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親子錦囊] 《良友之聲》變革

《良友之聲》變革
2010年04月16日

當麥兜與煲呔同床共枕,孩子的世界還剩下甚麼?陪伴三代香港人成長的兒童刊物《良友之聲》與《兒童樂園》同年創刊,並列最高銷量兒童刊物,前者頑強生存半世紀,上月出版至第 500期,經典漫畫主角「小夫子」、「紅毛頭」重現眼前。面對互聯網這個主要對手,《良友之聲》決定奮力迎戰,提供不一樣的閱讀經驗,去年又作出反巿場思維的「自殺」舉措──不再接受任何廣告,不向商家妥協,堅決維持編輯自主,以兒童利益為先。 記者:張嘉雯
月刊《良友之聲》取名來自拉丁文「 Vox Amica」,意思是好朋友的聲音, 1953年由天主教修會慈幼會斥資創辦,最初每本 5毫,以散文及故事為主,發行到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高峯期每期發行 3萬本。

「小夫子」經典
該刊總經理林照榮指, 1968年雜誌進行大革新,改名《良友之聲畫報》,以生活科學、漫畫、歷史為骨幹,大量徵文、徵畫作封面,又加入社會事件,令小孩從中了解世情,由《老夫子》創作人王澤特別為兒童創作的「小夫子」及經典漫畫人物「紅毛頭」相繼出現。
1976年,筲箕灣大火,《良友》便以漫畫重現當時的情況,講述學校如何照顧災民;人類成功登月,又創作「月球旅行記」,「嗰陣啲小朋友突然間發現原來有太空 o架喎,究竟上太空會點 o架呢?於是我哋就創作咗呢個古仔。」
「錦繡河山」及「大千世界」是漫畫外另外兩個受歡迎版面,前者以圖畫重現內地風貌,「嗰時文革,香港人對國內認識唔係咁多,亦都好少話用相,我哋就畫番內地嘅風光,畀啲小朋友一個紙上旅行嘅機會。」「大千世界」則歡迎小朋友投稿,介紹各地奇趣的人和事,「細路仔唔會好似𠵱家咁,有得去遊學團,仲要幫補家計,睇呢度就可以知多啲唔同嘅嘢。」
《良友之聲》推出第 500期,結集 50多年來最「當紅」的漫畫主角,包括「小夫子」、刊登了 25年的「紅毛頭」,又重刊現在看起來很「爛 gag」的笑話專欄,例如:「老師拿着電話說:『你說陳大文今天病了不能回校,請問你是誰呀?』聲音:『我是我的爸爸。』」

改變銷售方式
林照榮承認,現時出版兒童刊物面對很大挑戰,「𠵱家啲小朋友上網多過睇電視,視野好廣闊,競爭好激烈, internet係不歸路,不過同睇書嘅經驗完全唔同,我哋有一定生存空間。」《良友》過往主要是學校訂戶,今年起在書報攤及便利店發售,希望接觸更多讀者;由於堅持拒絕受商業因素影響停止接收廣告,即使贊助商廣告也不登。
該刊將於今日起,一連三天在小西灣藍灣廣場海洋劇場舉辦 500期回顧展覽,展出第 1期《良友之聲》及 500期演進史,查詢可電 2568 1617。

話你知:半世紀兒童刊物
「為甚麼我們要上學?」、「為甚麼不能整天都玩?」這些困擾兒童整個學習生涯的問題,在《良友之聲》的「哥哥」──《樂鋒報》中可以找到答案,由兩刊的忠實讀者、今時今日的才子王貽興作答;出版人直言,《良友》旗下刊物在兒童界一直很「潮」,有齊援交、𠝹手、索K的真實個案,只要是孩子關心的,他們都會探討。
1953年創刊的《良友之聲》銷量在六、七十年代達高峯,每期賣出 3萬本,出版社更針對不同年齡階層的青少年,推出《樂鋒報》及《青年良友》,後者介紹流行音樂及外國文化,今日眼前泛黃的報紙,是當時年輕人的潮物,甚至報道娛樂圈、香港小姐選舉的動向,「試過請馮寶寶同陳寶珠嚟主持讀者活動。」高峯過後,《青年良友》與《良友之聲》合併,《樂鋒報》出版至今,目標讀者以高小至初中為主。
資料來源
返回列表