副總編輯)
葉﹕葉輝
兩個十年的嘗試
葉﹕三聯是一間老店,近年由於出版生活、文化、漫畫、電影、時裝、音樂類的書,多了年輕讀者群。中環老店的讀者面貌、書種、環境都變了,不如談談你參與過的三聯書店的轉變吧。
李﹕轉型不是這幾年的事。最關鍵時刻是九七年,那時不但香港人有身分認同的問題,書店也面對同樣問題。要談轉型就得由傳統談起,創辦人是三十年代因逃避白色恐怖而來港的南來文人,難免對香港抱過客心態。他們的想法是打敗國民黨便回國建設去了。四八年,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合併,變成三聯書店,是出於缺乏人手的現實考量。
董秀玉是北京三聯派來的,她最出名的一套書是三聯精選,談中國改革開放。她也做很多西方哲學叢書,但她已察覺到需要出版和香港有關的書。當時潘耀明開始做古今香港系列。後來上海派了陳欣來港,她很熟經濟,組了「如何走向1997過渡時期」的經濟叢書,可以說那時三聯是有什麼人就出什麼書。董秀玉和陳欣都離不開中原文化角度,題材有關香港的書只是一點小火苗而已。
九二年上海派了趙彬來,當時港人對未來充滿憂慮,正好創造了回顧過往歷史的大氣候。在趙先生的支持下,我們以香港題材出畫冊、明信片精選、電影海報等懷舊主題書籍。這時的三聯就開始關注港人從前的生活。
葉﹕有關香港史的書籍在九七年之前並不多。九七前後,書店出現大量老照片、地方歷史、通史,我也是在九七前後從這些書去了解香港。這和回歸熱有關,不止本地做,外國也做了很多香港專題。
李:趙彬任內很支持做本土書籍,因為九七問題,當時有一個逼切性和空間去做這些書。出版社回應社會是很自然的事。我在九一年四月加入三聯,九二年董秀玉離開後,趙彬加入,我恰好經歷了三聯由全國為本位到出版本土題材書籍的過程。
葉﹕你剛好跨過了兩個十年。
李﹕前十年我是編輯,做了很多百年回顧書籍。前輩覺得做香港的書要有歷史觀,要做百多年的歷史。踏入二千年,我的思想有變﹕這些書籍不是沒有價值,但很難找作者,而且一條直線去做,讀者會悶。我開始注重當代,香港最精采的是音樂、電影、漫畫,這些文化都是外輸的。當代是指戰後出生,七十年代讀完的大學的那一輩人,如徐克、陳冠中等人。走了這條路後,三聯更多元。以前太多歷史太沉重,踏入二千年,大家都已放鬆,很多人回流香港。在這個十年的大框架裏,我們集中關注年輕人的生活和愛好。我們追求雅俗共賞,任何生活文化總結起來都是可讀的。
本土文化﹕漫畫、周報、電影、時裝
葉﹕有一段時期,香港的漫畫去了一個極端,市面充斤著一條線生產的「公仔書」和連環圖日報。三聯出版的漫畫系列確立了漫畫家的身分。
李﹕這些漫畫家們寫自己的故事,不同於「公仔佬」分工形式創作的模式,他們的創作是完整的,而不是斬件式的。
葉﹕舉外國的例,《花生漫畫》代表了某種美國文化。幾年前你們出版了《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可貴之處是讓老一輩和年輕一輩有對話空間。這一系列的書,肯定了這批創作人。
李﹕《路漫漫》是承接《漫畫春秋》的。《漫畫春秋》談的是王司馬,《路漫漫》訪問了二十五年裏的三代人,說的就是傳承。
葉﹕你們替《號外》出版了三十年結集。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香港的雜誌像香港以前的足球、電影般,是出口的,整個東南亞都深受影響。
李﹕以前《號外》的編輯很有創新精神、有態度,他們都有自己想說的話。他們關心政治,也關心其他事物,對每件事都有追求。
葉﹕丘世文、陳冠中、鄧小宇、錢瑪莉(即鄧小宇)等人做《號外》時也只是二十多三十歲,雜誌一如六、七十年代歐美文化,匯聚了東方精神、社會運動、音樂、迷幻、繪畫和文學。在出版方面我們也能這般理想嗎?
李﹕這是境界。我只恨自己不夠水平,除了《號外》,我也想以書的形式去呈現《中國學生周報》。
葉﹕六、七十年代的周報文化是很值得做的。當時報攤裏全是《中國學生周報》、《香港青年周報》、《年青人周報》、《年輕人周報》……每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創意,如日本 或泰國都會穿本地設計師出品的衣服。其實香港也有本土設計師,不乏創意,但媒體一般只關注名人是否撞衫,三聯出過《雲想衣裳》等書,還會怎樣發展時裝書?
李﹕呂書練正在做《香港時裝五十年》。她做過幾份女性雜誌的編輯,是很適合的人選。本土文化要顧及,國際性的題材也是要做的。時裝方面香港人有很敏銳的觸覺。我很想找Joyce Ma寫自傳,但她拒絕了,我會再嘗試,因為她見證了香港被打造成一個大Shopping Mall的過程。我們想由小現象去談背後的運作。
葉﹕電影方面在杜琪峰之後我就一直期待你們再出相關的書。
李﹕我們正在做香港獨立電影,未必像以前般用作者論的角度去做。我也想出版香港電影人和內地合作時的經驗,如妥恊和磨合的過程。
葉﹕「黑色電影」也是香港的特色,如港產警匪片是借這個片種來談香港處境。有時學術化也是有出路的,洛楓的《禁色的蝴蝶》就是一個例子。這本書如果由大學出版社出又不一樣了。你們在沒有影響內容之下,加了視覺效果令到大眾接受,是很好的方向。很多有關電影的研究也可這樣處理,令到一般的讀者也可以接近。
李﹕如何將精彩的書,如詩集等包裝得接近大眾,拉低一些;又將一些生活上的現象拉高一些,探討背後的文化,這兩種都是可做的。
技術與內容的共融
葉﹕印刷媒體有其本身的限制。看電視半小時就可以得到有很多資料。比如說世界大事回顧,如果是看書,有些讀者就可能覺得沒有圖片會很悶。你處理過這麼多歷史圖文書,如何突破印刷媒介本身的局限?
李﹕二十年前做圖文書《香港今昔》,趙彬先生的世界視野教我很多知識。但現在回看,又察覺到新問題﹕當知識被斬件、簡化、重新結構後,還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嗎?多媒體是大趨勢,其長處值得去學習,但不等於只有一種做法﹕加圖片,減文字。這樣的結果是書裏的資料讀者不會記在心裏。
葉﹕現在有專門頻道播放歷史節目,但我想沒人會一邊看一邊記下字幕,看完的資料就如水過鴨背,我自己的經驗是,看完再去找書看。
李﹕媒介是中性的,重要的是編輯如何運用它們。我新近在試將動畫變成書,將兩種媒體共融,用文字去帶出影像更深的涵意,多想如何讓讀者去參與多些。
葉﹕我在法蘭克福書展也碰見你,除了國際性的書展外,你去什麼地方取靈感?
李﹕日本,我很欣賞他們的創意。我們也將會和編輯、設計師組團去日本取經。上次去日本訪問,發現小學館(日本第二大出版社)超過一半的營業額是來自漫畫。回來我就出版了土製漫畫系列。
葉﹕流行文化、生活、創意方面你們都做了,你還有什麼想做的?
李﹕擴闊市場,內地的市場很大。另外是如何再做長銷書,一是以較軟性的方法介紹香港;二是介紹日常生活背後的學問。還想做大文化意義下的中國文化。羅展鳳《對焦中國畫》以中西看畫的對比談如何看中國畫,立刻被內地買下版權。系統化去做這些書,讓這一代小朋友看這些書大,是我退休前想達到的目標。不要浪費了香港的位置,香港人才不多,但只要想得通,就可以讓內地人材去跟著我們的要求做。
葉﹕內地出版業優勢不止價錢便宜,書的設計、選材深廣度都有很大進步。香港卻老是吃回自己的市場,一間書店那麼大,讀者只圍繞最前面那張桌上的書。
新聞工作與編輯推薦
李﹕我八十年代在紐約時,曾在《僑報》、《中報》等做了幾年新聞記者,回港後因為沒有合適的報紙,於是敲門三聯。
葉﹕有時新聞系出身可能限制了想法,你的傳媒人經驗對出版有沒有幫助?
李﹕很有幫助,我像跑新聞般的做出版。時機是很重要的,可能在美國那幾年的訓練令我更易察覺社會的變化。如小克和楊學德的漫畫就是我求公司讓我試。
葉﹕作為資深編輯,應該如何去看書,書又是什麼?可以給一句忠告讀者嗎?
李﹕好易入口的書未必幫到你,知識要自己思考、追尋、參與的,要辛苦過才會成為自己的東西。我現在每星期到大學跟一位很厲害的老師學習《易經》,每一次他都逐句引申不同的注釋講解,我覺得是跟著他們呼吸。
葉﹕你最近看的書,可以推薦一本給讀者嗎?
李﹕幾米的《幾米故事的開始》,是一本文字書,說的是一個作者成書的過程。書中談創作時的思路、和出版社如何磨合、如何發現別人思考的模式。是本很平易近人的書。
葉﹕幾米的文字挺有感覺的。他看辛波絲卡的詩作《一見鍾情》,又可以由此得到靈感創作出《向左走向右走》。
李﹕有意境的創作人不多,心要很空靈才能裝很多的東西。
整理﹕雨希
攝影﹕何家達
編輯 曾祥泰
來源: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102/4/fxh9.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