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新華社評出2010年國際十大新聞(按事件發生時間為序)
一、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
1 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這是目前全部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貿區,涵蓋19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6萬億美元,貿易額4.5萬億美元。中國-東盟 自貿區的建成,使雙方資金、資源、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流動效率顯著提高,為擴大貿易和投資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是中國與東盟關係發展史上的重 要里程碑。
二、海地發生強烈地震重建艱難
1月12日,加勒比島國海地發生 芮氏7.3級強烈地震,粗略估計造成20多萬人死亡,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為海地200年來最嚴重災害。災後重建進展緩慢,至今仍有約130萬災民住在 臨時帳篷裏。10月,海地又暴發霍亂疫情,數周內蔓延全國。截至12月22日,霍亂疫情已導致近2600人死亡,超過12萬人接受治療。地震、颶風、霍亂 以及政局動蕩,使海地人道主義局勢日益嚴峻。
三、東北亞安全局勢持續緊張
3 月26日,韓國“天安”號警戒艦在朝鮮半島西部海域(黃海)爆炸沉沒,104名官兵僅58人生還。5月20日,韓國公佈調查結果稱,“天安”號遭到朝鮮小 型潛艇魚雷攻擊而沉沒,朝方稱其與這一事件毫無關係。11月23日,朝韓在有爭議的“北方界線”附近相互炮擊,造成韓方4人死亡。朝方稱,交火事件由韓國 向朝鮮領海發射炮彈而引起。11月28日至12月1日,韓美在朝鮮半島西部海域舉行聯合軍演,美國核動力航母“喬治·華盛頓”號參加。12月3日,為期8 天的日美史上最大規模聯合軍演又在日本週邊海域展開,東北亞安全局勢一年來持續緊張。
四、冰島火山灰致歐洲航空癱瘓
4 月14日,冰島埃亞菲亞德拉冰蓋下一座火山噴發,火山灰在高空向東向南飄散,在挪威、波蘭、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以及俄羅斯等多國上空聚積,導致歐洲 空中交通一度癱瘓,波及全球空運。火山噴發一週內,歐洲取消約10萬架次航班,經濟損失達數十億歐元。持續約40天的火山噴發還對冰島畜牧業和旅遊業造成 嚴重影響。
五、美墨西哥灣漏油釀生態災難
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租賃 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灣水域爆炸起火並最終沉沒,導致11人死亡和大量原油外泄。事故發生後,堵漏工作一波三折,不斷 受挫。9月19日,美國政府宣佈漏油鑽井被永久性封堵。其間,400多萬桶原油流入大海,釀成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對墨西哥灣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 壞。
六、新興國家全球經濟地位上升
4月25日,世界銀行決策機構發展委員 會表決同意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3.13個百分點的投票權重,使發展中國家整體投票權重提高到47.19%。11月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執行董事會通過份額改革方案。2012年前,IMF將向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代表性不足的國家轉移超過6%的份額。世行和IMF在治理改革上相繼取得突破, 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成為世行第三大股東國和IMF第三大份額貢獻國,在兩大機構中獲得更多話語權,國際地位進一步上升。
七、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
4 月27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再次下調希臘信用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信用評級也先後被下調,去年年底在希臘首先爆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呈蔓延之勢,嚴 重衝擊歐元穩定和歐元區經濟復蘇。5月2日,歐元區啟動希臘救助機制;11月,債臺高築的愛爾蘭也不得不接受外部援助;市場還擔心葡萄牙、西班牙和比利時 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為應對債務危機,歐元區多國被迫採取財政緊縮政策,引發民眾強烈不滿。
八、全球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誕生
5月20日,美國基因專家克雷格·文特爾領導的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培育出了全球第一個完全由人造基因組控制的單細胞細菌。這一成果向人為創造簡單生命形式邁出關鍵一步,並有助於推動新型生物燃料合成工藝的研究。這一成果有望開啟基因工程新紀元。
九、智利礦難救援創造奇跡
8 月5日,智利聖何塞銅礦發生塌方事故,33名礦工被困井下700米深處,在艱難的條件下團結自救,頑強求生。智利舉全國之力,在國際社會幫助下展開救援行 動。經過兩個多月努力,於10月13日將被困礦工全部救出。此次救援規模和難度之大、礦工井下生存時間之長,世所罕見,創造了世界礦難救援史上的奇跡。
十、美量化寬鬆政策引發他國質疑
11 月3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即在2011年6月底前購買6000億美元美國長期國債,以刺激美國經濟復蘇。這項政策在全球引 發廣泛質疑與批評。批評者認為,美聯儲“大印鈔票”以刺激經濟復蘇,實際效果難以預料,並將導致美元流動性氾濫和貶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熱錢”涌向其 他國家,危及國際經濟和金融穩定以及全球經濟復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